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逃课问题论文

大学生逃课问题论文

大学生逃课问题研究
【摘要】“逃课族”已成为高校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与大学生专业知识及综合能力的提高。

逃课现象的普遍性,反映出当前高校教学问题的共存性与严重性。

本文主要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逃课行为;逃课的原因;对策
一、大学生逃课行为的类型及特点
高校学生逃课分为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

显性逃课指没有请假或请假而没有被批准却不去上课;隐性逃课指来上课,却不听教师讲课。

逃课总体表现为:隐性逃课率高于显性逃课率;随年级升高逃课率呈递增趋势;公修课的逃课率高于专业课。

而且随着高校对逃课行为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出现了校园专业代课族,形成变相逃课。

对显性逃课者来说逃课以后可能上网、睡觉、谈恋爱、去图书馆、打工、参加培训等。

对隐性逃课者来说,他们往往认识不到自己在逃课。

如在课堂上玩手机、看小说杂志、聊天、睡觉等。

二、大学生逃课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因素
1.经过家长及教师的“包管制”洗礼,来到大学校园,脱离了家长及教师的束缚,不必每天对着作业、课本及试题,也没有了成绩和升学的压力,思想上该觉放松了许多,有了多余的时间游玩、上网,由于年龄的原因部分学生会去谈恋爱,因此难以把心思放在
学习上,尤其是上课时感到很受约束。

2.学生对所选专业不感兴趣。

目前,高考志愿填报时大部分由家长教师代替学生选择所学专业,他们只考虑就业的形式,往往忽视学生的兴趣。

进入大学后,随着年龄的增大、学习的深入以及与社会的多方面接触,学生越来越能理性地认识自我,部分学生会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所学专业,于是产生反感抵触情绪“逃学风”也就随之产生。

3.受周围风气的影响。

大家都说大学生从不逃课不正常,为怕别人的取笑,在周围同学的影响下也动了逃课的念头。

4.就业形式带来的压力。

一方面全国高校都在扩招生源,每年都有源源不断地毕业生涌入社会,造成了就业难的局面,许多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局面,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一部分学生选择在校期间盲目的去找工作,另一部分跟风似的选择考证,还有一部分做兼职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5.自暴自弃。

一些冷门专业,就业率低,学生认为学了作用也不大,所以便选择打游戏、打牌、逛街等方式来打发时间。

6.其他的原因。

如心情不好刚刚失恋、没睡醒、对游戏痴迷无法自控等都可能造成逃课现象的产生。

(二)教师因素
1.教师教学时往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学习兴趣和实际水平出发,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比如在教学方法上,部分教师授课方式呆板,照本宣科,而学生原以为到了大学课堂教学会更
有意思,结果发现还没有自学有趣,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厌恶和排斥的心理,发展到极点便开始逃课。

2.师生关系不协调。

“亲其师、信其道”,由于大学的教学制度和教师的考核制度与初高中相比都发生了变化,导致师生间缺乏沟通和了解。

尤其是大学新生还不能适应大学生活,在对高中和大学教师比较后,往往认为大学教师不关心自己,因此对教师产生了不信任感,致使学生和老师行同陌路,因此便产生了逃课心理。

3.人格魅力。

中外教育史表明,凡是成功的大学教师,无不以高尚的来人格引导学生的心灵。

如苏格拉底、孔子等。

但如今,高等院校的教师队伍却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潮,使大学教师人格魅力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便会出现“厌师”心态,以至于发展为厌恶本门课程,最终导致逃课心理的产生。

(三)学校因素
1.管理制度不完善。

一方面,长期以来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都是“两步走”,教学管理一面:部分教师上课只管“传道、授业、解惑”,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则不闻不问;学生管理一面: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注意让学生多从事社会工作,有的还让学生旷课来协助自己的工作,使学生逃课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

另一方面,校规校纪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处罚力度不大,很少有学生因旷课而受到处分的。

类似的规章对学生没有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造成学生对于逃课无所顾忌。

此外,任课老师和管理人员检查监督力度不够大。

例如,公修课,由于其学生众多,甚至达到300人左右,考勤检查
难度较大,即使教师点名考勤,也会有学生代提逃课生答“到”,再加上大教室的扩音设备不理想,学生听不清教师讲话,造成大课逃课率较小课偏高。

2.研究重于教学的管理现状。

我们经常会听到大学教师谈论“你发表几篇论文了?申报了那些课题?”,几乎从未听到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以及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讨论。

大学本应该是教学与研究并重。

但是,实际情况却是质在研究,浮于教学,研究重于教学。

课上得好坏没有关系,写一篇核心期刊的论文才是关键。

在这种大环境下,教师的精力基本上放在了科研上,对于课堂教学却疏于准备,致使教学方法、内容不能迎合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就会逐渐淡化,形成“心在曹营身在汉”的隐形逃课现象,继而发展成显性逃课。

三、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的对策
(一)从学生思想入手,提高认识。

学生刚进入大学,由于脱离了父母的监管,很容易迷失自己,此时应多与其接触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减少盲从和迷茫,更好地了解大学里应该做的事,从而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

例如:经常召开生活会、主题班会等
(二)鼓励学生学选修感兴趣的专业。

大学生的时间相对于高中而言比较充裕,除学本专业外,部分学生完全有能力选修第二专业,以提高自己进入社会后的竞争能力。

(三)改进授课方式。

大学生思维已经成熟,他们已经不满足
教师单纯的“讲授式”,尤其是公修课,他们完全可以自学,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授课方式、授课习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比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问题启发等都是不错的教学方法。

(四)加强监管机制。

一方面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加强监督考勤。

另一方面,可以分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到两名负责任爱学习的学生,由这名学生负责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此外,上课的表现和出勤率可以和评选奖学金或者一些荣誉挂钩。

总结
大学生逃课现象居高不下,一方面影响了教学秩序,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针对逃课现象的多样性,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从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入手,找到适合本校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因此,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减少逃课现象的发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洪名勇等.大学生逃课:现状、原因及对策[j].教育文化论坛,2010(4):28-34.
[2]郑新夷,管晶晶.大学生逃课行为和心理控制点的归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2008,16(9):990-993.
[3]金崇芳.大学生逃课的归因分析与矫正[j].职业与教育,2009(5):168-169.
[4]马雅菊.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高教高职研究,2010(8):226-227.
[5]陈刚.大学生“逃课”的心理动力分析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5(8):84-8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