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利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展开组内竞赛,记住与作者、体裁有关的常识;泛读课文,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精读课文,咀嚼品味。

关键词:教学模式固定程序高效课堂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形形色色的教育理论在不断碰撞交流中逐渐融合,在我们一线教师的头脑中,有些比较明晰,有些渐渐遗忘。

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使我对有些教育理论不敢苟同,比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再如不管课型、不管学生基础、也不管课文的难易程度与时代背景,只是一味的强调每节课老师的讲不得超过几分钟,好像老师的讲课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祸殃,应该人人得而诛之。

但是,有些理论,实用性强,教学效果明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潍坊市教科院编写的“‘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理论,我们愿意学习,愿意应用,愿意探索之。

受“‘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理论的启发,在平日的阅读教学中,我做了一些阅读教学模式方面探索,下面我说一说自己探索的结果。

第一步:利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无论是什么时候,学生时代也好,工作后自读文章也好,当我们拿过一篇文章后,首先应该把文章通读一遍,找出其中的生字与新词,鼓励学生借助字典词
典,自己解决生字的读音与新词的基本含义,训练学生能根据上下文推敲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初中学生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基本会应用,老师应着重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或预习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不准备好工具书不读书;同时也要告诉他们一些捷径,如形声字的知识,在没有工具书的情况下,可以先推敲字的读音,通过手机或电脑验证其是否正确,或直接用电脑中搜狗输入法扩展功能中的手写输入等工具,帮助自己认识生字,会用电脑查找词语的意义;这些习惯与方法是会影响其一生的。

如果学生在初中养成了这些习惯,就不会像现在有些人将女红(gōng)读作女红(hóng),将道行(héng)读作道行(háng)了。

第二步:展开组内竞赛,记住与作者、体裁有关的常识。

我们进行阅读,是在享受着别人的思想成果,不可不怀着一颗恭敬之心记住与之有关的常识。

当然,我对这些常识进行了细化归类,文章的标题首先要记住;对于文章的作者,中国古代的要记住所处朝代以及其名、字、号、谥号、作品集等,中国现代的要记住籍贯、代表作、人们对他的评价等,尤其是我国港台地区的作家,不能跟大陆地区的混淆,因为在阅读时,我们一般要联系其地域背景来理解;对于文章的体裁与出处,也要力求记住,古诗文要明确律诗绝句以及五七言等概念,要记住“记”、“表”、“序”等特殊文体,现代作品要能区分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这四大文学样式,进一步掌
握各种样式的特点,记住文章的出处,有利于对文章进行归类。

最好是在小组内展开竞赛,或用同一命题比赛记忆,或对不同命题比赛搜索。

总之,记住这些常识,有利于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掌握,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头脑中的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至于应付一般性的常识内容的考试,那更是不在话下。

第三步:泛读课文,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

读书,是为了用书,即学以致用。

也正如毛主席所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对一篇文章,扫清了字词障碍,掌握了有关常识,只是做好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离我们用书的要求,还差得很远。

我们还必须要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

阅读记叙性的文章,要弄清楚文章通过写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写作目的;阅读说明性的文章,要弄明白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了对象的什么特点;阅读议论性的文章,要弄明白作者用什么材料,证明了什么观点;阅读诗歌类作品,要弄明白通过哪些景或者事,抒了什么情……学生为了应付考试,需要从整体上把握的还有写作上的突出特点,语言的风格等,实际一般人读文章是不需要非弄清楚这些不可的。

第四步:精读课文,咀嚼品味。

整体把握,主要还是为了精读。

这里的精读,是指学生对感兴趣的语句的精读,不是指对整篇文章的精读。

自古以来,知音难觅;即使是水平最高的作者和水平最高的读者,心灵也很难完全产生共鸣,一篇再好的文章,对具体的读者而言,有用的往往只是几句话。

我们找出这几句有用的话(不求
千篇一律),联系时代背景,在整体把握的大框架下,结合自身情况,把他往深里、透里理解,可直接在课文边缝等处写出简评,也可专门写出成篇的心得或读后感,将读书所得落到实处。

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名句事先在网上搜索一下,争取对这些句子有一个全面的理解,课堂也将变得更加充实。

需要注意的是,语言是在不断发展的,初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的语言现象已经比较复杂,要让学生明白很多词语或语句的含义也不是固定的,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近来电视上经常出现的“空穴来风”已经不使用它词典上的原意,口语中所说的“非怎么”实际是指“非怎么不可”,都已约定俗成,不可钻牛角尖。

像这样的词句还有群龙无首、愚不可及、无所不用其极等很多,阅读写作时都应该注意。

以上四步,学习字词和掌握常识可放心让学生在课外进行,教师只是进行一下补充性检查就可以了。

整体把握和精读必须在课堂上完成,这也是学生展示自己的绝好的机会。

这个过程,既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诸方面得到发展,又让学生了解了其他人心中的“哈姆雷特”,还体现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我们老师最最重视的一个过程。

以上四步,并不复杂,关键是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强化训练,形成固定程序。

固定程序要求运用明确而又连贯的思维程序,可以由杂乱无章的、毫无条理的过程逐渐成为具有统一程序的过程,按照这种阅读法的各项要求就能知道研究文章的步骤,省却师生课堂
上无效的交流环节,节约时间,向高效课堂迈进一步。

(作者单位:山东省诸城市皇华镇皇华初中)
参考文献:
【1】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写的《“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9年
【2】程汉杰主编《高效速读锦囊》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