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语文必修四复习·提取关键词□□复习提要一、什么叫关键词?关键词与学习生活的关系。
二、如何提取关键词?(以说明性语段为主)1、确定说明的对象。
2、确定说明对象的特点、性质和功用等。
3、确定其它信息:如何……,怎么办等。
三、关键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目的关系/说明关系)/什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如果把关键词串成句子,则能体现短文的主要内容。
四、如何寻找关键词?1、看题目。
2、看出现的频率。
3、看总括性语句。
4、分层次。
5、可多确定一至二个“关键词”,然后进行筛选。
【分析】关键词本是网络中经常提及的词语,指的是人们输入搜索框中的文字。
关键词的内容大多为网站名、网页名、新闻事件、人名、术语、软件名等。
什么是“关键词”?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对此是这样解释的“(1)指能体现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的中心概念的词语。
(2)指检索资料时所查内容中必须有的词语。
”依照这里的解释不难理解,提取关键词,说到底就是要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是一种压缩信息类的题型,考查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解题方法】做这类题目,首先要分清语段的类型,看是记叙性语段,还是议论性语段,还是说明性语段。
如果是记叙性语段,首先要找出叙述的对象是什么,文段围绕这个对象说了什么事,最后的结果如何或者影响如何,然后在这基础上再提取关键词;如果是议论性语段,首先要找出语段的观点是什么,围绕此观点分别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提取关键词;如果是说明性语段,就要首先找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文章对此说明对象说明的特征是什么,然后在这基础上再提取关键词。
提取完成后要检验,方法是把提取到的关键词连结成句,如果能够体现短文的主要内容,就可以认定是符合要求。
□□提取关键词的题型初次出现在2005年全国高考试卷(1)中:○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方框内写出四个关键词。
(4分)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1.6万卷“敦煌遗书”就有5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3000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
以这样少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从上面材料中所提取的四个关键词是【解析】上面2005年全国高考试卷(1)中文段可以看作说明性语段,说明的对象不难看出,前面是说“古籍”,后面是“人才”,围绕“古籍”说的是它的“修复”,围绕“人才”说的是其“不足”,我们可以把这些词连接成:(馆藏)古籍(亟待)修复,(但这方面)人才(严重)不足。
这一句子基本能概括选段的内容,所以按照要求答案就可以表述为:古籍、修复、人才、不足。
另外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先压缩语段再提取关键词。
拿过一个语段先压缩概括其内容,这应不是什么难事,平时语文课堂中的压缩概括文段内容、提炼文段观点、归纳段落大意等,都是我们经常做的。
还是上面所给的材料,一共两句话。
第一句话又分为两个层次:先说国家图书馆馆藏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足;再说各地图书馆、博物馆同样面临古籍修复人才不足的问题,其中“不足百人”,表明这方面专业人才奇缺。
第二句话是算了一笔账,同样说明了古籍修复人才不足的问题。
这段话的中心可以压缩概括为“馆藏古籍亟待修复,但这方面人才严重不足”。
然后再进行提取,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古籍、修复、人才、不足(缺乏)”这四个关键词。
『提取关键词·解题提示一』○第一步骤就是确定(说明)对象。
○第二步找出能说明该对象特点、性质、或功用的相关词语。
○第三步再搜寻一下其他相关信息,如,如何设计制作或预防措施等。
○基本思路:是什么事物(说明对象)——该事物怎么样(特点、性质等)——如何处置或对待该事物。
一般来说,前两步的信息是主要的。
○关键词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如果把关键词串起来,可构成一定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目的关系”等。
有的可构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横线上写出三个关键词。
去年在南极上空陨落过程中粉碎的一颗流星已经引发了一种理论,即流星尘埃可能在我们的气候系统中发挥了一种隐秘的作用。
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这块岩石估计有1000吨,去年9月3日进入南极上空的高层大气,成为美国国防部卫星红外线眼观察到的一个火球。
同空气分子的磨擦使得这块岩石损耗殆尽,变成一片从56公里高空延伸到18公里高空的尘埃云。
利用南极地面站的仪器对这片尘埃进行的近距离观察表明,其颗粒直径为20微米,比原先估计的流星碎片的体积大了将近1000倍。
以前的研究已经表明,火山喷发产生的直径超过1微米的颗粒能对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从上面材料中所提取的三个关键词:流星尘埃影响气候(3分)□答题时存在的情况:①不能确定哪些词是关键词。
②没有弄清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提取关键词·解题提示二】①看题目②看出现的频率③看总结性语句④分层次⑤可多选一至二个关键词,然后进行比较筛选。
□□阅读下面文字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8分)人类能源消耗快速增加,我们今天使用的主要化石燃料,再有100多年即将用尽。
人们一直在寻找各种可能的未来能源,以维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于是有了“人造太阳”的设想,可“人造太阳”究竟是怎么回事?核裂变是一个质量大的原子核分裂成几个原子核的变化,这个过程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根据这个原理,人们已经建成了裂变核电站反应堆。
而核聚变的过程与核裂变相反,是几个比较轻的原子核聚合成一个比较重的原子核的过程。
只有较轻的原子核才能发生核聚变,比如:氢的同位素氘、氚等,它们也是自然界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物质,这种反应已经在太阳上以5000万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持续了50亿年。
核聚变过程放出的能量要远远比核裂变大,我们离太阳这么远,还能接受它的普照,可想而知,它每时每刻释放的能量有多大。
“人造太阳”就是受控热核聚变反应堆,通俗地讲就是对核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进行控制并作为一种极其优质的新能源。
之所以称它为“人造太阳”,是因为太阳靠氘和氚不断地发生聚变反应释放能量。
还有一种对核聚变的形象说法是“海水变能源”。
因为聚变的原料是氢和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其中的氢和氢的同位素氘都是在海水里大量存在的。
从地球目前的海水资源来看,这种资源基本上是无限的。
有一个换算,在核聚变条件下,我们用一公斤海水提炼出的氘和氚,聚变时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00升的汽油放出的能量。
按照现在人类能源消耗水平,甚至再考虑到以后发展的进一步需要,保守地估算,地球上的海水如果作为聚变的原料,可以维持人类能源需求几百亿年。
而且氘和氚也很容易从海水中提炼出来,提炼过程也不会产生任何污染。
⑴给这则材料提取三个关键词是(4分)⑵请从上述材料中概括核聚变有别于核裂变的特点。
(4分)『答案示例』⑴给这则材料提取三个关键词:能源人造太阳核聚变(4分)⑵它是通过几个较轻的原子核在5000万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中发生聚变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2008年福建卷)阅读下面文字材料,按要求答题。
(3分)美国卡地夫大学的科学家近日起程,前往调查大西注深处地壳失踪之谜。
通常情况下,地幔由数公里厚的地壳所覆盖,但科学家发现,在大西洋中部约有数千平方公里布置内的地壳似科大面积失踪,地幔直接暴露在水下3000米左右的海底。
卡地夫大学地球、海洋与行星科学学院的海洋地质学家克里斯认为,这有如发现了地球表面的伤口。
他表示,该处虽不是壳失踪的唯一之处,但可能是最有意义的一处。
一般来说,当板块断裂后,地幔将通涌出,形成岩浆。
而这种通常的情况没有发生,说明一定存在某种原因。
科学家希望了解该处的地壳是否从来就不存在,还是因为发生大规模地层断裂所致。
如果事实果真如此,科学家希望搞清楚,这种现象是怎么形成的以及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克里斯将参加由特勒姆大学涛洋地球物理系教授罗杰·塞尔所领导的研究小组,按乘库克号科学考察船,前往停得角群岛和加勒比之间的区域通行考察。
科学家将利用声的技术形成海底纳图像,并利用海下机器人钻取岩芯样本。
科学家认为,这次考察将为深入研究和了解地幔提供一个难得的机会,并可能加深对板块的造的理解。
△从上面文字材料中提取三个关键词:【参考答案】从上面文字材料中提取三个关键词:地壳失踪考察(调查)□□下面是英国学者里基·特里维尔关于“战略环境评价”的经典性定义,请提取反映其主要信息的三个重要词语。
(不超过15个字)(3分)战略环境评价是指对政策、计划、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综合的评价过程,包括根据评价结果提交的书面报告和把评价结果应用于决策之中。
战略环境评价【参考答案】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或“书面报告”)应用于决策(或“应用”、“应用于决策之中”)□□2006年广东高考卷○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
(4分)从甲骨文到草书、行书的各种书法艺术,间接的反映了现实某些方面的属性,将具体的形式集中概括为抽象的意象,通过视觉来启发人们的想像力,调动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从意象中体味到其间所蕴含的美。
这也是一些讲书法的文章里常说的“舍貌取神”——舍弃客观事物的具体现象特征,而摄取其神髓。
△从上面材料中所提取的四个关键词语是:○按照上面的解题步骤,很容易找出书法、意象、舍貌取神三个词来,由于题目要求是四个,所以可将“舍貌取神”替换为“体味”和“神髓”。
【参考答案】从上面材料中所提取的四个关键词语是:书法意象、体味神髓□□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
新华网西昌10月24日电(记者贾永、白瑞雪、孙彦新)“嫦娥奔月”,这个千古流传的神话,正在成为中国航天的现实。
24日18时05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
海拔1500米的西昌,有着“月亮城”之称。
火箭升空的那一刻,西沉的夕阳和火箭喷出的烈焰在天幕上组成了一幅奇妙的图景。
18时29分,嫦娥一号离开托举她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进入近地点205公里、远地点50930公里的超地球同步轨道,开始了100多万公里的奔月之旅。
未来两周内,卫星将经过4次变轨、2次-3次中途修正和3次近月制动,最终建立起距月球200公里的环月轨道,对月球开展科学探测。
在这个与地球最近的星球上,至今还没有中国人的足迹,却有一座以人类飞天第一人——明朝人万户命名的环形山。
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表示,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的深空探测正式启动。
从上面材料中所提取的四个关键词语是:【参考答案】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深空探测启动□□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