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ppt课件
;
2
导 背景
鲍照生活于魏晋南北朝,当时正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 志未酬的憾恨中坐视时光流逝。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 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他 出身寒素,“身地孤贱”,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 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 人、参军等一类小官。
不能说少年队员象红领巾。)
;
14
检
前2:整理课堂笔记,识记诗人的情感,并背诵全诗。 后1: 提问背诵。
;
15
;
9
评
;
10
评
借酒销愁 歌咏抒愁 悲歌断愁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比兴—— 故作恬淡 不平之气
试图以理智克制情感
悲怆难抑
反问—— 冲决自我克制的堤防——
抗争!
;
痛苦愈加深沉 精神上的隐忍、无奈、矛盾悲歌一曲诉愁肠 ຫໍສະໝຸດ 行路难(其四);1
导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逆,推测。不拘于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要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 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
知人论世: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 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
3
导学
前8分钟: 1.结合课后诵读提示,注意诗歌节奏,读出感情。(读两遍) 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后7分钟: 完成提纲,注意填写疑惑。
(本节课重点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
4
;
5
议
前4分钟: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后3分钟: 讨论疑惑 要求:全员参与,共同解决问题
;
13
手法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 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氓》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比喻——相似性(月亮像圆盘) 借代——相关性(如“红领巾”是借代,是用少先队员的标志来代替少先队员。
;
6
展
要求:面向大家,声音洪亮 不要畏难,展示自我
;
7
展
吞心举酌安人各泻
声非杯酒能生自水
拟
踯木断以行亦东置
行
躅石绝自叹有西平
路
不岂歌宽复命南地
难
敢无路 坐 北
言感难 愁 流
;
8
展
1.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他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 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诗、赋、骈文都不 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 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 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 本篇选自《鲍参军集注》 2.泻水——泻:倾、倒。断绝:停止 吞声:声将发又止。踯躅:徘徊不前。 3.诗歌的情感变化? 4.对“命”的看法?
;
12
评
门第足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出身寒微,“身地孤贱”,任凭你满腹经纶、 才华横溢,也无济于事。那就借烈酒消除心中的忧愁!然而满怀的忧愁岂是区 区杯酒所能驱散?诗人击节,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理的规劝、酒的麻醉, 都不能平息诗人胸中的怨愤,而今的境况,却只能忍气吞声,徘徊不前……人 生如斯,岂不痛哉!
11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 他的志向的冲突。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鲍照出身寒微鲍照是 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 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 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 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 特风格。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 诗歌。他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有描写 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 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 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