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forest park master planning(征求意见稿)目录1 总则 (5)2 术语 (5)3 一般规定 (7)3.1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 (7)3.2 资源评价 (14)3.3 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15)3.4 布局、结构与综合分区 (16)3.5 容量与人口 (17)4 专项规划 (19)4.1保护保育规划 (19)4.1.1 一般规定 (19)4.1.2 生物资源保护规划 (20)4.1.3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0)4.1.4 防灾规划 (22)4.1.5安全保障规划 (22)4.2森林景观规划 (22)4.3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23)4.4 游憩规划 (24)4.5 基础工程规划 (27)4.5.1 一般规定 (27)4.5.2 道路交通规划 (28)4.5.3 供电规划 (28)4.5.4 给排水工程规划 (29)4.5.5 供热规划 (29)4.5.6 通信网络工程规划 (29)4.5.7 广播电视规划 (30)4.5.8 燃气规划 (30)4.5.9 医疗救护规划 (30)4.5.10 公共厕所规划 (31)4.6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31)4.7 居民社会经济调控规划 (32)5 分期建设规划 (33)6 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33)6.1 投资估算 (33)6.2 效益评价 (34)7 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 (34)7.1 一般规定 (34)7.2 规划说明书 (34)7.3 规划图纸 (37)7.4 附件 (37)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 (39)附录B 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评价 (39)1 总则1.1 规范编制的目的为了加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森林风景资源保护,优化资源利用方式,规范开发建设行为,提高总体规划水平,特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省级和市(县)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可参照本规范。

1.3 森林公园的类型(规模、级别)森林公园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森林公园(20km2以下)、中型森林公园(21-100km2)、大型森林公园(101-500km2)、特大型森林公园(500km2以上)。

森林公园包括国家级、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和市(县)级三个等级。

1.4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任务是综合研究和确定森林公园的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森林公园各分区建设,合理配置森林公园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指导森林公园的保护、利用与发展。

1.5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必须符合我国国情、林情,要充分体现“严格保护、规范管理、适度开发、永续利用”的森林公园发展方针,严格遵循“以人为本、重在自然、贵在和谐、精在特色”的原则。

1.5.1 森林公园建设以生态经济和旅游经济理论为指导,以保护为前提,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在开展森林旅游的同时,重点保护好森林生态环境。

1.5.2 森林公园建设应以森林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客源市场为导向,其建设规模必须与游客规模相适应。

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进行适度建设,切实注重实效。

1.5.3 森林公园应以森林生态环境为主体,突出自然野趣和保健等多种功能,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独特风格和地方特色。

1.5.4 统一布局,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做好宏观控制;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应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可视条件安排分步实施。

1.6 森林公园规划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互协调。

1.7 森林公园规划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2 术语2.1 森林公园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以保护遗产资源、弘扬生态文化、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野外探险等活动的场所。

2.2 森林公园规划森林公园规划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森林公园,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

经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的森林公园规划,具有法律权威,必须严格执行。

2.3 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是乔木为主体的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

森林资源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等资源。

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具有环境、社会、美学、经济等多种效益。

2.4 风景资源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风景旅游资源。

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

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森林公园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

2.5 森林游憩资源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其他自然、人文景观为辅助的,具有游览价值与游憩功能,能对游憩者产生吸引力,并可产生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的总和。

2.6 景点由一个或多个的独立、完整的景物所构成,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位。

2.7 景观指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景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的景象。

2.8 景区在森林公园规划中,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包含有较多的景物和景点或若干景群,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区特征。

2.9 游览线游览线也称游线。

规划为游客设定的在森林公园中的游览欣赏路线。

2.10 综合分区在森林公园规划中,根据资源类型特征、游憩活动强度以及功能发展需求等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具有相对独立特征的分区。

2.11 生态容量在保证森林资源质量不下降和生态环境不退化的条件下,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用于维持游客开展游憩活动的品质能力的极限。

2.12 游客容量在保持森林公园景观稳定性,保障游客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所能容纳的游客数量。

是限制某时、某地游客过量集聚的警戒值。

2.13 人口容量在保持生态平衡与环境优美、依靠当地资源与维护森林公园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允许分布的游人、外来员工、本地居民数量总和。

是限制某个地区过量发展的人口的特殊警戒值。

3 一般规定3.1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3.1.1 基础资料调查要求3.1.1.1基础资料应依据森林公园的类型、特征和实际需要,提出相应的调查提纲和指标体系,进行统计和典型调查。

3.1.1.2应在多学科综合考察或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取得完整、正确的现状和历史基础资料,并做到统计口径一致或具有可比性。

3.1.2 基础资料调查类别在收集生产、科研、教学、管理等单位现有调查材料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分析,充分利用;对于不足部分,进行补充调查。

基础资料调查类别,应符合表3.1.2的规定。

3.1.3森林风景资源调查(1)地文资源调查悬崖、陡壁、奇峰、怪石、雪山、溶洞等,记载山名(当地名)、海拔高度、母岩性质、坡度、相对高差、山势走向等。

对特异山(石)景,还应记载奇峰、怪石的位置、体态大小、生成原因、数量、分布特点(群状、零星或孤立景物或广布)。

调查溶(山)洞的入口形状、位置、形成原因、深度、广度、洞内景物等。

调查雪山位置、面积、坡度、海拔高度、常年积雪或季节性积雪(起止日)、积雪厚度等。

(2)水文资源海湾、湖泊:调查位置、湖泊海拔、形成原因、当地名称、水面涨、落时面积及水深(最深、最浅、一般)、水源、水质及可用性,季节变化,沉积物、水周边、岸水色,形成景观及游憩价值。

河、滩:调查位置、形状、组成物质与滩面环境,滩底岩性及坡度(最大、平均)、坡向、海拔高度、相对高差、滩面面积与季节性变化,洪水及枯水期,游憩价值。

瀑布:调查位置、母岩、成因、海拔高度、相对高差、水量及厚度(整体,断段),水源及季节变化,景观特点等。

溪流:调查位置、长度、发源地、坡降、所属水系、流量、季节水量变化,水质可否饮用及开发方式与价值。

泉水:调查位置、年流量、水量季节变化、水质(成分,水温)及效用(饮用矿泉,医疗矿泉),可否作一般浴泳温泉和疗养温泉。

对可远眺海、湖、河流、原野、林海、沙漠、日出、日落、云海、雾海等的位置及时间,也应调查记载。

(3)生物资源植物景观:对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林分,调查记载森林景观特征,规模(面积),建群种以及观赏树种外观特点,叶形、叶色、花期、花形、花色、果形、果色、果实等观赏利用价值。

(4)人文资源名胜古迹:调查古建筑种类、建筑风格及艺术价值,建筑年代,历史及建筑状况,建筑物数量、分布情况及占地面积,有关建筑物的传说、故事及目前吸引游人情况,存在问题及有关建议等。

民俗风情:调查一切具体固定物象或附着于固定物象的人文景物,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民族服饰、村寨风格、传统食品、风俗习惯等。

宗教文化:调查宗教种类(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宗教建筑、影响范围及历史。

革命纪念地:调查革命纪念地的文献记载、革命活动的文物位置、保护现状。

名人故居:调查历史名人故居位置、保护现状及有关情况。

(5)天象资源云、雾、雾凇、雪凇、日出、日落及佛光等气象景观的出现季节,持续时间、形状、观赏位置等。

3.1.4 可借景物调查在森林公园周围,具备观赏条件,对公园具有影响力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记载可借景物的种类、名称、距离、景观价值及在本区域内可能吸引游人的数量等。

3.1.5 现状分析内容3.1.5.1现状分析应包括:自然和历史人文特点;各种资源的类型、特征、分布及其多重性分析;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潜力、条件与利弊;生态环境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矛盾的分析;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社会与区域因素等。

3.1.5.2现状分析结果,必须明确提出森林公园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规划对策与规划重点等内容。

3.1.6 开发条件分析3.1.6.1 森林风景资源的数量、品位、组合、集中程度和容量。

3.1.6.2 客源地人口的数量、可支配收入水平、出游率。

3.1.6.3 交通状况与可进入性(包括公路、铁路、水路、航线、机场、码头、车站等)。

3.1.6.5 周边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开发状况、与森林公园的关联度。

3.1.6.6 当地政府和居民对旅游业的支持程度、旅游开发的优惠政策和诚信度。

3.2 资源评价3.2.1 资源评价内容资源评价应包括:资源调查、资源筛选与分类、资源评分与分级、评价结论。

3.2.2 资源评价应符合下列原则(1)必须在真实资料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把现场踏查与资料分析相结合,实事求是地进行。

(2)应采取定性概括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的综合性评定。

(3)应根据森林风景资源的特性和相关程度,选择适当的评价单元和评价指标进行分类、分级,对独特或濒危风景资源,宜作单独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