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压缩机基础理论

压缩机基础理论

屏幕显示工况点的位臵,严加注意工况点接近喘振线。
(2)在压缩机入口安装流量、温度监侧仪表,出口安装压 力监侧仪表,该监侧系统与报警、调节和停机联锁,一旦 进入喘振能自动报警、调节和停机。
(3)通过降低压缩机转速使流量减少而不至于发生喘振。
(4)在压缩机出入口设臵返飞动线,此方法使压缩机出口 流量部分返回入口,增加压缩机入口流量,机组消耗功率 但不发生喘振。
十字头等),运转平稳,运行周期长,维修简单,所以操作费用低。 能量消耗。
+ (4)供气均匀,运行平稳,调节方便,易于自动化控制。 + (5)气缸内不需注入润滑油,被压缩介质不受油污染。
第一节 离心式压缩机的结构
+ 一 离心式压缩机结构:分为定子和转子两大部分 + 1.定子:固定原件,包括气缸和气缸内的固定原件,由吸
防喘裕度=
回流量+吸入流量 1.05 ~ 1.3 同转速下的极限流量
不要把防喘裕度控制过大,造成蒸气紧张浪费动力。 条件变化时,不要让实际流量降到极限流量以下。
压缩机的油系统
油系统是汽轮机和压缩机所共有的,具备完整
的油路系统是保证大机组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1)油路主要构件:油箱、油泵、蓄压器、油冷 器、油过滤器、滑润油高位槽、密封油处理装置 。 2)油系统提供三种油:a、调速油;b、润滑油 ;c、密封油。(丙烯酸装置的两台压缩机K1101 和K1102没有密封油系统)
1、 在一定的转速和进口条件下表示压力比与流量,
效率与流量的关系曲线称压缩机的特性曲线(或 性能曲线)。曲线上某一点即为压缩机的某一运 行工作状态,所以该特性曲线也即压缩机的变工 况性能曲线。这种曲线表达了压缩机的工作特性, 使用非常方便。由于设计时只能确定一个工况点 的流量、压力比和效率。非设计工况下压缩机内 的流动更为复杂,损失有所增加,尚不能准确的 计算出非设计流量下的压力比和效率,故压缩机 的特性曲线只有通过线,熟悉各监测系统和
控制调节系统的管理和操作,尽量使压缩机不进入喘振状
态。
+
在操作中任何时候,包括减负荷生产的时候,都要保证压 缩机的实际吸入量。由于工艺条件的变化,吸入流量可能有 变化,因此设计上采用加入回流量的办法来避免发生喘振。 为了压缩机的安全运转,回流量加吸入流量的和应大于极限 流量,这个关系用防喘裕度来表示;
离心式压缩机的级、缸、段 一个叶轮和他相配合的固定原件构成压缩机的一 个级。气体流过一级后,压力提高有限,再要求 升压较高的情况下需要由若干个级组成,安装在 一个机壳内,叫做缸。一个缸最多能装10级左右 。更多的级需要采用多缸。气体经压缩后温度要 升高,当要求压缩比较高时,将气体压缩到一定 压力后从缸内引出,在外设冷却器内降温,分离 液滴,以便保护设备减少功耗,然后再导入缸内 进入下一级压缩。这样以冷却次数的多少,将压 缩机分成几个段。 一个段可以是一个级,也可以包括多个级。一缸 可以分一段或多段。
密封 压缩机定子和转子一个不动,一个高速旋转,两者 之间必有一定间隙.为防止气体泄漏以及级与级 之间窜气,必须设置密封,他是压缩机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级间密封一般为迷宫式,有3~20 个靠得很近梳齿组成。如图示: 如果气体不允许外泄,压力不太高的情况下可采 用机械密封,而高压气体则采用浮动油环密封或 是干气密封。
两种。一般气体压力低于5MPa多采用水平剖分型 气缸,气体压力较高或易泄露的,要采用筒型缸 体。。 + a.水平剖分型气缸:有中分面,将气缸分为上下 两半,上半称气缸盖,下半称下气缸。气体进出 口接管一般都位于气缸下部,使安装检修时起吊 气缸盖方便。
+ b.垂直剖分型气缸:是一个圆筒,所以又称筒型,两端密
第三节 离心式压缩机的操作性能及喘振 气体的压缩过程:
等温压缩--气体在压缩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理 想状态,难以实现。
绝热压缩--气体在压缩过程与外界不传递热量, 又无损失存在,实际过程不进 行 缸内冷却,比较接近绝热。损失忽略不计。 多变压缩--气体的压缩过程实际是有损耗存在, 压缩机的实际压缩过程是多变的压缩过程。 对同样压缩比,等温压缩功耗最低,多变压缩功耗 最大,绝热压缩介于二者之间。
2014-6-7
31
+ 压缩机操作规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句话:
入口加流量,出口保通畅; 背压要降低,回流或空放; 升压先升速,降速先降压。
气室、扩压器、弯道和回流器、排气蜗壳、轴承、密封等 组成。
+ A.气缸--是压缩机的壳体,又称机壳。是静止元件中最
大的部件。对气缸有如下要求:
+ (1)有足够强度承受气体压力。
+ (2)法兰结合面应严密,保持气体不向机外泄露。 + (3)有足够的刚度以免变形。
+ 气缸可分为水平剖分型和垂直剖分型(又称筒型)
离心压缩机性能曲线
喘振现象
离心压缩机的性能曲线不能达到流量为零的点。当流
量减小到某一值(称为最小流量Qmin)时,离心压缩机就
不能稳定工作,发生强烈震动及噪音,这种不稳定工况称 为“喘振工况”,Qmin称为“喘振流量”。压缩机性能曲 线的左端只能到Qmin,流量不能再减了。 原因:入口流量低、出口压力高
密封原理 迷宫密封是利用 节流原理使气体每 经过一个齿片,压 力就下降一次,经 过一定数量的齿片 后就形成较大的压 降,实质上迷宫密 封就是给气体的流 动以压差阻力,从 而减小气体的通过 量。
19
第二 节离心式压缩机的工作原理
离心式压缩机的做功是通过装在转子上的叶轮实 现的,其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似。 气体从中心流入叶轮,在高速转动的叶轮叶片作 用下,随叶轮做高速旋转并沿半径方向甩出去, 由于受旋转离心力的作用,气体压力得到提高, 同时气流速度也加快了。叶轮的机械能变成了气 体的压力能和动能。气体又流过扩压器、弯道和 回流器或蜗壳等通道,由于流通面积不断增大, 速度降低,气体压力又得到进一步提高,这一部 分动能也变成了压力能。
对于同一台离心式压缩机,相同转速,分子量重 的气体比轻的气体排气压力高。
气体分子量越轻,一个叶轮产生的压力比越小, 可以理解为低分子量的气体的离心力小。
离心式压缩机,叶轮越大或转速越高,可增大一 个叶轮的升压能力。 每一台压缩机是根据所压缩气体的性质而设计制 造,操作中要注意分子量变化对压缩机运行的影 响,特别是压缩不同气体的时。
+ 压缩机转子不能在接近于各临界转数下工作 + 一般离心泵的正常转数比第一临界转数低,这
种轴叫刚性轴。 + 压缩机的临界转数往往高于第一临界转数而低 于第二临界转数,这种轴叫挠性轴。 + 压缩机转子本身就是一个振动系统,它本身存 在着一个固有的自振频率。在运转过程中总受 到一些干扰力的作用,如气流力、传动齿轮的 作用力、相邻转子不对中联轴器传来的作用力。 而残余偏心产生的旋转离心力横向振动影响最 大。
调节手段:通过调节出口反飞动量来调节入口流量;
降低出口压力;改变机组转速。
防止喘振的措施 由于喘振的危害性很大,压缩机在运行中应严格防止 发生喘振,防止喘振的措施有以下几条,供参考。 (1)压缩机应备有标明喘振界限的性能曲线。为安全考虑 应在喘振线的流量大出5-10%的位臵上加一条防喘振警戒
线,以提醒操作者的注意。最好设臵测量与显示系统,用
+ 速度压缩机分两类: + 离心式--流动路线和压缩机轴线垂直。 + 轴流式--流动路线和压缩机轴线平行。
+ 3.离心式压缩机优点:
+ (1)输气量大,尺寸小,结构紧凑,重量轻,占地少,不用备机。
+ (2)易损部件少(如活塞式压缩机进出气口活门,活塞环,驱轴, + (3)可直接有透平驱动,有利于生产中副产蒸汽的合理利用,节约
气管均匀的引入叶轮进行压缩。 + C.扩压器--将叶轮流出气体的速度能转化为压力能。
+ D.弯道和回流器--为把气体引至下一级去继续 + + + +
压缩,设有弯道和把气流均匀的引入下一级的叶 轮的扩压器。弯道是由隔板和气缸组成的通道。 E.排气蜗壳--把从扩压器或叶轮(在没有扩压 器时)出来的气体汇集起来,并引出机外。 F.轴承--离心式压缩机轴承分为支撑轴承(又 叫径向轴承)和止推轴承两类。 (1)支撑轴承的作用:承受转子重量和其它附加 径向力,保持转子转动中心和气缸中心一致,并 在一定转速下正常旋转。 (2)止推轴承的作用:承受转子的轴向力,限制 转子的轴向窜动,保持转子在气缸内的轴向位臵。
离心式压缩机结构图
2014-6-7
10
+ 2.转子:压缩机气缸内的转动部分称为转子。包括主轴 和安装在主轴上的若干个叶轮、定距套、平衡盘及推力 盘等部件。 + A.叶轮--离心压缩机主要部件,由轮盘、轮盖和和若 干个叶片组成。 + B.定距套--每个转子上有多个叶轮,与主轴过盈配合 并用定距套定位。
封,外壳筒型,内缸仍为水平剖分,转子及固定原件都装 在内缸里,然后在套入外缸。和水平剖分型缸体相比,筒 型气缸有许多优点:(1)筒体强度高。(2)缸体泄露面 少,气密性好。(3)刚性比水平剖分型好,在相同条件 下气缸变形小。 + 筒型气缸最大缺点是拆装困难,对检修不利。
+ B.吸气室--每段第一级入口都设有吸气室,将气体从进
+ C.平衡盘、推力盘:由于叶轮前后两侧受力不同,相互
抵消后还有一部分轴向力作用于转子,所有叶轮轴向力 之和就是整个转子的轴向推力,作用方向总是从高压端 压向低压端。设臵平衡盘和推力盘作用就是平衡和承受 轴向推力。
图 4-13 平衡盘
转子
转子的临界转速:
所谓临界转速就是轴发生共振时的转速。
由于主轴的几何中心与其重心不可能完全重合, 因此在旋转过程中产生了周期变化的离心力。这 个力的大小与制造精度有关,而其频率就是转子 的转数。如果产生的离心力的频率与轴的固有频 率一致时,就会由于共振而产生强烈振动以致损 坏机器。这个转数就是临界转数。 这个转数不只一个,分别称为第一临界转数和第 二临界转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