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论文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物理的有效教学
摘要:物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高中生的一门必修课,虽然物理源于生活,我们生活中处处是物理,但因物理有较强的逻辑性,让很多高中生非常头疼。

如何使得高中物理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本文就此对高中物理的有效教学进行浅谈。

关键词:高中物理逻辑性生活有效教学
一、制作优秀的课堂导入
俗话说:“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也一样,一堂优质课需要优秀的课堂导入前提,下文从两个方面来对课堂导入进行简述。

1、“温故而知新”的巧妙衔接
这种方法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或启发学生产生“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从而对即将讲授的新知识产生迫切求知的欲望,主动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进入新课的学习。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旧知识与新知识有内在联系的情况。

比如说,在讲“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一节时,可先让学生复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就是说,“一个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物体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然后,提出问题:“如果现在有外力且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会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吗?”学生会容易地回答:“当然不是,因为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或静止状态,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就为止了”。

同时学生必然会展开联想,产生“有外力时物体将会怎么样?”的新问题。

此时开始新课的讲授,正是最佳时机。

2、从日常生活中巧妙引入
物理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如果能把浅显易懂的生活实例,生动有趣的生活经历,亲切熟悉的生活器件以及诙谐幽默的生活故事作为课程资源,适时、适题、适度地引入教学中,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从“怕学”逐渐变得“愿学”再到“乐学”,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光的色散”时,我出示“虹”和“霓”的图片,通过对比从它们的成因切入课题,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顺利入题。

物理知识本身源于社会生活,根植于生活,作用于生活,物理知识也与近现代科技结合紧密。

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引入要加强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的联系。

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也要求学习的过程更多地从社会生活出发。

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手段,选取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有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认识的事例,作用于课堂的引入,这样做不仅丰富了物理课程内容,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授课效率!
二、加强教学中的物理实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学科,物理理论和规律大都诞生于实验当中,但是真理是需要实践去检验其真伪的,我们的实
际生活就是检验物理理论和规律的最佳途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用实际生活的现象来验证物理定律的真伪,以此来加深学生们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知道物理定律的基本原理从何而来。

例如讲摩擦力的时候,生活中有很多关于摩擦力的实例,轮胎上的花纹、鞋底的花纹、钉子在墙上的固定等等,这些都是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体现,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让学生们去自行举出一些摩擦力的例子,并用物理理论和定律来判定摩擦力的性质以及物理定律的应用范围(因为物理定律很多都是在理想状态下才成立,与实际生活必然会有一定的误差)等等,学生们通过这些例子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将只是浮在脑海中的知识变成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加强了自身知识的理解。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建直观的物理情景
多媒体能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融为一体,利用数字技术能创设出我们大脑难以想象的情境。

在物理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我们日常生活中见不到的、靠想像难以获得的物理情境,从而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特殊效果。

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物理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中,随时可讲解理论知识、演示实验步骤、指导学生学习或利用模拟系统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如讲解“宇宙航行”时,发射速度和运行速度的是本课的难点,为帮助学生真正认识发射速度和运行速度的不同,教师可制作卫星从近地圆轨道变轨到椭圆轨道再变轨到圆形轨道的课件,通过
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速度大小比较的探讨,从而让学生比较清楚这两个速度的不同,通过模拟各个速度的运动情况,请学生观察卫星在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速度大小关系,说明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引起速度的变化,并且点明在高轨工作的卫星要经过变轨才能在近似的圆轨道上运行,从而突破物理教材中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四、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科学分析能力,应用和创造能力;还要一以贯之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能力,在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说组织科普读物和科技资料阅读活动。

教师要做好引导,要从物理学家的科学品质、物理基础知识、物理研究方法、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等方面选择资料推荐学生阅读。

推荐《考工记》、《淮南子》、《尚书纬·考灵记》、《论衡》、《墨经》等我国古代科技著作以及有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应用科学技术取得的重大成就方面的读物,以利于学生提高民族自豪感,具体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还有就是组织课外科技制作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一些小实验或小制作;如自制楼梯路灯控制开关、电子自动开关等。

结束语: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把物理教学简单化、生活化,并且在
课前做好良好的衔接,就可以让高中生更加容易的接受物理,学好物理,用好物理。

参考文献:
[1]朱传军. 走出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困惑[j]. 考试周刊, 2010,(18)
[2]黎东波. 简论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及其应用[j]. 内江科技, 2007,(10)
[3]李友祥. 物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06)
[4]陈文涛. 浅析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j].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2010,(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