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誉定义观点

商誉定义观点

商誉定义
早在1571年,商誉一词便出现在英国人的遗嘱中。

1859年,英国一位法官在庭审中给出了商誉最有影响的定义:“商誉意指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中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包括了地理位置、商号等与企业经营有联系,并由于它们而使企业受益的一切有利条件。

”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的留美博士杨汝梅(众先)先生在其博士论文《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中指出:“凡足以使一个企业产生一种较寻常收益为高之收益者,均称之为商誉。

”1982年,美国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在其著作《会计理论》中,将前人对商誉本质的研究成果概括为“三元理论”:即好感价值论、总计价账户论、和超额收益价值论。

商誉从出现到现在,其概念在学术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各种对商誉的定义可归类为以下几种观点。

好感价值观
好感价值观认为商誉产生于社会经济活动中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好感、偏好,这些好感来源于企业在其生产经营和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的诸多因素,例如:优越的地理位置、垄断地位、历史悠久等。

好感价值观揭示了商誉的来源,然而却不能穷尽及精确这些来源,而且这些好感难以准确地用货币加以计量,再就是有些因素可归结于其他无形资产,如土地使用权、商标权。

超额收益观
超额收益观认为商誉是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能力。

超额收益观界定了商誉的“可计量性”—未来超额收益的贴现值,但其可靠性值得商榷,因为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均不能正确确定未来的超额净收益,而且超额收益不一定都是商誉带来的,简单地把超额收益都归结为商誉显然是不合理的。

剩余价值观
剩余价值观认为,商誉是被企业列入报表中的各种单项可辨认资产的真实价值之和低于公司整体真实价值的差额。

现行的对合并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都是基于这种观点,但是这个差额包含的因素有很多,早已超出了商誉的本质内涵,商誉只能算作一个总计价账户。

协同效应观
协同效应观认为商誉是构成会计系统的各个要素有机结合所形成的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观把商誉局限在协同效应上,忽视了企业确实有未入账的无形的资产这一事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