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化学总结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1、系统和环境 2、状态和状态函数 3、内能
4、热和功:正负号规定
5、能量守恒定律:ΔU =Q +W
6、理想气体分压定律:
( )T,V 时, p =Σp i ,p i /p =n i /n 二、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和焓变 1、Q ν=ΔU (W ’=0)
2、Q p =ΔH (W ’=0) ;H =U +PV
3、Q p =Q ν+Δn (g)RT 三、盖斯定律
反应式相加减对应着热效应相加减。
四、标准摩尔生成焓和化学反应标准焓变的计算
Δθ298H =∑νB Δf θ298H (生成物)-∑νB Δf θ298H (反应物)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一、自发过程
二、混乱度、熵和熵变 1、S =k lnΩ
2、熵值大小的判断
3、热力学第三定律
4、化学反应的熵变:
Δθ298S =∑νB θ298S (生成物)-∑νB θ298S (反应物)
三、吉布斯函数和反应方向的判断
1、ΔG =ΔH -T ΔS
2、恒温恒压、不作体积功条件下: ΔG < 0 反应正向自发
ΔG > 0 正向不自发,逆向自发 ΔG = 0 化学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四、标准状态下吉布斯函数变的求算
ΔθT G
≈Δ
θ
298H -T Δθ298S
五、非标准状态下吉布斯函数变的求算
b
a d c p p p p p p p p RT G G ]/)B ([]/)A ([]/)D ([]/)C ([ln
θθθθθ
T T +∆=∆
第三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平衡与化学平衡常数
b
a d
c p p p p p p p p K ]/)B ([]/)A ([]/)D ([]/)C ([θθθθθ
=
二、平衡常数的热力学求算
ln K θ
=-ΔθT G /(RT )
三、化学平衡的移动
吕·查德理原理
四、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 只要求简单计算。
第四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t c d
t c c t c b t c a ∆∆=∆∆=∆∆-=∆∆-=/)D (1
/)C (1/)B (1/)A (1υ 二、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基元反应:υ=kc a (A)c b (B)
2、复合反应:υ=kc α(A) c β(B)
3、反应级数
三、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k =Ae -ε/RT
四、活化能的物理意义
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普通分子的平均能量的差值。
五、控制反应速率的具体步骤和催化剂 浓度、温度、催化剂 六、链式反应
链引发、链传递、链终止
重点习题:5、7、8、9、10、12、15
第二章 溶液和离子平衡
第一节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摩尔分数浓度、体积摩尔浓度、质量摩尔浓度及其换算 第二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 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B m k p
vp =∆
2、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bp bp B m k T =∆、)(fp fp B m k T =∆
3、沸点高低比较:
A 2
B 或AB 2型强电解质溶液>AB 型强电解质溶液>弱电解质溶液>非电解质溶液 第三节 水溶液中的单相离子平衡 1、水的离解平衡
14
θθθw 100.1]/)OH ([]/)H ([--+⨯=⋅=c c c c K
2、一元弱酸和弱碱的离解平衡
)HAc ()Ac ()H (]
/)HAc ([]/)Ac ([]/)H ([θθθθ
a c c c c c c c c c K -
+-+⋅=⋅= c
K θ
a =
α
c
K c c ⋅≈=+
θa
)H (α
3、二元弱酸的离解平衡
相关计算按一元弱酸处理 4、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pH 的计算、缓冲溶液配制:
)
HA ()A ()H (θa
c c c K -
+⋅=
第四节 难溶强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 1、溶度积常数
θsp
K (A n B m )=c n (A m+)c m (B n
-
)
2、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
1:1型:S =
θsp
K ;1:2型:
3、溶度积规则
(1) Q c =θ
sp K ,ΔG =0,系统处于沉淀—溶解平衡状态,溶液为饱和溶液。
(2) Q c >θsp K ,ΔG >0,溶液过饱和,有沉淀析出,直到饱和。
(3) Q c <θ
sp K ,ΔG <0,溶液未饱和,无沉淀析出;若体系中已有沉淀存在,沉淀将会溶解,直到饱和。
四、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分步沉淀、沉淀转化 重点习题:9、11、12、13、16、17
第三章 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 原电池和电极电势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变化
nFE G -=∆;
θ
θnFE
G -=∆
二、原电池的组成和电极反应
原电池符号、电极反应与电池反应
3
θ
sp
4
K
s =
三、电极电势 能斯特方程:(还原态)氧化态)
b
a
c c nF RT (ln θ
+=ϕϕ
四、电极电势的应用
1、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
2、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E >0时,正向自发
4、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0592
.0)
(0592
.0lg θθθ
θ
负正ϕϕ-=
=n nE
K
或通过θ
θnFE
G -=∆ 和ln K θ=-Δ
θ
T G
/(RT )
第二节 电解
一、电解池与电解反应 阴阳极与正负极的关系 二、分解电压
实际分解电压与理论分解电压的关系 三、电极的极化和超电势
电极极化的结果:阳极电势升高,阴极电势降低 四、电解产物的一般规律 简单的会判断
第三节 金属的腐蚀与防止 1、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
2、腐蚀过程阴、阳极反应(析氢、吸氧)
重点习题:8、9、10、11、12
第四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第一节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电子运动的特征:能量量子化、波粒二象性和统计性
2、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取值规则;轨道符号、形状 第二节 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分布和元素周期系 1、电子分布四原则、电子分布式(36号前) 2、元素周期系:周期、族、区
第三节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递变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元素的氧化数、原子半径、元素的电离能、元素的电负性等变化规律。
重点习题:10
第五章 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
第一节 共价键与分子结构 一、价键理论
三要点:饱和性、匹配性、方向性(最大重叠)
σ键和π键
二、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的空间构型
四要点:激发、杂化、分布、成键
杂化方式:sp、sp2、sp3、不等性sp3
空间构型:直线、平面三角、(正)四面体、三角锥、V形第二节分子间作用力
1、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偶极矩相对大小
2、分子间作用力:色散力、诱导力、取向力;
3、氢键
4、物理性质比较
第三节晶体结构
1、晶体基本类型:离子、分子、金属、原子晶体
2、过渡型晶体:极化力与变形性;多数盐类为过渡型晶体
3、混合型晶体:含两种键型(石墨、硅酸盐)
4、晶体物理性质的判断:先将晶体分类再比较
重点习题:3、5、6
第六章配位化合物第一节配位化合物的形成、组成和命名
一、配合物的形成——配位键
二、配合物的组成
中心离子、配位体、配位原子、配位数等概念
三、配合物的命名
第二节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
一、配离子的离解平衡
和弱电解质一样分步电离
二、配离子的转化
转化过程的平衡常数
第三节配位化合物的应用
一、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二、在电镀行业中的应用
三、在冶金行业中的应用
四、消除某些离子的毒害
五、离子和稀有元素的分离
重点习题:1
第七章无机工程材料
第八章有机及高分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