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3) 冰川地貌分析
羊背石
2.冰碛地貌:(冰川堆积地貌)
终(尾)碛堤; 侧碛与侧碛堤; 中碛与中碛堤; 鼓丘(大陆冰川); 冰漂砾; 冰碛丘陵
3.冰体与冰水地貌:
冰塔; 冰笋,冰坑,冰洞; 尾碛湖;冰水扇;冰水平原
在冰川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叫做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可以划分为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水地 貌,它们分别是冰蚀作用、冰川堆积作用、冰融水 作用形成的地貌。
一.冰川和冰川作用
1.冰川形成:
雪线 是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零平衡线.
雪线以上是积累区;雪线以下是消融区
成冰 雪花----粒雪----冰川冰----运动冰
雪线与纬度、降水、坡度、坡向的关系?
2.冰川运动:
运动速度(坡度、厚度):纵,中游大于下游;横, 中央大于两侧;垂,下层(塑性)大于上层?亦有 人认为:冰面流速大于冰内和冰下。 运动方式:顺地面或坡面倾斜方向前进,具塑性也 可逆坡而上。
舌处冰温接近0℃,冰内和冰下消融强烈,冰川流
动速度大,冰川剥蚀和搬运能力强。
4.冰川作用:
• 冰蚀作用:重压、刨蚀(磨蚀)、掘蚀、刻 切 • 冰川搬运: 运动冰碛
• 冰川堆积: 表碛、内碛、侧碛、中碛、尾碛
冰 川 擦 痕
二.冰川地貌形态
1.冰蚀地貌: (冰前与冰后)
冰斗与冰斗湖; 角锋与刃脊; 冰川谷; 悬谷
单个冰川等高线: 两部分等高线弯 曲方向不同。 复式冰川等高线
悬冰川:面积很小,很少超 过1km2,厚度一般一、二十 米,斜贴在山坡上,平面形 状如盾形。
• 冰斗冰川:其特点是无冰川舌,或者仅有 一条短小冰川舌。大小介于山谷冰川和悬 冰川之间。
平顶冰川(冰帽): 在高山顶部比较平坦 的山顶夷平面上发育。 四周有不明显冰川舌 下伸,无表碛。
冰
塔
尾 碛 湖
第四纪冰期
• 在地质历史上,全球气候曾有三次明显的冷暖变 化。气候寒冷时期,降雪量增加,发育大规模冰 川,叫冰期;气候变暖,冰川大规模消退,叫间 冰期。 • 第一次冰期发生在距今约5亿年前的晚元古代的 寒武纪;第二次冰期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前的 石炭—二叠纪。 • 前两次冰期地质历史久远,对现代地貌的影响完 全消失。 • 第三次冰期开始于300万年前的晚新生代,一直 延续到第四纪。
3.冰川类型: 据形态、规模、运动特点及所处地形条件: 山岳冰川:山谷冰川(单式、复式、树枝式)、冰斗 冰川无或短小冰川舌)、山麓冰川、悬冰川(面积 小、数量多、分布广)、冰帽(即平顶冰川). 大陆冰川:
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
山谷冰川:最典型的山 岳冰川,分积累区(粒 雪盆、冰盆)和消融区 (冰川舌)两部分。
第3章(2) 冰川地貌
主讲:郑永宏 E-mail: zhengyh@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018/10/11
1
• 冰川冰和冰川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的地貌发育中, 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现代,冰川冰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大规模存在, 在高山地区以许多小块体的形式存在。 • 冰川冰和冰川既是一种巨大地貌动力之一,其本身 也是一种特殊的地貌形体。冰川进退引起海面升降 和地壳均衡运动,以及造成海陆轮廓的重大变化。 • 冰川流经地区由于受到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 用,以及冰川消失或者退缩,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冰 川地貌。
• 在第四纪时期,世界上曾经历过几次冰期(称为古冰 川)。冰川面积最大时约占陆地面积的1/3。 现代冰川、古代冰川 • 古代冰川:说明古代气候变迁,冰川作用形的特有 地貌遗留至今. • 现代冰川:分布地理位置全球面积:1586.58万k㎡ (World glacier Inventory),中国59406k㎡(中国冰 川对21世纪全球变暖响应的预估). 现代冰川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财富,集中了全球85%的淡 水资源,如果冰川全部融化,可使世界洋面上升66米, 会淹没沿海地区大片的平原,因此并非是一件好事。 冰川作用在第四纪时期,具有重要地貌作用,对陆地 地貌形体及其发展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山麓冰川(山麓冰泛):是山谷冰川流出山口,在山前 平原上漫流的一种冰川。是山谷冰川向大陆冰川转化的 过渡形态。
山岳冰川据活动情况: • 大陆性冰川(冷冰川):受干燥大陆性气候影响, 冰温很低,冰舌表面以下的活动层温度为-1℃至10℃,冰内与冰下消融较弱,融水量小,冰流速 度低,冰川剥蚀和搬运能力差; • 海洋性冰川(暖冰川):发育地区降水丰富,冰
冰水堆积地貌
பைடு நூலகம்(冰臼)
尾 碛 堤
冰 川 舌 与 侧 碛 垅
冰川舌与中碛垅
鼓丘:由冰碛物组成的一种流线型丘陵,平面上 呈蛋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高数米至数十米, 长数百至数千米。在山岳冰川中少见,大陆冰川 区往往成群分布于尾碛堤以内。
冰 漂 砾
冰碛丘陵:冰川消融后,原随冰川运动的表碛、中碛、内 碛和底碛以及流水沉积物都停积在冰川谷地,称基碛。这 些基碛物质受冰川谷底地形的影响或受冰内冰碛物分布不 均的影响,形成高低起伏的波状丘陵,称为冰碛丘陵。
河谷平面形状弯曲、山嘴交错
谷地自上而下,由窄变宽
谷地平面图形平直,两侧山嘴切平
谷地宽度变化不大,呈等宽形,谷源有开 敞的冰斗地貌
羊背石
冰川运动方向
羊背石
• 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 冰川底部的石质小丘。远看如伏在谷地的羊群。 • 羊背石平面为椭圆形,长轴方向与冰流方向一致。朝向冰 川上游的一坡由于受到冰川的磨蚀作用,坡面较平,坡度 较缓,并有许多擦痕;冰川下游方的一坡受冰川的掘蚀作 用,被挖掘得坎坷不平,坡度也较陡。 • 羊背石迎冰面平缓,倾向上游(迎冰面因压力加大,暂时 融化而使其侵蚀力下降) • 羊背石背冰面破碎,形成陡坎(因背冰面又冻结,以掘蚀 为主)
冰斗与冰斗湖
角
峰
冰
川 谷
• 悬谷:是主冰川谷的 支谷。 • 支冰川冰量相对主冰 川较小,侵蚀力量较 弱,冰川消融后,支 冰川谷底高悬在主冰 川谷谷坡上。
河谷形体与冰川谷形态简单对比
山区河谷 横剖面成V形或梯形 谷底尖锐、狭窄、谷壁陡峭 谷底纵剖面起伏小 冰川谷 横剖面呈u形 谷底宽平,谷壁陡峭,能明显区分谷底和 谷壁 谷底纵剖面起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