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导学案
3.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4.解题
“礼”,崇敬,白杨礼赞指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课题
白杨礼赞
课型
预习展示
授课时间
2
教学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目标1、2、3
课前指导
1.作家作品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浙江桐乡乌镇人。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灿烂明星。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教学流程
环节和时间预设:
1、导入、分配任务(5分) 2、分组准备(10分)
3、分组展示(25分) 4、检查测试(5分)
具体过程
一、导入
二、诵读课文
应注意的字词有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笔画出作者对白杨树直接礼赞的语句,明确全文的抒情线索。
2、借助对第一题的理解,理清本文的结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概括各部分内容。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
3、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四、学习探究,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1、“楠木”象征了什么?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何在?
2.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统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合作探究,眼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仅有一句话,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自由朗读2-3自然段,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语句:黄土高原的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是情绪的变化。
特点:
感觉:
情绪:
3、自由朗读2-3自然段,思考:作者写白杨树为什么要写黄土高原的景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所蕴含的内容。
二、学习探究,研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三、学习探究,研读课文第四部分
1、自读第七段,思考:作者运用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