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纲目绪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的回顾和思考(一)近现代文化史研究的三个阶段(二)重要研究成果述评(三)新研究范式的尝试二、中国近现代文化的特点(一)中学新教材中关于中国近现代文化特点的论述1、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2、中国现代文化的特点(二)龚书铎等人的论述1、龚书铎论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2、首次全国性的中国近代文化史学术讨论会(三)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第一编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历程第一章物质层面文化变革第一节学术回顾一、1997年前国内的研究概况二、1997年以后的研究概况第二节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一、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的原因(一)近代中西文化的差异(二)大炮与西学(三)体用之争二、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的兴起与深化(一)四个群体(二)四个内容三、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的评价第二章制度层面文化变革第一节戊戌维新研究一、学术回顾(一)研究的分期(二)21世纪以来(三)研究的思考二、维新派的文化主张(一)原因(二)理论基础(三)文化主张三、变革的评价(一)性质(二)地位(三)传承(四)失败的原因第二节清末新政研究一、学术回顾(一)改革开放以前(二)改革开放以来二、清末新政的原因(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二)慈禧太后的作用(三)中国近代化运动演化的必然结果三、清末新政的内容(一)1901-1905年的“新政”(二)清末预备立宪的主要内容四、清末新政的评价(一)清朝预备立宪的评价(二)对资政院、咨议局新的评价(三)失败的原因第三节辛亥革命一、学术的回顾(一)阶级基础(二)性质与实质(三)胜利与失败(四)革命与现代化(五)历史地位(六)总体评价(七)研究的思考二、革命代替改良(一)原因(二)文化争论第三章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第一节“新文化运动”研究一、学术回顾(一)关于新文化运运产生的原因(二)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三)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与“科学”的含义(四)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五)关于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系问题(六)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缺点二、关于新文化运动研究的思考(一)五四时期评孔思潮研究述评(二)五四文化启蒙运动的文化思考三、文化层面的文化变革(一)文化变革的阵地(二)文化变革的内容第二节、东西文化之争一、学术回顾二、争论的经过三、评东西文化之争第三节、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与全盘西化论一、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二、全盘西化论第四节、新民主主义文化一、鲁迅、陈伯达、张申府、胡绳等人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论述二、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文化第二编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内容第四章哲学第一节晚清时期的哲学一、中国近代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分期(一)中国近代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二)中国近代哲学的分期二、中国近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些重要的哲学问题(一)自然观(二)社会历史观(三)发展观(四)知行观三、中国近代哲学的特点及历史地位(一)中国近代哲学的基本特点(二)中国近代哲学的历史地位第二节民国时期的哲学一、关于哲学的论战(一)“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二)“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三)唯物辩证法的论战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一)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运用三、哲学流派(一)“力行学”(二)新理学(三)新王学第五章宗教第一节晚清时期的宗教一、西方宗教在华的扩张和民间秘密宗教(一)西方宗教在华和扩张(二)太平天国与拜上帝教(三)民间秘密宗教二、佛教与佛学(一)佛教僧团的衰落(二)佛学研究的勃兴三、道教和伊斯兰教(一)道教的衰微与延续(二)伊斯兰教四、基督教和反洋教的斗争(一)近代社会矛盾漩涡中的基督教(二)反洋教的斗争第二节民国时期的宗教一、北洋时期的三大宗教二、宗教界致力社会改良及各种公益慈善事业三、抗战时期的宗教界及战后宗教界的分化四、佛教和道教的四大名山第六章文学第一节晚清时期的文学一、语言文字学(一)“小学”研究的新进展(二)汉语拼音运动(三)汉语语法与标点的改革(四)新词汇的输入二、文学(一)文学的发展(二)诗文词、小说的蜕变(三)近代文学的特点第二节民国时期的文学一、新文学的初步发展二、新文学的发展与成熟三、战时的文学第七章史学第一节晚清时期的史学一、前朝史的撰述(一)以纪事本末体撰述前朝史年(二)采用编年体撰述前朝史(三)采用纪传体撰述前期史二、边疆史地、外国史地、当代史的研究(一)边疆史地的研究(二)外国史地的研究(三)当代史的研究三、“史界革命”和新史料的发现(一)“史界革命”(二)新史料的发现第二节民国时期的史学一、旧史学的延续二、资产阶级史学的发展三、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与发展第八章教育第一节晚清时期的教育一、洋务教育二、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三、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四、教会学校的创办第二节民国时期的教育一、“壬戌学制”和北洋政府的学校教育二、国民党统治区的教育三、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胜利四、教育家蔡元培和陶行知第九章艺术第一节晚清时期的艺术一、戏曲(一)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曲(二)戏曲改良活动二、话剧的兴起三、音乐(一)传统音乐(二)西洋音乐传入中国四、摄影、电影的传入(一)摄影(二)电影传入中国五、美术(一)绘画(二)新兴的美术教育(三)书法篆刻第二节民国时期的艺术一、萧友梅、聂耳、冼星海二、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袁雪芬三、电影进入生活四、徐悲鸿与南张北齐第十章新闻出版和文化团体第一节、晚清时期的新闻出版和文化团体一、与新闻机构(一)中国近代的报刊(二)新闻机构的建立二、出版机构与图书馆事业(一)出版机构(二)图书馆事业三、博物馆与文化团体(一)博物馆(二)社团第二节民国时期的新闻出版与文化团体一、通讯社与广播电台二、报刊三、出版四、文化团体第十一章自然科学与技术第一节、晚清时期的自然科学与技术一、自然科学(一)天文学(二)数学(三)物理学(四)化学(五)地学(六)生物学(七)医学二、应用技术(一)军用工业技术(二)冶金及开采技术(三)铁路修筑技术(四)航空技术第二节民国时期的自然科学与技术一、科研机构的增设和科研队伍的扩大二、自然科学三、应用技术第十二章社会风俗的变化第一节生活习俗一、服饰变化二、饮食文化三、居住方面四、在“行”的方面第二节礼仪习俗的变革一、脱帽、鞠躬礼代替了拜跪礼二、“先生”、“君”代替了“大人”、“老爷”等称呼三、历法和节日的变革第三节国家政治礼仪及娱乐文化一、国家政治礼仪的发展二、娱乐文化生活第三编中国近现代文化专题第十三章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方法第一节文化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一、阶级分析法二、实证法三、心理分析法四、比较研究法第二节文化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一、验证二、对比三、解读四、多思五、多读六、求是第三节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一、处理好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的关系二、处理好文化主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三、处理好文化史研究与文化思想家研究的关系第十四章晚清政治制度的转型第一节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关系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三、总理衙门的建制与职掌四、总理衙门的内部机构五、总理衙门的附属机构六、总理衙门的性质与作用第二节清末新政时期中央机构的变化一、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三、新政时期新设的中央机构四、新政时期裁撤的中央机构第三节预备立宪时期的官制改革一、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二、中央官制改革的原则三、中央官制改革四、地方官制改革第四节《钦定宪法大纲》与“皇族内阁”一、预备仿行宪政机构二、《钦定宪法大纲》三、皇族内阁第五节宪法“十九信条”与袁世凯内阁一、宪法“十九信条”二、袁世凯内阁第十五章经济伦理与近代企业文化建设第一节儒家文化与资本主义伦理之间的悖论一、儒家经济伦理二、韦伯式问题三、传统文化对近代企业家的多重影响第二节民生公司的企业精神与企业管理制度一、民生公司的企业精神二、民生公司的企业管理制度第十六章晚清时期人才选拔制度第一节鸦片战争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一、官吏的选拔制度(二)学校选育人才制度(三)捐纳制(四)官吏的铨选二、改革人才选拔制度的思想主张(一)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二)改革人才选拔制度的主张三、军事人才选拔制度的变化(一)士兵的选拔制度(二)将领的选拔制度第二节太平天国的人才选拔制度一、朝内官的选拔制度(一)天京事变前的人才选拔制度(二)天京事变后的人才选拔制度二、一般军中人才的选拔制度(一)保举禀奏制(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制度(三)招贤制度三、守土乡官的选拔制度(一)乡官选拔制度的形成(二)乡官的选拔办法第三节洋务运动时期的人才选拔制一、外语人才的选拨制度(一)外语学校的设立(二)生源的选拔制度(三)外语教师的选用制度(四)学生学业成绩考试制度二、留学生的选拔制度(一)出国留学人员的选拔制度(二)归国留学生的选拔和任用制度三、洋员的选拔制度(一)洋务派选拔洋员的制度(二)列强对海关人才选拔的控制(三)洋员选拔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四、军事人才的选拔制度(一)军事学堂人才的选拔制度(二)淮军的人才选拔制度第四节维新运动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改革人才选拔制度的主张(一)改革吏治(二)改革官吏选拔制度(三)改革学校教育和选拔人才制度的主张(四)改革军事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的主张二、戊戌变法时期官吏选拔制度的改革(二)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失败三、维新运动时期学校人才培养制度的改革(一)“百日维新”期间的教育改革(二)各种新式学堂的创办四、军事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一)军事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二)新建陆军人才的选拔制度第五节20世纪初清政府的人才选拔制度一、官吏选拔制度的变革(一)裁减冗署、冗官(二)改革科举制度(三)对原有科举出身人员的选拔制度二、新式学校的人才选拔制度(一)清末的人才教育思想(二)清末学制的制定(三)学堂人才的甄选制度三、留学生的选拔制度(一)出国留学生的选拔制度(二)归国留学生的选拔制度四、20世纪初军事人才选拔制度的变化(一)北洋军士兵的选拔制度(二)北洋军将领的选拔制度第十七章孙中山的人才选拔思想第一节人才选拔的理念一、考试权独立是人才选拔思想的核心二、为国举才,德才兼备是文官考试思想的新理念第二节、人才选拔的途径一、文官考试制度二、选举和委任制度第三节、培养、任用和监察是与文官选拔制度相配套的运行机制一、育才有道二、任用得法三、监察有方第四节、人才选拔思想的作用和贡献一、完成了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二、奠定了我国文官制度的基础三、为提高行政的高效率和奠定民主政治的基础作出了贡献第十八章近现代文官制度研究第一节绪论一、中国近现代文官制度的历史渊源二、中国近现代文官制度研究的学术史三、中国近现代文官制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四、中国近现代文官制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第二节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规划一、文官考试委员会二、文官考试的程序内容三、文官的任用第三节北京政府的文官选拔制度一、文官选拔政策的制定二、文官考试制度三、文官的甄别、甄用和甄录制度第四节广州革命政府的文官制度一、考试院组织条例二、考试条例及其施行细则三、法官考试制度第五节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选拔制度一、公务员制度的推行与考试院的设置及其职权二、考试制度三、文官的分发任用(一)高等考试的分发任用(二)普通考试的分发任用(三)从《公务员任用法》到《公务人员任用法》的颁布四、公务员的甄别审查与考试复核五、公务员的考绩第十九章学校教育考试制度研究第一节国外学者的观点一、影响教育改革的因素二、清末教育改革的评价第二节北京政府统治时期学校考试制度的改革一、入学招生考试的改革二、学生操行成绩和学业成绩考查规程的修正三、毕业考试权的转移第三节北京政府统治时期的留学生的选拔考试一、出国留学生的选拔(一)省级公费出国留学生的选拔(二)清华派遣庚款留美学生(三)自费出国留学生的选拔二、归国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第四节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校考试制度的创新一、中小学校毕业考试制度的创新二、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的创新三、学位考试制度的创新第五节南京国民政府的教师资格审查和检定考试一、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审查及部聘教授办法(一)大学及独立学院教员任职资格审查(二)教育部设置部聘教授办法二、中等学校教员检定考试三、初等学校教员检定考试第六节南京国民政府的留学生的选拔一、出国留学生的选拔(一)选拔留学生的政策(二)考试选拔(三)遴选和选调(四)特点二、回国留学生的审查登记和抗战期间留日学生的甄审(一)回国留学生的审查登记(二)抗战期间留日学生的甄审第二十章乾嘉考据学派对我国近现代史学的影响第一节乾嘉考据学派对我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影响一、乾嘉考据学派与近代西方史学的融通二、乾嘉考据学派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发展三、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家在民族史学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与局限四、乾嘉考据学派影响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原因第二节胡适与乾嘉考据学派一、胡适对乾嘉学派的继承(一)疑古的精神(二)历史的眼光(三)史料的保存(四)考据的方法二、胡适对乾嘉学派的超越(一)实验主义的引入(二)史料保存方法的创新(三)二重证据法的应用(四)方法的自觉(五)平等的眼光三、胡适对乾嘉学派合理内核的抛弃(一)二元论的唯心史观四结论(一)实现了考据学的现代化和西方现代科学方法的汉化(二)胡适史学思想的启蒙作用第三节乾嘉考据学派对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影响一、马克思主义史学与乾嘉考据学的结合(一)乾嘉考据学是有生命力的民族史学(二)唯物史观要与传统史学相结合才能实现民族化二、乾嘉学派思想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影响(一)对郭沫若的影响(二)对侯外庐的影响(三)对范文澜的影响(四)对翦伯赞的影响(五)对吕振羽的影响三、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乾嘉学派和资产阶级史学的超越(一)在治学方法上超越了乾嘉学派和资产阶级考据学(二)在研究成果上超越了乾嘉学派和资产阶级考据学(三)解决了资产阶级史学家无法说明的一系列问题四、结论第二十一章学术史视野中的陈翰笙第一节陈翰笙的学术道路一、从求学海内外到执教北京大学(1897-1927年)二、从入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到游学海外数十年(1929-1950年)三、从创办《中国建设》到为学科建设而奔走(1951-2004年)第二节清末民国的社会调查运动与陈翰笙农村调查的学术价值一、清末民国我国知识界的社会调查运动二、陈翰笙领导的农村调查三、陈翰笙的农村调查和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四、陈翰笙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学家群体的形成第三节陈翰笙的史学成就一、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陈翰笙二、陈翰笙的历史著述和史学理论三、陈翰笙在史料学、历史教育方面的建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