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1.生理小种:是病原菌种、变种或专化型内形态特征相同,但生理特性不同的类群,可以通过对寄主品种的致病性,即毒性的差异区分开来。
2.变种:除了寄生专化性差异外形态特征和生理性状也有所不同。
3.专化型:并无形态差异,但对寄主植物的属和种的专化性不同。
4.致病变种:细菌在种下设置致病变种,系以寄主范围和致病性来划分的组群,相当于真菌的专化型。
5.毒素:是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小分子非酶类化合物,亦称微生物毒素,能在非常低的浓度范围内干扰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诱发植物产生与微生物侵染相似的症状。
6.定性抗病性:抗病性若用定性指标来衡量和表示,则称为定性抗病性,亦称为质量抗病性。
7.定量抗病性:用定量指标来表示的抗病性称为定量抗病性,亦称数量抗病性。
衡量抗病性的定量指标种类很多,如发病率、严重度、病情指数等。
8.病害反应型:即是一种定性指标,它反映了寄主和病原物相互斗争的性质。
9.主动抗病性:诱导性状所确定的抗病性为主动抗病性,是病原物侵染所诱导的。
最典型的为过敏性坏死坏死反应。
10.防卫反应:植物主动抗病性反应也称为防卫反应,防卫反应的发生反应了侵染诱导的植物代谢过程的改变。
11.过敏性反应:又称过敏性坏死反应,简称HR反应,指植物对不亲和性病原物侵染表现高度敏感的现象。
发生此反应时,侵染点细胞及其邻近细胞迅速死亡,病原物受到遏制。
12.主效基因抗病性:由单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被称为单基因抗病性或寡基因抗病性,统称为主效基因抗病性。
13.微效基因抗病性:由多数基因控制,各个基因单独作用微小,这称为多基因抗病性或微效基因抗病性。
14.幽灵效应:被病原菌克服的主效基因对定量抗病性有所贡献,但并不能用以完全说明定量抗病性,主效基因抗病性这种作用被称为残余效应或幽灵效应。
15.小种专化抗病性:农作物品种的抗病性可能仅仅对某个或某几个小种有效,而不能抵抗其他小种,这种抗病性类型是小种专化性抗病性。
16.小种非专化抗病性:不具有小种专化性抗病性的则称为小种非专化抗病性,常作为品种的背景抗病性而存在,也被称为一般抗病性。
17.持久抗病性:若某一品种在适于发病的环境中长期而广泛的种植后仍能保持其抗病性,则它所具有的这种抗病性就是持久抗病性。
18.诱导抗病性:又称获得抗病性,是指植物经病原物接种,或经生物因子、化学物质或物理因子处理所激发的,针对病原物再侵染的抗病性。
19.系统获得抗病性:是指过敏性局部侵染所诱导的系统抗病性。
20.诱导系统抗病性:指由植物根围生防菌所诱导的系统抗病性。
21.病原物衍生抗病性:由病原物提供的基因在植物中表达的抗病性,称为病原物衍生抗病性。
22.激发子:激发诱导抗病性的各种因子统称为诱导因素也称激发子。
有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也有外源的和内源的。
23.木质化作用:木质化作用是在细胞壁、胞间层和细胞质等不同部位产生和积累木质素的过程,而木质素是通过莽草酸途径中的苯丙烷类代谢途径合成的。
24.木栓化作用:是一类常见的细胞壁保卫反应。
病原物侵染和伤害都能诱导木栓质在细胞壁微原纤维间积累,木栓化常伴随植物细胞的重新分裂和保护组织形式,以代替受到损害的角质层和栓化周皮等原有的透性屏障。
木栓化作用也增强了细胞壁对真菌酶的抵抗力。
25.乳突:许多种植物在遭受病原真菌侵入时,在其表皮细胞壁内侧与真菌附着胞和侵入钉相对应的位置上,细胞质凝集,形成半球形沉积物,这就是乳突。
26.植物保护素:简称植保素,是植物被病原物侵染后,或受到多种生理的、物理的、化学的因子诱导后,所产生或积累的一类小分子抗菌性次生代谢物。
27.发病相关蛋白:简称PR蛋白,包括病原物或激发子诱导后,在植物体或培养细胞中积累的各种蛋白。
有两个亚类,酸性PR蛋白、碱性PR蛋白。
28.核糖体失活蛋白:RIP,是一类作用于rPNA而抑制核糖体功能的毒蛋白,广泛分布与高等植物中。
29.基因对基因概念:对应于寄主方面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菌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
”寄主—寄生物体系中,“任何一方的每个基因,都只有在另一方相对应的基因的作用下才能被鉴定出来。
”30.hrp基因:最先是从丁香假单胞菌菜豆致病变种和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中鉴定和分离出的。
有多种功能,可控制病原细菌的基本致病性,即保证和促进病原菌在植物体内生长、繁殖和获取营养,参与激发非寄主植物HR反应,可编码非专化性激发子。
31.III型蛋白质泌出系统:由hrp基因和hrc基因编码的,因而也称为Hrp泌出系统,主动将细菌的效应蛋白质输入寄主细胞,干扰和调节细胞的正常生理过程,使之有利于病原细菌的侵染和发病。
32.基因型迁移:地理上隔离的群体之间,特定基因或个体的交流过程,分别称为基因迁移或基因型迁移。
33.有效群体规模:指能将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个体总数。
34.寄生适合度:人们实际测定和研究的是相对寄生适合度,即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和一定寄主条件下,病原寄生物基因型或小种相对的存活能力。
35.定向选择:病原菌可通过基因突变和毒性基因频率增长来适应具有抗病基因的农作物品种,抗病品种的这种有利于毒性选择的作用称为定向选择。
36.“稳定”选择:撤除抗病品种后,病原菌的毒性基因称为“多余”的,使这种“多余”的毒性基因从群体中消失的选择作用是“稳定选择”。
37.鉴别寄主:是鉴别生理小种的主要工具,通常采用有鉴别能力的品种、单基因系、近等基因系等。
38.毒性频率:是毒性基因的频率,是由各单基因鉴别品种发病数目推算的。
39.抗源:抗病种质资源简称为抗原,是植物抗病育种的原始资料,抗原是植物种质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种质资源包括了各种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并能繁殖的生物体,也称为遗传资源和基因资源。
问答1. 病原物的寄生性、致病性和毒性之间有何关系?寄生性指的是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致病性指的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引起病变的能力。
植物病原物虽然都是寄生物,但寄生能力与致病能力之间并不对应,有的病原物寄生性不强但是致病性强,有的致病性不强但是寄生性很强。
毒性与广义的致病性相区别,小种(品种水平上)的致病性称为毒性。
2. 如何理解生理小种这一概念?其在实际工作中有何意义?同一个种内或专化型内,可根据不同品种的毒性,区分不同的生理小种。
生理小种是病原菌种、变种或专化型内形态特征相同,但生理特性不同的类群,可以通过寄主品种的致病性,即毒性的差异区分开来。
抗病育种中所利用的主要抗病性类型是小种专化抗病性,育成的抗病品种仅能抵抗病原菌群体中个别和少数小种。
小种的概念是有缺陷的1、生理小种边界模糊而不确定。
生理小种的定义并没有界定具有多大的差异才能被确定为小种。
2、小种的数目取决于鉴别寄主所具有的抗病基因,因而小种的概念并不是独立的,鉴别寄主不同,小种亦不相同,交换鉴别寄主,甚至只增添或撤除一个鉴别寄主,就有可能打乱整个体系。
但小种鉴定比较简单易行,仍可以提供对抗病育种有用的基本信息。
3. 毒素对植物有哪些损害作用?实际工作中如何利用毒素?毒素用以处理健康植物,能诱发褪绿、坏死、萎蔫等病变。
植物细胞膜损伤,透性改变和电解质外渗几乎是各种敏感植物对毒素的普遍反应。
毒素还钝化和抑制一些主要的酶类,中断相应的酶促反应,引起植物广泛地代谢变化,包括抑制和刺激呼吸作用、干扰光合作用、抑制蛋白质合成、干扰酚类物质代谢或使水分关系紊乱等。
总之,毒素处理的植物不仅在形态上而且在生理上和生化上都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
有寄生专化性毒素和寄生分专化性毒素。
前者根据病原菌系或小种的毒性强弱,与其产生毒素能力的高低相一致,而寄主植物品种的抗病性则与其对毒素的不敏感相对应可用于品种抗病性鉴定和抗病机制研究。
后者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寄主植物也表现敏感性差异,据此也能区分不同植物或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差异,部分也可用于抗病性机制的研究和抗病性鉴定4. 如何理解植物的抗病性?植物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病作用的可遗传特性,被称为抗病性。
植物与病原物之间发生不亲和互作,植物表现为抗病,若发生亲和互作则表现为感病。
广义的抗病性值得是植物一切与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有关的特性。
狭义的抗病性仅指植物抵抗病原物侵入,扩展和繁殖的性状。
排除了植物的避病和耐病特性。
抗病性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性状。
抗病性不是简单的性状表达,而是寄主、病原物之间十分细致繁杂的相互作用。
抗病性的产生和发展是植物与其病原生物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相互适应、相互选择的结果。
抗病性是遗传规定的潜能,遇病原物侵染后才得表现出来,其具体表现还依病原物致病性如何而异。
抗病性概念的弹性、模糊性和正确理解5. 基因对基因学说有何应用?对应于寄主方面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菌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
”寄主—寄生物体系中,“任何一方的每个基因,都只有在另一方相对应的基因的作用下才能被鉴定出来。
”作用:①小种鉴定中鉴别寄主的改进②新小种可以预见③品种抗病基因型和病原物毒性基因型的鉴定④抗病性机制研究⑤寄主和寄生物共同进化的理论研究6. 试比较垂直抗病性与水平抗病性特点?品种与小种间的交互作用确定了垂直抗病性,品种间的主效基因确定水平抗病性。
若农作物品种只能抵抗病原物的少数小种,而不能抵抗其他小种,则该品种具有垂直抗病性,若能抵抗各个小种,则具有水平抗病性。
垂直抗病性具有小种专化性,为主效基因控制,其流行学防治是减少初始菌量,抗病效能高,表现为低反应型抗病性,抗病基因不稳定,可因病原菌小种变化而丧失。
水平抗病性没有小种专化性,由微效基因控制,流行学防治是降低流行速度,抗病效能为中抗或低抗,表现为慢病型,抗病基因稳定,但对环境因素变动较敏感。
7. 说明植物过敏性坏死反应的特点和作用。
过敏性坏死反应又称为过敏性反应,简称HR反应,指植物对不亲和性病原物侵染表现的高度敏感的现象。
是最普遍的防卫反应。
发生此反应时,侵染点细胞及其邻近细胞迅速坏死,病原物受到遏制,或被封锁在枯死组织中而死亡。
过敏性坏死反应时植物最普遍的防卫反应类型,对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多种病原物都有效。
8. 系统诱导抗病性的激发子有哪些?激发诱导抗病性的各种因子,通称为诱导因素(inducing factor),也称为激发子(elicitor)生物源激发子:由病原物、其他微生物、寄主植物或寄主-病原互作中所产生的激发子1、活体微生物,特别是病原微生物最早发现的诱导因素2、失活的病原微生物,以及微生物生物体的一部分3、微生物成分,如真菌和细菌的细胞壁组分、真菌蛋白、多糖、寡糖、糖蛋白、病毒外壳蛋白以及其他成分4、植物成分5、多种植物的提取物非生物源激发子:(1)化学物质1、β-氨基丁酸(BABA2)、寡糖(oligosaccharide)、聚糖(megarosaccharide)3、磷肥、钾肥和微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