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一节自然地理条件一、地理位置与范围大足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南,在重庆市西部,位于东经105°28'~106°02',北纬29°23'~29°52'之间,面积1399.97hm2。

西部与内江市安岳县相邻,东邻重庆市铜梁县,北靠重庆市潼南县,南与重庆市永川市、荣昌县毗邻。

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以下简称公园),其前身是国营大足县西山林场,位于大足县东南边陲,坐落于巴岳山脉分水岭西侧,地理坐标为东经105°46'~105°57',北纬29°25'~29°39'。

西山林场场部距全国著名的“小五金之乡”龙水镇7km,距县城23km,距成渝高速公路邮亭镇出口27km。

公园总面积3517.39hm2,东靠铜梁县,南接永川市,西邻重庆双桥区,地跨大足县境内的玉龙镇、龙水镇、邮亭镇和拾万镇。

二、地质构造(一)地层玉龙山出露地层为中生界三迭系、侏罗系,总厚度374~1750m。

其中三迭系嘉陵江组(下统)出露于玉龙山轴部岩溶槽谷,玉龙镇也有零星出露;须家河组(上统)分布于整个玉龙山低山区,分下亚组和上亚组;侏罗系珍珠冲组(下统)分布于玉龙山背斜山麓中丘;自流井组(中下统)分布于玉龙山背斜山麓中丘,从玉峡口至龙水湖成狭窄带状;下沙溪庙组(中统)分布于玉龙山背斜与须家河组相连并行起止相同的宽带状地区。

底砂岩极不稳定。

(二)构造大足县境构造属新华夏系第三沉积带四川沉降褶带。

地质构造形迹东西有异,大致以荣昌县荣昌场至境内龙水镇、万古镇一线为界,其东南称东带,属川东褶皱带,其西北称西带,属川中褶皱带。

1、褶皱西山背斜于雍溪乡东由铜梁延入古龙乡,向南经鱼口坳抵永川太平镇附近倾没。

区内长约38km,宽6km。

北段轴向北45°东,在鱼口坳之南向北偏转为北20°东,向北西弯凸呈S状。

背斜中段核部嘉陵江、雷口坡、须家河组为走向断层破坏,两翼迭次出露珍珠冲组至沙溪庙组。

两翼倾角50°~60°,西南倾没倾角12°~35°,为不对称单箱状背斜。

2、断层鱼口坳断层在西山背斜核部,北起马槽湾,南经鱼口坳到白家沟碗厂附近消失。

长16km,断层走向北40°~45°东,倾向东南,倾角30°~60°不等。

断于嘉陵江组与须家河组间,一般断距14~71m,最大断距134m,在玉龙常乐寺附近断层形迹清晰。

断层上下盘均有牵引现象,并有断层角砾岩和擦痕,为压性逆断层。

3、裂隙龙水镇裂隙系在龙水镇南西山背斜西翼,共两组,走向分别为北50°西和近东西。

长0.1~2km,裂面平直,互相交切成“X”形,为玉龙山背斜扭性配套成分。

三、地形地貌绝对高度500~1000m,相对高差大于200m的地貌形态为低山,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属条形背斜中低山。

东北端起于铜梁土桥乡,西南端止于大足县邮亭镇,为大足与铜梁及永川的界山。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山脉自西南向东北延伸。

山体上部坡度较大,中部平缓,下部为龙水湖及湖中小岛。

因与永川市东山相对,亦称西山。

玉龙山长45km,宽约6km。

公园境内最高海拔三清洞877m,最低海拔红纸厂湾294m。

相对高差200~420m。

背斜两侧均为单斜山岭。

北段山脊岩溶发育成岩溶槽谷地貌,中段轴部受断裂影响多呈串珠状溶蚀洼地,南段岩性坚硬,岩层倾角大,多为锯齿状起伏山岭。

四、气候特征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境内气候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热量较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季风气候显著。

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盛夏伏旱较多,初夏与秋季多绵雨,冬季较暖,霜雪不多。

大气环流冬季受西伯利亚高压影响,呈现大陆气候特征;夏季受太平洋高压影响,呈现海洋暖湿气候特征;春秋两季为大陆气候与海洋气候的过渡季节。

1971年至2000年,多年平均气温17.0℃,极端最低气温在-3.4℃(1975年12月15日),极端最高气温40.6℃(1995年9月6日);相对湿度83%;历年无霜期平均319d,最多年365d(1970年),最少年287d (1969年);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111.8h;多年平均降水量1009.0mm,最大日降水量147.0 mm,最长连续降水日数17天(1990年9月26日~10月12日),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25d(1992年 11月20日~12月14日,1999年12月21日~2000年1月15日);平均风速1.3m/s,最大风速16.3m/s;全年雾日数56.5d (28年平均值);全年雷暴日数36.6d(28年平均值);年降雪日数23d,积雪日数5d。

五、水文条件大足县境内岗岭起伏,溪河纵横,为沱、涪两江支流源头之一。

共有溪河293条,总长985.8km。

主要河流有濑溪河、窟窿河、淮远河,县境边沿有天宝场河、曲水铺河、二郎塘河等边沿小溪分别流入潼南县琼江河、铜梁县安居河、永川市小安溪。

大足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54835万m3,丰水年为77902万m3,平水年50384万m3,大旱年12323万m3。

其中县境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为54243万m3,地下水4174万m3。

地下水以岩溶水最丰富,分布面积24km2,占县域面积的1.73%,蓄水量为1236万m3,占地下水总量的29.61%;碎屑岩隙裂隙水分布面积39.6km2,占县域面积的2.85%,蓄水量为730万m3,占地下水总量的17.49%;基岩裂隙水分布面积1326.5hm2,占县域面积的94.75%,水资源储量208万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52.90%。

公园水资源丰富,不仅有水域面积151.71hm2、库容1500万m3的龙水湖,还有倒插沟、红纸厂正沟、黑竹林沟、五香泉等多处溪流、泉水。

六、矿藏公园内矿藏十分丰富,主要有煤矿、铁矿、锶矿、石灰石、石英砂岩、建筑石料、膨润土等。

煤矿分布于西山背斜西翼,北起玉峡口,南止长河扁。

整个煤田长约45km,平均宽约3km,含煤面积约105hm2。

铁矿有菱铁矿、赤铁矿两种。

菱铁矿分布于玉龙山背斜西翼,北起玉峡口,南迄长河扁。

锶矿1984年于西山背斜北段轴部岩溶槽谷发现。

矿床北起四村张家堡,南止一村陡石梯,长约8.5km,宽3km,分北、南两段。

白云岩产于西山背斜北段岩溶槽谷。

矿床北起玉峡口,南止通天河水库,长8.5km。

石灰石产于西山背斜轴部和翼部三迭系嘉陵江组、雷口坡组及侏罗系大安寨段。

从北段雍溪乡到南段邮亭镇均有地表露头。

石英砂岩产于西山背斜西翼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底部。

拾万镇茶场坡地地表出露1000m,厚10~20m,宽50m。

石料产于全县。

一类为三迭系嘉陵江组碳酸岩盐,强度高;一类为三迭系须家河组、侏罗系自流井组,下沙溪庙组、遂宁组、蓬莱镇组各类长石石英砂岩,岩体厚。

膨润土属蒙脱石类,产于邮亭、玉龙、拾万、协和、石牛、三驱等地侏罗系中上统沙溪庙组和遂宁组顶部及蓬莱镇组底部,储量约10万吨。

此外还有耐火长石砂岩、塑性粘土、方解石、石膏等矿种。

七、森林资源条件(一)森林植被资源公园总面积3517.39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217.39hm2,农用面积148.29hm2,水体面积151.71hm2;森林覆盖率达92%。

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因地质和土壤种类的不同,决定了森林植被分布的地域差异。

根据调查统计,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共有高等植物198科629属1053种,其中苔藓植物22科33属44种,蕨类植物31科49属94种,裸子植物8科15属18种,被子植物137科532属897种。

公园地处低山,乔木以松科的马尾松、杉科的杉木、樟科的润楠、壳斗科的丝栗、山矾科的黄牛奶树为代表种。

其松科的马尾松分布占公园森林面积的30%;其次为杉木、阔叶树等的分布;楠竹林、慈竹林占森林面积的35%;也有少量的水竹、苦竹、刺竹、箬竹等生长。

灌木以野桐、柃木类、杜鹃类、盐肤木、小叶铁子、紫金牛居多。

草本以凤尾蕨、芒箕、中华里白、紫箕贯众、海金沙等分布居多,有些地段还分布有禾木科、白合科、十字花科植物。

地被物主要有苔藓、地衣、石柑子等生长。

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18科21属22种,包括桫椤、粗齿黑桫椤、华南黑桫椤、金毛狗、银杏、水杉、福建柏、南方红豆杉、楠木、杜仲、绞股蓝、八角莲等。

(二)水生植物状况公园内的水生植物以龙水湖水库为主,龙水湖浮游植物资源为137.64个/L,其中蓝藻类站16.41%,绿藻类占28.5%,硅藻类占13.79%,甲藻类占13.76%,金藻类占1.85%,裸藻类占6.13%,黄藻类占4.51%。

(三)野生动物资源状况根据调查显示,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生动物资源也很丰富。

两栖类有1目4科11种,如中华蟾蜍、中国林蛙、隆肛蛙等;爬行动物有1目6科12种,如北草蜥、翠青蛇、菜花蛇等;鸟类有14目33科101种,如白露、红隼、鸬鹚、虎纹伯劳等;兽类有4目9科16种,如大灵猫、小灵猫、果子狸、中华竹鼠等;昆虫中以鳞翅目、鞘翅目、等翅目、膜翅目、同翅目居多,特别是蝶类品种丰富,有的形态奇特,有的色彩斑斓,使人感到十分赏心悦目。

另外,龙水湖中有丰富的水生动物,浮游动物30759个/升,其中原生动物占63.8%,轮虫25.9%,枝角类7.7%,桡足类2.6%;淡水鱼主要有鲤鱼、鲫鱼等20多种;另有水生经济动物龟、虾等多种。

第二节社会经济状况一、历史沿革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重庆市大足县,距重庆市107km,大足以“大足川”为名,取其丰足之意。

今大足县境域,秦以前属巴国,秦属巴郡,汉属益州巴郡(巴西郡)垫江县(今重庆合川市)。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先后为梁州(荆州、益州、楚州)巴郡垫江县、宕渠县(今合川),合川垫江郡石镜县(今合川)地。

北周时期,今县境东北部为合川垫江郡石镜县地(今合川),西南部为普安郡永康县地(今重庆安岳县)。

隋代东北部为涪州石镜县地,西南部为资阳郡隆康县地(今安岳)。

初唐东北部先后为合川石镜县、铜梁县、巴川县地,西南部为普州隆康(普康)县地。

大足自唐乾元元年(758)建县,至2004年计1246年。

在元朝初有两次省并,共约80年,实存县制1166年。

在清初实行并县管理期间,曾由荣昌知县代摄63年,县制仍存。

解放后隶属川东行署巴县专区,旋更名壁山专区。

1951年专区治地迁江津,更名江津地区,1959年专区治地迁永川,1968年更名江津地区,1981年又更名永川地区,1983年改隶重庆市。

解放前,公园境内遍布古寺、庵堂,且资源丰富,是渝西独秀的旅游胜地和动植物资源宝库。

解放后,由于历史原因,绝大部分寺庙庵堂颓败荒毁,今天仅存遗址。

1959年四川省林业厅在大足县建立国营大足西山林场,隶属县林业主管部门,1964年隶江津专区永大铜壁林管处,更名江津专区西山林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