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多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三读”阅读教学模式就
是以读书训练为“经”,以语言文字学习为“纬”设计教学,具体
是指阅读教学的三阶段:初读感知阶段,精读理解阶段,熟读迁移
阶段。
【关键词】初读感知;精读理解;熟读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理论依据
学生学习语言,其主要途径是将范文的语言吸收,内化为他们自
己的语言。
要吸收,首先就要将范文的语言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去。
怎样才能输得进去?那就得让学生熟读乃至背诵课文。
新课程标准
亦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要让
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
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多诵读不仅
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也有其现代科学理论根据。
首先是由
汉语言注重整体感悟,基本上全靠意会等特点决定的,其次是由学
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即“外部语言转化成内部语言”决定的。
因此,
“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是学习汉语文的基本方法。
以
读的训练为主线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句,揣
摩语言,在读中想象课文情境,领悟思想感情,真正读进去,做到
记得住,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为下一步“用得出”贮备充足的
语言材料。
二、操作方法
1.初读感知阶段
初读阶段,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语言,明确课文“写什么”,要注意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指导学生读通课文。
(1)激趣导读,整体感知。
兴趣是乐学的先导和基础,它可以诱发自主参与的课堂学习的行为动机,教学伊始,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入手,巧妙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读书的积极性,使他们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到“我要学”的主动状态。
(2)扫除障碍,读通课文。
初中学生已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生字词的教学采用寓识于读的方法。
初读之后,教师可根据需要出示字词,检查学生能否读准字音,选难读的字词强调指导。
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可指名学生逐段或有选择性地试读,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读,读后评议,如发现学生易读错或难以读通的地方,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改正,务使其达到连贯、流利的程度。
2.精读理解阶段
精读阶段,让学生仔仔细细地读,领悟思想感情,明确“为什么写”,揣摩语言文字,了解“怎样写”,主要任务是感悟作品语言,消化吸收语言,积累语感经验。
(1)细读理解,体会感情。
理解是阅读实践的核心内容,没有理解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怎样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呢?其主要途
径就是让学生原原本本地读书、思考,即“披文入情”“潜心会文”“切己体察”,当然,学生的“读”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
教师应设计不同的教法,如以问促读,以讲助读,以说引读,以情导读,范读评价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读。
这一步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感情朗
读课文,重点抓好部分内容的读书训练。
这些内容一般指描写事物具体而文字优美的句段,含有赞美语言的句段,含有寓意的句段,描述人物语的句段等,其教学步骤一般是:①循文明象。
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抓住关键词语展开想象,边读边想,再现课文描述事物的原型,形成鲜明表象,使抽象的词“具象化”。
②“循象明意”,指导学生边读书边变换角色,进入意境,设身处地进行情感体验,以获取真切感受,做到“入情”、“入境”,以使学生能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领悟,揣摩语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看看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让学生体会揣摩、推敲比较语文文字运用之妙。
这两步的教学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有时可合并或穿插进行。
在教学结构设计上一定要摒弃传统的“逐句讲解的方法”,应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实际,注重整体感悟,针对课文的重点与难点,因文而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结构,如中心开花,有的课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眼”,捕捉文眼设计导读,中心明确,重点突出,
具有纲举目张之效。
又如跳跃点读,一些较长的课文,可抓住几个关键处,采用跳跃结构导读,设疑启智,适当点拨,对非重点部分让学生略读一下即可,这样直入重点而不平均使用力量,课堂教学效率会显著提高。
3.熟读迁移阶段
熟读阶段,强化语言积累,重视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巧妙设计迁移练习,让学生“学习写”,促进语言运用。
(1)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熟读、背诵课文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蕴含着词、句式的积累,学生将范文读熟了,会背了,范文的语言就进入到学生的语言储备库。
范文中的词语、句式、表达方法、修辞手段、篇章结构等,通过读来吸收、咀嚼、消化,最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素质。
(2)迁移仿写,运用语言。
教一篇课文,教师要善于发现“读写结合点”,如句式、段式、立意、写法、遣词造句等,据此设计适当的训练内容、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迁移练习,从而将课文中关键的精彩的语言文字、表达方法、修辞手段、组织结构等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三、操作注意事项
1.模式所展示的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教师应注意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2.要突出整体性。
初读课文,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精读课文,从课文的整体出发,提炼出具有思维价值和概括性的问题,让学生整体感悟课文,体情悟道,明确作者的思
路;熟读课文,总结全文,整体回归,加深理解内容,体会课文写法,总结读书方法。
3.要活用教学模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动态性、创造性,因此,我们研究教学模式,但又要反对模式化。
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因文定法,因材施教,灵活安排,恰当使用,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教学模式。
(责任编辑: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