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稻机插育秧技术

水稻机插育秧技术

水稻机插育秧技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迫切需要以机插秧为主的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

机插秧具有减轻劳动强度、节省秧床、节省人工、高产稳产、节本增效等优势,对发展规模稻作,促进劳动力转移,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培育适合机插秧的健壮秧苗,提高栽插质量,是机插秧技术发展的关键。

一、水稻机插育秧方式1.育秧秧盘。

水稻机插育秧秧盘主要有毯状秧盘(9寸和7寸秧盘)、钵形毯状秧盘、双膜育秧和钵苗播栽秧盘4种类型。

因育秧秧盘不同机插秧也有毯苗机插、钵苗机插和钵苗摆载3种类型。

毯状秧盘和钵形毯状秧盘因塑料材料不同有硬盘和软盘。

2.育秧泥土。

目前我国水稻机插育秧方式按秧盘泥土类型分类,可分为旱地土育秧、基质和泥浆育秧3种,也有旱地土与基质混合,及泥浆与基质混合育秧。

旱地土育秧由于土壤结构松散,育秧时有利于秧苗根系的生长,在南方稻区,旱地土育秧主要与播种流水线结合使用。

南方稻区机插育秧的主要方式是泥浆育秧。

泥浆育秧虽然操作简便,但苗前机械化播种难度大。

3.育秧苗床。

水稻机插育秧秧盘苗床可分为泥浆苗床和旱地苗床。

旱地苗床大多为泥浆育秧,大棚育秧,在北方较多。

泥浆苗床大可以旱地土、基质育秧和泥浆育秧,南方较多。

二、水稻机插秧苗标准水稻机插秧苗标准因季节不同而不同,南方和北方的单季稻也存在差异。

单季稻机插秧所使用的是以营养土为载体的标准化秧苗,要求秧苗根系发达、苗高适宜、茎部粗壮、叶挺色绿、均匀整齐。

南方单季稻机插秧秧苗一般秧龄15~20天,叶龄3~4叶,适宜苗高12~18厘米,秧盘秧苗均匀整齐,根系发达,根系盘结,且秧块提起不散,叶色淡绿色,叶片挺立。

秧苗太小时机插质量受到影响,太高则机插时伤秧严重,机插搭苗现象也较重,影响秧苗返青。

连作早稻育秧期间气温低,秧苗生长缓慢,一般要求秧龄30天左右,叶龄3.5~4.5叶,苗高12~20厘米,秧盘秧苗均匀整齐,根系发达,根系盘结,且秧块提起不散,叶色淡绿色,叶片挺立。

连作晚稻由于育秧期间气温高,秧苗生长快,秧苗株高可适当放宽,连作晚稻机插秧苗的秧龄一般在12~20天,苗高12~22厘米,秧盘秧苗均匀整齐,根系发达,根系盘结,且秧块提起不散,叶色淡绿色,叶片挺立。

不能超过25厘米,以免机插时伤秧严重或普通插秧机无法机插。

我国机插秧秧秧盘大多为9村秧盘,秧块的标准尺寸为58厘米×28厘米,这样的秧块整体放入秧箱内,才不会卡滞或脱空造成漏插。

秧块的厚度一般为2.0~2.5厘米,铺土时通过机械或人工来控制。

秧块过薄或过厚会造成秧爪伤秧过多或取秧不匀。

因此,在育秧过程中尤其要做好秧苗的病虫害管理,确保秧块内秧苗青秀无病,尽可能不带病株入田。

图1、培育的连作晚稻机插壮秧三、水稻机插育秧土与苗床1.秧盘土育秧床土的选取和配制是育秧成败的前提。

根据育秧方式育秧床土有泥浆和旱地土(基质)两种。

(1)稻田泥浆。

在适宜作秧田的稻田里,用手扶拖拉机带水旋耕2~3遍,然后作秧板。

播种前1~2天,在秧沟里撒施氮、磷、钾比例为15∶15∶15的复合肥,用量为每亩秧田20-25公斤,并与秧沟里的泥浆反复搅拌,在搅拌的同时去除泥浆里小石子、田螺和稻茬等杂物。

另也可利用无污染的池塘泥、河泥,泥浆粘稠要适度,过稠时加水搅拌,取泥时要去除泥中杂物,现取现用。

(2)旱地土(基质)。

旱地土取土前要求进行小规模的育秧试验,观察了解土壤对出苗的影响,以决定是否可作育秧营养土用。

另外,在旱地土育秧时还应该准备一些未经培肥及添加壮秧剂的过筛细土,一般每亩25公斤左右,主要用作播种后的盖土。

机插一亩大田一般需备营养细土100公斤,南方旱地土多采自菜园土,或秋耕冬翻的稻田土,或其它适宜的山上黄泥土。

将土壤粉碎过筛,细土粒径不得大于5毫米,其中,2~4毫米粒径的应达60%以上。

要根据土壤的类型及肥沃程度合理培肥。

一般肥沃疏松的菜园土过筛后可直接作床土;稻田土于早春在田块取土,粉碎晒干过筛后每100公斤土加氮、磷、钾比例为15∶15∶15的复合肥125~250克及250克左右的壮秧剂,均匀搅拌,起培肥、调酸、杀菌、壮秧作用;黄泥土要求质地疏松,不用深层隔泥,按黄泥和砂 2.5:1的比例均匀搅拌混合后并分别加入250g左右复合肥和壮秧剂。

禁用未腐熟的厩肥、尿素、碳铵等直接作底肥,以防肥害烧苗。

旱地土加工后通过集中堆闷、农膜覆盖等措施,使肥土充分熟化。

理想的床土,要求质地疏松、透水通气、保水力强、肥力适中、中性偏酸, pH值为5.0~6.0,连作早稻育秧以5.0~5.5较为理想。

试验证明,当pH值在6.0以上时,土壤中速效磷、水溶性钾减少,铁、钙大量沉淀,锰、硼吸收率降低,微生物活动也会受到抑制。

特别是作为水稻幼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之一的铁将失去活性,难以被根系吸收,导致秧苗因缺铁而叶色转黄,抗病力减弱。

当pH值在5.0~5.5时,根系对铁的吸收顺利,培育出来的秧苗色翠绿、苗高适中、根系发达、百株干重高、胚乳消耗率低、耐寒力强,既使是连作早稻育秧期间在气温变化大的条件下,也不易发生腐霉病和立枯病。

连作早稻立枯病发生轻重还与育秧时的温度有关。

当播种期日均温在10℃以下,pH值超过6.0时必须对床土进行调酸;播种期日均温稳定在10℃以上,pH值超过6.5时必须对床土进行调酸。

一般情况下,土壤调酸工作要在播种前20天进行,PH值6.0~7.0的土壤,每平方米床土施硫磺粉50~70克,pH值7.0以上每平方米施硫磺粉75~100克,施后均匀拌于10cm的床土中,并浇足水以促进分解。

由于壮秧剂中已有硫磺粉成分,多数土壤施用壮秧剂后也可以起到调酸作用。

连作晚稻由于育秧期间气温高,秧苗生长快,同时受生育期限制,要尽可能延长秧龄,需要减少施肥量和增施多效唑来控制秧苗高度。

研究表明,多效唑(MET)对秧苗株高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图2)。

连作晚稻育秧时一般每平方米施用15%多效唑60~90克,可以合理调控秧苗生长,培育壮秧。

图2多效唑对秧苗株高的影响2.苗床或秧板准备。

南方稻区机插育秧普遍采用大田育秧。

要选择避风向阳、土壤肥沃、有利排灌、运秧方便、便于操作管理的田块做秧田,避免在荒草地、药害田、污染田育秧。

秧田和大田的比例为1:(80~100)左右,即100亩大田需准备秧田1.0~1.3亩。

秧田一般集中安排,以利管理。

大田育秧要提前7天左右上水耕田耙地开沟做畦,秧畦宽度1.4~1.5米、秧沟宽30厘米、沟深15~20厘米,畦长视大田宽度而定,四周沟宽30厘米、深25厘米,开好平水缺。

秧畦做好后,排水晾畦,使畦面沉实。

播前2天铲高补低,填平裂缝,使畦面达到“实、平、光、直”。

实,畦面沉实不陷脚;平,畦面平整;光,畦面无残茬杂物;直,秧畦整齐沟边垂直。

用稻田泥浆育秧的沟宽应在50厘米左右,便于取泥浆,秧畦做好后保持半沟水,这样既能使沟中泥浆不板结,便于播种时泥浆取用,又能晾畦面。

采用旱地(或菜园地)做秧畦,只需起垄形成畦,拍实畦面,四周便于排水即可。

畦面宽1.4米,长度按实际需要确定。

旱地苗床要求平整、苗床表层土壤稀松,秧盘摆放后与苗床土壤密接。

四、水稻机插育秧播种与铺盘1.秧盘类型及数量。

根据水稻季节和插秧机类型选择适宜的秧盘,传统秧盘多数为平底毯状机插秧盘,机插伤秧和伤根严重、秧苗返青时间长。

可采用水稻钵形毯状秧盘培育上毯下钵的钵形毯状机插秧苗(图3),实现钵苗机插,提高机插效果。

图3 水稻钵形毯状机插秧苗插秧机行距一般固定为30厘米,栽插密度主要通过调整株距实现,南方连作早稻一般机插株距为12~14厘米,每亩插1.8~1.6万丛,按每秧盘机插取秧量为650丛计,加备用秧5盘,每亩秧盘用量为28~33盘。

双季杂交稻机插时一般株距控制在14~18厘米,每亩插1.2~1.6万丛,则每亩秧盘用量用为23~28盘。

南方单季稻机插时一般株距控制在16~20厘米,每亩插1.1~1.4万丛,育秧每亩大田一般需准备15~25张左右的秧盘。

2.播种期。

播种期一般要根据机插水稻品种的特性、当地的温光条件和前作的收获期等因素确定。

早稻应着重注意倒春寒对秧苗的危害,一般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以上,才能开始播种;还要注意幼穗分化和抽穗扬花期高温的危害,播期不可过迟。

晚稻主要考虑安全齐穗对气温的要求。

一般早稻在3月上中旬播种,秧龄20~30天;单季稻播种期相对灵活一些,江、浙等省单季稻机插的适宜播期为5月下旬至6月初;机插秧连作晚稻要根据早稻收获期合理安排播种期,播种期通常要比常规手插秧推迟10~20天,一般在6月底至7月中旬,秧龄15~18天。

同时要依照实际情况(如插秧机拥有量、栽插面积、机手熟练程度、工作效率等),确定适宜移栽期,安排好栽插进度,分期分批浸种,严防秧龄超期移栽。

3.播种量。

目前,我国各地的早稻机插秧绝大多数为常规稻,一般播种量按干种计算:120~150克/盘;单季稻机插秧播种量一般常规稻100~120克/盘、杂交稻70~100 g/盘;连作晚稻中常规稻为120~150克/盘,杂交稻为80~100 g/盘。

播种量还要根据品种的发芽率和千粒重等因素调节,发芽率高、千粒重轻的品种可适当降低播量;而发芽差、千粒重大的品种要适当增加播量。

4.浸种催芽。

(1)种子质量与选种。

机插秧种子的质量要求比手工插秧严格,种子的发芽率要求在85%以上,成苗率一般在70%以上。

尽可能选用标准的商品种子,育秧前严格按要求做好种子发芽试验,种子发芽率是决定播种量的重要依据。

水稻种子一般采用风选法和清水漂选法选种。

采用风选法选种,先将种子日晒1~2天,再用低风量扬去空瘪粒,确保种子均匀饱满,发芽势强。

采用清水漂选法是利用水的浮力将种子分为浮沉两部份,分别催芽、播种,可使同一盘秧苗生长相对整齐。

(2)浸种催芽。

根据播期、机插面积提前推算好种子用量及浸种、催芽时间。

药剂浸种。

水稻以稻种带菌为主的病害有恶苗病、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此外还有苗期灰飞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等,这些病害均可用药剂浸种的方法来防治。

浸种时可选用使百克或施保克1支(2毫升)加10%吡虫啉10克对水6~7公斤,浸种量为5公斤。

另外,还要根据当地农业部门提供的防治水稻病害的药物对水浸泡。

浸种时间长短随气温而定,一般籼稻在30℃的温度下需浸泡2天。

稻种吸足水分的标准:谷壳透明,米粒腹白可见,米粒容易折断而无响声。

浸种时使用强氯精或浸种灵,并采用间隙浸种催芽法,有利种子吸水和供氧。

催芽。

催芽的主要技术要求是“快、齐、匀、壮”。

“快”是指2天内催好芽;“齐”是指发芽势达85%以上;“匀”是指芽长整齐一致;“壮”是指幼芽粗壮,根、芽比例适当,颜色鲜白,气味清香,无酒味。

根据种子生长萌发的主要过程和特点,催芽可以分为高温破胸、适温催芽和摊晾炼芽三个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