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看待教育改革中的市场化问题

如何看待教育改革中的市场化问题

如何看待教育改革中的市场化问题
田新竺1100300016 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我认为教育改革中的市场化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发展、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与市场的有机整合,有助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现实中国的教育问题,也将有助于中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及综合国力的提升。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党和政府为了改革旧教育,加强了国家的教育职能,把所有的私立学校都改为公立学校。

至此,在中国人陆的土地上,一切学校都由国家政府统一包办,以保证全体人民都具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这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看似一路顺风的教育体制整整延续了40年。

今天,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各国在教育改革中都遇到了共同存在的问题:为什么教育的各项改革措施难以奏效?为什么教育的发展会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投入不足、体制僵化、效率低下。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就是对教育进行市场化改革……对教育进行市场化改革,关键是看它对教育的发展是否有利,对人们的教育观念是否发生积极的影响,对思想品德教育是否具有促进作用。

如果这些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就有充足的理由对教育进行市场化的改革,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旧教育体制已不适应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对教育进行市场化改革,就是要建立起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教育市场化活动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成熟,给教育进行市场化改革准备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促使教育模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以适应多元化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必然性就体现在此。

实行教育市场化改革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而且有利于我国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及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

第一,教育的市场化改革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获得巨大的教育投入,摆脱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短缺的困扰。

教育通过市场与企业间建立联系与合作,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而且还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同开发,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同时,教育还可以与企业共享自身的信息、知识、人才和物质资源,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生产服务。

第二,教育市场化改革有利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一个基本点,而且也是现代生产发展的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将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现代生产把教育视作本源生产力,使教育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也使得社会生产更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知识产权,而且也使教育更加懂得了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发展道路。

第三,教育的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学校产生的科研成果的转变,促进知识价值的应用和升值。

知识、人才的价值必须通过市场的交换关系来体现,市场的广阔和活跃,不仅为知识的有效使用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知识的创新和大量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市场化运作的学校有以下几种:公立学校下设的非独立二级学院、公立学校举办的独立的“校中校”、国有民办或民办公助学校、股份制学校、教育集团市场化运作的学校、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办学等。

无可质疑,这
些学校的发展为解决国家办学经费不足、满足社会多方面需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民办教育可以发挥自己的特色如双语教学、直接升入国际知名院校、培养艺体方面的一技之长,等等。

不过,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市场化还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我国有关私立学校的立法还相当薄弱。

我国对私立学校的管理,无论体制还是行为上都有待改革和进一步完善。

一些“国有民办”学校收取每学年高达万元的学费,而国家实施的义务教育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产品,让国有的教育资源“民营化”,授予其收取高额学费的“权力”,这实际上背离了义务教育的公益属性。

一些“国有民办”学校大都拥有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穷学生上不起这些学校,人为地制造了教育的不公平。

第二,许多民办学校在建校初期由于经费不足使得学校功能设施不全、学校秩序和质量难以保证,而学校为急于收回投资成本,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行为,学生的合法权利难于得到保证。

第三,学生管理是个显著的问题,好学生一般去公办的重点学校了,私立民办学校招收的学生多为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而学业与品德较差的学生,使得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这些孩子凑到一起很容易产生攀比和厌学心理以及其他种种问题。

解决这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问题难度极大。

第四,师资问题也是目前私立学校面临的一大难题。

私立学校的教师没有公办学校的稳定的教师来源。

目前主要靠向社会招聘,教师多为年龄偏大的退休教师或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当面对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学生时,他们就难以适应了。

总之,目前私立学校不但缺乏稳定的师资队伍,而且其现有师资在年龄结构等方面也极不合理。

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学校的发展及其预期的办学水准。

当然,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教育体制走向市场化这一问题有利就有弊。

但是,教育市场化改革不意味着不受法律限制,不受国家管理。

相应的,为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市场化的发展,应对以上的各种问题,国家应该制定更多私立教育的相关法律,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教育改革市场化的发展。

严格限制“国有民办”等通过借国有教育资源“民营化”收取高额学费的行为。

规范和完善私立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私立学校自身要得到健康发展,必须系统地推行规范化管理,努力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设立家长委员会,使其参与学校管理。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是保证学生及其家庭合法权益的基本途径,便于家长与学校管理者直接沟通。

对于教育市场化改革问题,一些国外国家有着较丰富的经验,与我们有着珍贵的借鉴价值。

日本、韩国、台湾的私立教育是从二战后,尤其60年代迅猛发展起来的。

随着国民富裕程度的提高,要求接受更高层次的愿望也更加强烈。

而国家财力有限,国立学校无法满足多数人的入学要求,只能靠发展私立学校,因而日本、韩国、台湾私立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都占有很大比重。

政府和当局对私立学校都采取积极支持和扶植态度。

其共同做法比如通过颁发《私立教育法》和其他诸多条令法规来保障私立学校的合法权益;通过颁发各种优惠政策激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捐资私立学校;对私立学校实行财政补助,或对私立学校学生提供奖学金、助学金。

私立学校发展本身就意味着国家教育负担的减轻,国家拿出一定量资金鼓励私立学校发展,可以说是事半功倍之举。

由于私立民办学校从招生到学生就业不受国家控制,仅靠市场调节,出现各种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日本、韩国、台湾在其私立教育发展过程中都出现过盲目扩充,迅速膨胀时期以及部分学校营利倾向突出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主动地干预,调整结构,控制数量发展,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教育质量,使其走上良性
循环的轨道。

总而言之,对教育的市场化改革,要防止片面追求市场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教育自身的规律,也要防止一哄而起,要采取科学、慎重的态度,坚持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协调统一性,以使教育能主动进入市场,参与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性革命,建立起教育多元化共同投入体制,而真正走出一条符合教育规律的良性发展之路。

教育市场化改革之后,学校并不会变成纯经济学校,也不会变成赚钱的工厂。

教育是关系全局的基础性产业,教育的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精神文明功能以及育人功能是教育本质特征的反映。

只要我们加强对民办与私立学校的合法、有序的管理,不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相信我国的教育改革市场化会取得更大的成绩,逐渐发挥公办学校难有的优势,突出高效、务实的办学特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