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第四课近代科学之父牛顿
【导入新课】:
师:学习历史,也要关注现实。
首先请同学们来关注一则新闻。
出示材料: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巨星陨落,中国上下举国哀悼,中国科协将国际编号为3763号的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师: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钱学森
师:对,他就是我国科技界的巨星钱学森同志。
随着钱学森的去世,他生前提出的一个问题,迅速成为现在网络最热议的话题之一,史称“钱学森之问”。
有人知道,钱学森的问题是什么吗?
出示材料: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这个问题现在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
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之一。
生:不知道(我估计他们不知道)
师:大家大概接触网络的机会比较少,所以不太清楚,那老师来告诉同学们,钱学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屏幕上打出来),关于这个问题,现在网络已经有很多各种角度的答案,其实,我想我们不防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西方国家总是孕育出许多杰出人才?”(屏幕打出来)。
比如说我们今天要上的近代科学之父牛顿。
那么,今天,我们仅以牛顿一课为例,针对钱老的问题,看看能不能从中得到一点启发
【讲授新课】
师:探究1:怎样理解牛顿是“近代科学之父”?同学们想想看这个问题的切入点是什么?生:牛顿的科技成就
师:完全正确,我们进入第一篇章:牛顿之牛——科学成就篇。
出示邮票的图片:
注:图片有点模糊,可以让学生看书本131页。
师:从邮票中同学能发现哪些牛顿的科学成就呢?
生:苹果——万有引力
师:是的,大家都知道苹果的故事。
对于科学家而言,牛顿家乡的那棵苹果树,也许是世间最神圣的树了。
(出现图片和这行字)其实,同学想想看,神奇的是那棵树吗?”(不是),真正神奇的应该是(牛顿那颗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脑袋),还有呢?我想仅仅靠一棵苹果是砸不出万有引力的。
(在发现问题后的不断的实验研究,探索等等)。
在牛顿发现万
有引力的同时,他发现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并对这些理论进行了总结,写成了划时代的科学巨作(《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从而标志着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
在以后的二百多年时间里,成为物理学的权威。
师:同学们再看看还有什么成就?
生:望远镜。
师:同学们注意一下,牛顿发明的望远镜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用途?
生:两种,折射望远镜和反射望远镜。
折射望远镜的用途是,对太阳光进行反射实验,证明日光由七色光组成,说明物体颜色的形成原理;从而奠定了光谱学的基础。
反射望远镜的用途是,考察行星运动,解释潮汐现象、地球的圆扁形状等问题,从而使人类对天体的观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师:很好,说明同学们预习的相当到位。
同学们也会发现,牛顿的成就不只这些吧。
出示表格:填一填,牛顿的科技成就。
(注:刚才讲过的就直接打在上面了)
生:力学:2)在《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中提出了光的“微粒说”。
数学:提出二项式定理和微积分的新计算方法
师:从这些成就我们可以看出,牛顿确实牛,他不但涉及的领域广,而且在每个领域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诚如恩格斯的评价:“牛顿由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
”的确,牛顿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作了奠基性的贡献。
(在屏幕上显示),所以我想牛顿无愧于(近代科学之父:)的称号。
师:我们一般说到科技成就就会想到什么奖呢?(诺贝尔奖)大家知道牛顿获过诺贝尔奖吗?没有,牛顿之所以没有获得不是因为成就不够重大,而是诺贝尔奖还没产生。
出示题目:我们知道诺贝尔奖创设于1901年,如果17世纪已设有诺贝尔奖的话,你认为牛顿最有可能获诺贝尔什么奖?理由是什么?
生:诺贝尔物理奖。
理由:略
师:如今牛顿已经成为一颗璀璨的明星,但是牛顿是一开始就是吗?他其实出生于一个很平凡,甚至说比较贫苦的家庭。
我们不防来看看牛顿的出生和求学阶段的经历。
出示资料:依萨克·牛顿1642年出生于英国北部一个叫乌尔索普的小村庄。
早产儿,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父亲在他出生前病逝,母亲在他三岁时改嫁,家境一贫如洗。
个性孤僻、內向、害羞。
小学成绩不佳,常受同学嘲笑、欺负。
以减免生的资格进入剑桥大学;替特权生服务以补贴学费;进入剑桥前
曾长期辍学在家。
师:我们再来看一下牛顿过世时的场景。
出示材料:牛顿以自己杰出的贡献,获得了国葬的礼遇。
他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那是安葬英国英雄们的地方。
为他抬棺材的是两位公爵、三位伯爵以及大法官。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当时正在英国访问,他目睹了牛顿的葬礼,十分感叹牛顿所获得的殊荣。
他是这样描写的:“他是像一位深受自己的臣民爱戴的国王一样被安葬的。
在他之前,是没有哪一位科学家享受如此殊荣的。
在他之后,受到如此厚葬的也将会是屈指可数的。
”
——《科学简史》师: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牛顿也是从一个普通的、平凡的人成长为科学界的巨星。
那么我想我们就更想知道:牛顿为什么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这个问题请大家先以小组形式讨论一下。
在讨论之前,有几个注意点老师要明确一下:1、看书的时候要仔细,不应只看正文,还应该看旁边的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注解,还有课后练习的资料等等。
2、讨论的时候要有记录,记关键词。
3、回答的时候,注意要史论结合。
【学生讨论】大概五分钟。
老师进行
指导。
【学生回答】以表扬为主,稍加点拨。
出示材料:我整理的答案。
(1)主观原因:
1、热爱科学,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
2、谦虚好学、善于思考创新、勇于探索、甘于寂寞的科学精神;
3、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研究方法;
4、善于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
……
师:对学生的答案和我的答案进行比较分析。
我估计学生应该基本能答到,但是归纳总结能力肯定还是欠缺的。
然后学生是回答不了客观原因的。
我打算出示牛顿的生平来导出: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的思想解放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再根据牛顿的国葬,导出:2、当时英国对科学以及人才的尊重。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牛顿的重大科技成就,也分析了牛顿成功的众多因素。
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试图从某些角度来解答一下钱老的那个问题呢?同学们还记得钱老的问题是什么吗?(“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想这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所以我把题目稍稍换了一下。
探究3:为什么我们中国诞生不了牛顿?或者着说为了让我们国家能诞生更多的杰出人才,我们应该怎么办?来实现中国之”牛”
生:自由回答。
(我觉得,主要是从两个角度回答:国家和个人:其实就是把牛顿成功的因素再落实一遍)
师: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同学们也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分析,非常的好,那老师我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我想请同学来看两则很熟悉的故事:一、苹果的故事。
苹果从树上落下来,多少年来人们都习以为常,苹果熟透了,自然而然应该落下来。
牛顿似乎比别人傻,对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想了一下。
这一想可不得了,做了一回傻子,竟然得出了万有引力的科学结论,并以此开辟了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光明时代。
二、杞人忧天的故事。
杞人是指古时候杞国的一个人,他整天担心天会塌下了,把房子压扁,把脑袋砸坏,于是整天闷闷不乐,忧心忡忡。
很多人都嘲笑他的这种奇怪的想法,当然也有好心人劝他,你的担心都是多余的。
但是,大家想过没有,杞人的想法难道就一点没有道理吗?天是有可能塌下来的,比如说流星现象,如果我们鼓励他勇敢地思考,也许他就是我们中国的牛顿了呢?希望通过这两个故事的对比,能给大家更多的科学的启发。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如果时间刚好的话就到这里结束,如果时间还有多的话,出示下列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在牛顿的诸多成功因素中,结合你自己的实际情况,你觉得对你感触最深的或者说给你留下最深刻烙印的是哪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