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平方公式》教学设计
淮南实验中学卞贤磊
公式:(a+b)2=a 2+2ab+b 2
(a-b)2=a 2-2ab+b 2
文字叙述:
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或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记忆口诀:
完全平方有三项 首尾符号是同样 首平方,尾平方 首尾二倍放中央 中央符号随尾项
(a+b)2
=a 2
+2ab+b 2
练习1
练习2
课 后 反 思
1、这堂课我通过复习平方差公式,然后利用练习引出问题.学生通过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方法得到了结论,并有同学指出))((b a b a ++的结果是有规律的.接着我通过让学生尝试用他们认为的规律直接说出2)(n m +及2)32(y x +的答案,再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方法验证规律的正确性.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得到的规律是正确的,但在用规律直接说出2)32(y x +的答案时,却得到了
223244y xy x ++这个错误结论.事实上,学生的错误是将首末两项积的两倍错
误的做成的了每一项都乘2
,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过于急躁,直接让学生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方法得到结果后,就总结了规律,而未能让说错的同学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我想这在今后的教学中是要注意的,因为,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永远比老师直接告诉他原因记得更牢.
2、在得到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后,我让学生尝试说出公式的的特征,再用面积的方法说明完全平方公式.然后,让学生自己猜测2)(b a -的结论,并模仿第一环节,分别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以及面积的方法说明结论的正确性,再归纳公式的结构特征,然后,利用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说明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揭示出两个公式间的关系.这一环节都是按照预想的进行,效果不错,只是未能点一下为何要学公式.(方便计算)
3、公式引出后,就进入了这节课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即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运
用公式进行计算的一个难点就是如何确定首项、末项以及中间项的符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间项的符号问题.在这个环节中,书本上采取的方法是:(1)将2)(b a +-,2)(b a --分别转化为2)(a b -以及[]2
)(b a +-,
(2)将2)(b a +-、2)(b a --分别看成[]2
)(b a +-以及[]2
)(b a --.教参的建议是采用方法(1).对这
两种方法我在处理教材时个人的看法是,方法(2)学生容易将首项和末项以及两条公式混淆,方法(1)对2)(b a +-的处理学生是容易掌握的,而对2)(b a --的处理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于是,我就采用了一种和书本上不同的方法.我采用这种方法的最初设想是:无论首末两项符号的正负,首平方,末平方后符号必为正,这一点学生是能理解的.因此,只要确定好中间项符号即可.于是,我教授的方法是中间项的符号由首末两项的符号确定,即首末两项“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确定好符号后,再把符号丢弃,直接运算两者积的两倍.这种方法在课堂中起到的实际效果是:掌握的学生能非常快速写出答案,正确率高.但存在的问题是,有少数同学在运用“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的方法判断好中间项的符号后,未将符号丢弃,而是保留符号运算积的两倍.在此专家的看法是,我的处理方法对部分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因此,建议是先采用书上的方法,而我的方法可以作为第二课时.我现在的认识是,(1)上课先采用将2)(b a +-,
2)(b a --分别转化为2)(a b -以及[]2
)(b a +-的方法讲评,力求人人过关.做了一
些题目巩固方法(1)后,再尝试让学生归纳出用“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的方法来验证结论中中间项符号的正确性.这样一来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各取所需,也可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4、由于后面时间的紧促,在进行练习巩固时,显得急躁了一点、快了一点,未能给予学生充足的训练时间,因此就感觉有点乱.这也可能是一些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出现问题后,对于产生的错误,也未能详尽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这对学生今后避免再犯这样的错误是不利的.这在今后的教学中是一定要避免的.其次,第一课时的练习题不易太复杂,应当简化一点,重在对公式的熟悉. 再次,拓展题的设置太难,应当适当降低难度. 听课教师课后评议:
1、总体的设计思想比较好,力图解决一些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
2、注重和学生的情感方面的交流,教态自然.
3、能根据学生的想法讲,能跟着学生的思路讲,这一点非常好.
4、整体的教学结构相当不错:由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引入——解释——面积说明——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思路顺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5、总体来说前部分比较好,后部分有点问题—— (1)用文字表述的规律性的东西不要太多;
(2)“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的方法判断中间项符号,增加了一些同学的难度; (3)处理公式时,少了为什么要用公式的说明,即用公式的目的,应当简单说明一下; (4)用面积“说明”,对初二学生不应当讲“证明”;
(5)最后,最好有一些简单的判断的问题,例2
2
2
94)32(y x y x +=+是否正确;
(6)可以用多媒体,拓展深了一点;再多一些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