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试卷分析
高飞本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的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难易适中,主要有以下特点:
1.年代跨度长。
内容包括中国和世界的古代史、近现代史。
2.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
大部分选择题都是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
3.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罗列在一起,训练学生的联系、比较和分析能力。
一、试卷分析
试题的题型与中考试题题型设置基本一致。
选择题部分:采用了陈述式选择题、材料式选择题、图表式选择题、组合式选择题等。
非选择题部分:采用的题型有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和探究题等。
(一)选择题
选择题共15小题,满分30分,大部分学生得分在16—24分之间。
造成一些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不注重对有效信息的分析,缺乏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不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等。
得分情况最差的是6、13、14、15小题。
(二)简答题
简答题共两小题,满分8分,大部分学生得分在3—6分之间,本题考查的都是最基本的知识,17题学生失分较多,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掌握不清。
(三)材料分析题
本试题共分18、19两小题,总分22分,第18题学生答题情况总体不错,但第18题第四小题大多学生答不全历史事件,事件作用也答不全,其实答案从材料中就可概括出。
导致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吃不透材料、知识点把握不牢,不会从材料中总结答案。
第19题的第1、3问答题情况较好,2、4问答题不理想。
(四)探究题
本题分四个任务,共15分,考查学生归纳历史人物,联系历史事件,解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较难。
学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大部分人得分在2—8分。
二、存在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选择题失分率最高的是第6题,其次是第13题。
第6题要求,我们未复习到,所以稍微有难度。
但是第13题考查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纯粹是大概时间的识记,结果学生出错率特别高。
此外其它题型这种现象也大量存在,如:15题考查和资产阶级有关的音乐作品等等。
2、历史概念混淆不清。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回答第17题为新中国奠定工业化基础的历史事件,很多人答成三大改造。
这说明学生对一五计划这一概念的实施背景还是缺乏准确的理解。
3、缺乏做题意识和能力。
学生从小学开始接受的文科教育理念就是“背答”式教育,所以学生认为文科学习就是“背”,考试就是“答”。
殊不知文科学习更需要“理解”,考试题也得通过“做”。
这在第18题第(4)问表现的尤为典型,好多学生答不全材料中
的历史事件所起的作用,其实只要读懂材料,完全可以从材料中概括出或抄原话。
此外在第19题第(2)的回答中也可看出学生缺乏审题的意识和从材料中捕捉答案的能力。
4、学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生对所给材料的理解、运用存在偏差,缺乏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有些考生不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考生思路不清,不善于从所给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因而丢分严重。
造成了眉毛胡子一把抓,将原材料统统抄袭一遍。
5、答题思路不清、书写不规范。
三、问题原因及今后的对策
学生在试卷上反映出的问题,说到底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以我为例,我经过认真反思,发现自己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平时的教学对学生要求不严。
我总认为九年级学生的学习任务很重,而且历史也仅占中考成绩的11%,所以很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让他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语数外。
所以就造成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教学模式死板,课堂缺乏创新。
第一次担任九年级历史教学,很少有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一直以来就是一个人在那儿闭门教学,且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模式。
致使课堂缺乏活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现在自己的教学出现了上述一系列问题,总的想办法解决。
我经过仔细思考,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严格要求,夯实基础。
对学生学习的宽容就是对教师工作的失职。
所以从这次考完试后我给自己的课堂增加了一个环节——课前5分钟检测。
不仅要检测近期复习内容,还要检测上月甚至初一初二所学内容。
2、精讲精练,提升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精选例题,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做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且还要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3、不断钻研,转变观念。
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我们需要不断钻研教材、钻研课标和历史课堂教学等,以提升我们的业务能力。
与此同时还需我们转变观念,以“认真撰写教学设计”为切入点。
今年我省中考的最大变化就是加大开放性试题的考查力度,以考改促课改,我想以后要在课堂上加大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具体到我们教师就是提前设计好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