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顶管施工计算书一、编制依据1、**********工程施工图2、《路桥施工计算手册》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4、《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手册》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二、工程概况工程名称:******工程工程地点:******本工程为******,位于*****,西起物流基地*****K1+875,沿拟建*****两侧辅助车道设置(路面设计高程90.926~103.627m),接******沿平乐大道东侧终止于玉洞大道。
管道总长7938m,管径0.4m~1.0m。
其中顶管部分管道长2887m,管径1.0m,管底标高为86.000~80.335;共有工作井26座,接收井34座,工作井几接收井内径¢6000mm、壁厚50~60cm,钢筋砼结构,砼等级C30。
分布区域为:*******北侧K1+385~K3+521段、平乐大道K3+521~K4+730段。
三、地质根据勘察资料,道路沿线勘探深度范围内管线沿线分布的地层主要有:新近堆积人工堆填(Q4ml)素填土、植物沉积层(Q4pd)耕土,第四系晚更新统河流冲积(Q3al+pl)粉质黏土、含砾粉质黏土,第四系晚更新统残坡积(Q3el+dl)黏土和含砾黏土,下伏基岩为石炭系大塘阶(C1d)硅质岩等,现自上而下描述为:1、素填土(Q4ml)①:暗红色、灰黄色、黄褐色,松散,稍湿~湿,主要由黏性土组成,局部含少量砾石、植物根系等,土质不均,为新近堆积填土,未经压实,未完成自重固结。
该层分布于场地大部分地段,层厚0.50~5.60m,平均厚度1.79m。
具高压缩性。
2、素填土(Q4ml)①:灰黄色、黄褐色,中密,稍湿~湿,主要由碎石土组成,经碾压处理,为路基填土。
该层分布于场地道路或在建道路上,层厚0.50~5.80m,平均厚度1.79m。
具中压缩性。
3、耕土(Q4pd)②:灰色、灰褐色、黄褐色,松散,稍湿~湿,主要由黏性土组成,含少量有机质和植物根系,其中分布于水田部分受水浸泡呈松软状。
该层分布于管道沿线大部分地段,层厚0.20~1.80m,平均厚度0.61m。
具高压缩性。
4、粉质黏土(Q3al+pl)③:灰黄、红黄、浅黄等色,湿~饱和,可塑状为主,局部软塑状,黏性中等,韧性一般,干强度中等,湿水具砂感,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及其氧化物,局部夹薄层粉细砂及含少量粉土,土质不均。
该层分布于管道沿线大部分地段,层顶埋深0.00~4.10m,层顶高程87.19~106.79m,层底埋深0.90~16.80m,层底高程83.54~104.31m,层厚0.10~3.50m,平均层厚度2.31m。
液性指数平均值L=0.38,压缩系数平均值1-2=0.20MPa-1。
该层现场做标准贯入试验24段次,实测锤击数5~10击,平均锤击数=7.4击;经杆长校正后锤击数4.0~9.7击,修正后锤击数标准值k=6.7击。
具中压缩性。
5、含砾粉质黏土(Q3al+pl)④:棕黄、灰黄、黄褐等色,硬塑状为主,局部少量可塑,黏性中等,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
砾石成分主要为强风化硅质岩、砂岩、石英等,砾石含量15~45%不等,粒径以2~35mm为主,大者达100mm,亚圆形~次棱角状,局部呈含黏性土碎石状,土质不均。
该层分布于管道沿线局部地段,层顶埋深0.00~3.30m,层顶高程86.06~94.64m,层底埋深1.00~8.20m,层底高程83.46~91.94m,层厚1.00~7.50m,平均层厚2.95m。
液性指数平均值L=0.11,压缩系数平均值1-2=0.16MPa-1。
该层现场做标准贯入试验12段次,实测锤击数11~13击,平均锤击数=12.5击;经杆长校正后锤击数10.5~13.0击,修正后锤击数标准值k=11.8击。
现场做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4.0m,经杆长校正后锤击数6.6~15.3击,修正后平均锤击数63.5=9.3击,修正后锤击数标准值63.5k=8.9击。
具中压缩性。
6、黏土(Q3el+dl)⑤:暗红色、黄褐色,黑褐色,稍湿~湿,硬塑状为主,局部少量可塑状。
黏性好,韧性强,干强度高,湿水手感滑腻,无摇振反应,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及其氧化物,局部地段夹薄层粉质黏土。
该层在管道沿线均有分布,层顶埋深0.00~18.70m,层顶高程70.29~104.31m,层底埋深0.70~27.50m,层底高程67.31~96.79m,层厚0.40~25.40m,平均层厚12.04m。
液性指数平均值L=0.14,压缩系数平均1-2=0.17MPa-1。
该层现场做标准贯入试验159段次,实测锤击数9~17击,平均锤击数=12.3击;经杆长校正后锤击数7~14.50击,修正后锤击数标准值k=10.2击。
具中压缩性。
7、含砾黏土(Q3el+dl)⑥:灰黄色,黄褐色,黑褐色,褐红色,硬塑状,黏性较好,韧性较强,干强度较高。
砾石含量不均,疏密不等,大多为散状,局部相对较集中呈窝状,孔壁不易坍塌。
砾石含量5~45%不等,粒径以2~25mm为主,大者达40mm,棱角状。
该层分布于管道沿线大部分地段,层顶埋深0.50~22.10m,层顶高程68.47~96.79m,层底埋深2.30~26.90m,层底高程63.67~92.97m,层厚0.40~16.20m,平均层厚5.96m。
液性指数平均值L=0.10,压缩系数平均1-2=0.14MPa-1。
该层现场做标准贯入试验15段次,实测锤击数12~18击,平均锤击数=14.3击;经杆长校正后锤击数10.2~13.9击,修正后锤击数标准值k=11.9击。
现场做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4.20m,经杆长校正后锤击数5.6~13.5击,修正后平均锤击数63.5=12.8击,修正后锤击数标准值63.5k=9.4击。
具中压缩性。
8、强风化硅质岩(C1d)⑦:灰色、灰黄色,坚硬状,岩体风化程度较深,原岩结构模糊,多已风化呈含黏土角砾或碎石夹土状,冲击可缓慢钻进。
岩芯易散,难取原状土芯。
该层仅在ZK37、ZK42、ZK47、ZK48、ZK50附近地段有分布,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未揭穿,揭露层顶埋深15.40~18.40m,层顶高程78.64~82.85m,揭露层底埋深17.50~19.80m,层底高程77.54~81.15m,揭露层厚1.10~2.80m,揭露平均厚度1.90m。
岩石按坚硬程度划分属“极软岩”,岩体主要结构面结合很差,散体状结构,完整程度为“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Ⅴ级。
主要岩土参数建议值一览表四、水文1、地表水本次勘察范围内管道沿线地表水主要为水田、水塘、水沟中的水体,勘察期间水深约0.20~1.50m,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大小受季节性影响较明显,水量较小,易于疏干。
2、地下水根据钻探揭露,勘察期间管道沿线勘探深度范围内揭露两层地下水,分别为上层滞水、孔隙水。
上层滞水赋存于素填土①、耕土②中,孔隙水赋存于粉质黏土③及含砾粉质黏土④中,因两者间无相对隔水层,形成混合水。
混合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的补给,其水位、水量、水质随补给来源、季节变化而变化,水位变化较大,水量中等。
因沿线跨度较大,含水层分布不均,水位埋深变化较大,局部地段因含水层缺失而未形成统一水位。
根据勘察期间实测水位资料,其稳定水位埋深0.20~4.20m不等,相应高程为86.56~96.19。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年水位变化幅度1.00~3.00m。
五、与顶管施工相关联的水文地质情况:本次顶管工作井、接收井垂直穿越素填土①、耕土②、粉质黏土③、含砾粉质黏土④、黏土(Q3el+dl)⑤及含砾黏土⑥等土层;顶管主要穿越含砾粉质黏土④、黏土(Q3el+dl)⑤及含砾黏土⑥等土层。
六、顶管作业验算:1、顶管前工作井侧壁受力验算:(因工作井与接收井结构及尺寸一致,只对工作井验算)1.1验算说明:1.1.1工作井尺寸:净尺寸长*宽=6.0m*4.5m,壁厚d=0.5-0.6m,取值0.5m1.1.2工作井配筋情况:水平向为双层Ф20II级钢筋,间距10cm,垂直向为双层Ф20II 级钢筋,间距20cm1.1.3为便于计算且偏于安全,工作井四周荷载按1.5m堆土计算,自由水水位按1.0m高计算,井深按最大深度H=11m。
取最底部1m井壁作为结构计算单元,计算模型简化为跨度L=6m、厚度h=0.5m、宽1m两端刚接的梁结构。
1.1.4工作井壁受力示意图Hh 1h 1Hq=ρ土*h2*Ka -2Ck* Ka水位线工作井壁受水压力示意图q=ρ水*h1单位:cm水位线q=ρ土*(H+h2)*Ka -2Ck* Ka工作井壁受主动土压力示意图 单位:cm1.2 计算单元荷载计算 1.2.1 自由水压力荷载q 1=1/2*ρ 水* ((h1-1)+ h1)) =0.5*10*((1-1)+1)=5.0KN/m 1.2.2 主动土压力荷载q 2=1/2*ρ 土* ((H+1.5-1)+(H+1.5)) *Ka - 2*C K *√Ka =0.5*20*((11+1.5-1)+(11+1.5))tg 2(45°-16.6°/2)- 2*36.8* tg (45°-16.6°/2) = 78.5KN/m1.2.2 计算单元总荷载q=q 1+q 2=5.0+78.5=83.5 KN/m 其中:q 1------------ 计算单元侧自由水压力荷载q 2------------ 计算单元侧主动土压力荷载 q------------ 计算单元侧压力荷载ρ 土=20KN/m 3-- 土的天然密度,参照地勘资料《主要岩土参数建议值一览表》 H=11m-------- 工作井深度,取最大值h 1=1m-------- 自由水水位h 2=1.5m------ 井周地表荷载按堆土 1.5m 计算 Ka=tg 2(45°-φk /2)----主动土压力系数xφk =16.6°---土的内摩擦角,参照地勘资料《主要岩土参数建议值一览表》,取较小值 16.6°C k =36.8KPa---------土的内聚力,取较小值,参照地勘资料《主要岩土参数建议值一览表》1.3 计算模型:q=83.5KN/mL= 650侧壁受力计算模型单位:cm1.4 弯矩验算Mmax=1/12*qL^2=294.0KN*m计算单元矩简图1.4.1 最大弯矩:Mmax=1/12*q*L 2=0.125*40.9*62=294.0KN*mMmax-------计算单元弯矩最大值 q----------计算单元侧压力荷载 L=6m-------计算单元跨度1.3.2 井壁计算单元容许弯矩值:(顶管前 C30 砼强度按 70%计算,取 C20 标准)中和轴10Ф20间距10cm1m 高侧壁计算单元配筋图 单位:mm1.3.2.1计算说明假设计算单元受拉区由钢筋承受拉力,受压区由砼的承受压力,根据计算单元受力平衡条件计算中轴位置x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