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选修人物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人物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人物教案【篇一:高中历史 1.1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关于课程标准 1、内容: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2、三维目标: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互动关系,科学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通过学习,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关于教学指导意见 : 1、内容:2、三维目标:在知识与能力:要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理解他们的历史贡献,并将他们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在过程与方法:要积极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依据,开展评说重要历史人物的教学活动,从而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1的关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心体会这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奋斗历程和探索精神,感受他们的独特个性和魅力,确立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增强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责任感。

三、关于备课 1、总体把握: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兼并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创建了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和官僚制度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早期模式,对以后历代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制度上的创建,秦始皇还派兵北伐匈奴,移民实边,修筑万里长城;经略西南,开筑“五尺道”;尊崇法家,焚书坑儒;严格军队调动和兵役制度等等。

秦始皇为了这种大一统国家的需要所进行的制度创建及其实施的严刑峻法,成为后人臧否的焦点。

2、学情:a、已有知识储备(表一):b、生活中对秦始皇陵兵马俑、长城耳熟能详。

有部分同学看过有关秦始皇书籍和影视作品(如《英雄》等)3、教材内容分析2a、本册书内容安排(表二)红色部分是相对于高一内容有扩充加深的地方。

蓝色字部分是以后将要学习的内容。

b、以后还将学习的内容(表三)4、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重点:秦统一六国的条件;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这些措施的影响;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培养史料的分析解读能力;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秦统一六国的条件;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5、教学环节的设想b、结合预习中表格一的检查,使同学了解秦始皇少年及青年时期经历,体会秦始皇这一时期的性格特点,掌握秦兼并六国之前的历史环境。

c、先结果,后原因。

运用地图,快速解决秦兼并六国的经过(需要掌握前221年这个3时间,我认为不需要掌握灭亡六国的顺序);结合教材与补充资料,探讨为什么秦能够兼并六国(学生讨论)。

d、结合预习中的表格二,让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快速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及影响。

检查时侧重于影响(积极、消极两方面),观察学生所答是否完整。

e、补充秦迅速灭亡的史实。

师生共同探讨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对于秦始皇的暴政,要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和个人性格特点,从对人民生活、社会生产、思想文化等方面认识其消极影响,但这也给后世的统治者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注意调整统治策略)。

参考表格:秦始皇(前259—前210) 表四:4表五:四:教学材料举要(参见学案):附:《第一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学案一,关于省教学指导意见(略)二,复习内容(参见表一)三,完成表格(选其一)秦始皇(前259—前210) 表一: 5【篇二: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时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秦始皇。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秦朝统一六国的方略。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历史作用。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分封制和郡县制。

小篆。

灵渠。

“焚书坑儒”。

万里长城。

阿房宫。

2.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秦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归纳、理解重要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重点: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

★难点: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和中国的主要原因。

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如何正确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1)情境法。

(2)材料分析法。

(3)谈话法。

(4)问题教学法。

★导入新课:在历史必修1中,同学们学习了秦朝实施的政治制度。

请回忆秦朝曾经实行过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1)皇帝制度。

(2)奖励军功制度。

(3)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等等。

指出,以上这些重要的政治制度是秦王嬴政采取的,他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朝是怎样统一六国和中国的?秦始皇为什么叫秦始皇?如何评价秦始皇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讲授新课●阅读教材,分析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原因。

(3分钟)在学生阅读表述的基础上,教师概括如下:1.从客观方面看:①社会基础: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群众基础:长期的战乱,人民深受其害,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主观方面看:①从秦国来说,商鞅变法后,秦国已经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②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③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④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和突出的军事政治才能。

总之,秦国已经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知识拓展:教师简单分析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历史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②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

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第二个问题: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措施:一、政治方面1.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

2.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知识拓展:分封制和郡县制度的主要异同。

相同点: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不同点: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③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

二、军事方面1.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2.南伐百越并征服之,设桂林、南海、象郡、闽中等四郡。

疆域辽阔。

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陆上是驰道,水上修筑人工渠道以沟通自然江河(如灵渠)。

三、经济方面1.统一货币。

秦半两钱成为全国通用货币。

2.统一度量衡。

发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并刻在标准器上,发放全国。

四、文化方面1.统一文字。

小篆成为全国通用的文字。

2.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思维能力培养:如何认识和评价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建立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思考和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和概括。

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渐形成。

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③思想根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由于这种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被秦国所采纳,到秦朝开创了这一制度。

也就是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反映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键。

④客观方面。

秦朝统一六国,实现了“大一统”,为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基础。

2.评价秦朝建立起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学生思考和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和概括。

●思维训练: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一般方法(模式)是什么?事实求是,一分为二。

对秦朝的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对秦朝的消极影响:严刑峻法,恶化了秦朝的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短命而亡的重要原因。

●秦始皇的暴政由学生阅读教材3分钟,概括秦始皇暴政主要表现。

1.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实施“焚书坑儒”。

2.修筑万里长城,造成民夫大量死亡。

3.大兴土木,滥用民办,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

★难点突破:如何评价秦始皇?由学生指出并完成。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

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

第一,功大于过说。

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

第二,前功后过说。

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

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

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

第三,功过参半说。

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残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