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永久或暂时地生活在其他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获得营养并损害对方的低等生物。
✧宿主:被寄生虫寄生并遭受损害的生物。
✧中间(终)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成虫)或无性(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保虫宿主:某些寄生虫即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将其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
✧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①疟疾②血吸虫病③丝虫病④钩虫病⑤利什曼病(黑热病)✧寄生虫感染:寄生虫侵入人体并能生活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若不引起明显的临床表现的现象。
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寄生虫感染则称为寄生虫病。
✧带虫者:无症状的寄生虫感染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消除性免疫:宿主能清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但很少见,例如;利什曼病✧非消除性免疫:寄生虫感染后虽可诱导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对体内已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清楚,维持在低虫荷水平,很常见如疟疾的带虫免疫、吸血虫诱导的伴随免疫✧疟疾的带虫免疫:疟疾患者在临床症状消失后,宿主体内仍保持着低密度的原虫,使机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能抵抗同种疟原虫的感染,一旦根治后,随着原虫的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伴随免疫:宿主感染血吸虫后,对再次感染的血吸虫童虫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而对体内原发感染的成虫无杀伤作用的免疫现象。
✧简述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掠夺营养:寄生虫在体内生长、发育及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宿主。
2.机械性损伤:3.毒性与免疫损伤:宿主的排泄物、脱落物、分解物等对宿主均有毒性作用,或能引起免疫病理损害。
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有三种不同的结果1.宿主将寄生虫全部清除,寄生关系终止,(罕见)2.宿主能清除部分的寄生虫,宿主转入慢性期。
(常见)3.宿主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发育甚至大量繁殖,导致明显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
(寄生虫病)✧简述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类型有哪些?有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可分为消除性免疫和非消除性免疫✧幼虫移行症:是指某些蠕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这些幼虫可在非正常的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并移行,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病变。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指人与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并引起感染的寄生虫病。
常见的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有;①带绦虫病②棘球蚴病③旋毛虫病✧简述影响寄生虫流行的因素:一、自然因素;包括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二、生物因素:某些寄生虫在完成生活史的过程中需要中间宿主或节肢动物,这些中间宿主或节肢动物的存在,对这些寄生虫病能否流行起决定性的作用。
三、社会因素;经济状况、科学水平等。
✧简述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一、地方性;这种特点与当地的气候条件、中间宿主或媒介节肢动物的地理分布、人群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密切相关。
二、季节性三、自然疫源性;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或荒漠地区,那些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可在脊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
当人进入该地区后,这些寄生虫病则可从脊椎动物传播给人,这种地区称自然疫源地。
✧简述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寄生虫病防治的基本原则是控制寄生虫病的三个环节1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全✧简述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史?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简单,包括具有感染性的包囊期和能增值的滋养体期。
包囊包括未成熟的包囊(1~2核,)和成熟的包囊(4个核,无糖原泡及拟染色体),滋养体包括大滋养体(组织内)和小滋养体(肠腔内)。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感染阶段:成熟的包囊期致病阶段为;大滋养体病位:肝、肺、脑、结肠。
传染源:带虫者✧简述肠内阿米巴病的临床表现?临床过程分为急性或慢性,急性期的临床症状从轻度、间歇性腹泻到暴发性、致死性痢疾不等。
典型的阿米巴痢疾常有腹泻、粪便果酱色,伴有奇臭,大都病人有腹痛、里急后重。
急性暴发性痢疾则是严重和致病性的肠阿米病,儿童多见,病人有大量黏液血便,有的可肠穿孔。
慢性阿米巴病表现为间接性腹泻、腹痛、胃肠胀气、体重下降。
✧简述阿米巴病的诊断和防治原则诊断主要包括1.病理学诊断(①生理盐水涂片法②碘液涂片法③体外培养④核酸诊断) 2.血清学诊断 3.物理学诊断防治原则:①治愈肠内外的侵入性病变②清除肠腔中的包囊③对无症状带包囊者也要治疗✧简述阴道毛滴虫的生活史?阴道毛滴虫的生活史仅有滋养体而无包囊。
滋养体主要寄生于女性阴道,尤以后穹隆多见,偶可侵入尿道,男性感染者一般寄生于尿道、前列腺,也可侵入睾丸及附睾。
虫体以二分裂法繁殖,滋养体既是繁殖阶段,也是感染和致病阶段。
传播方式以直接或间接接触方式在人群中传播。
✧简述阴道毛滴虫的诊断和防治原则?诊断:直接涂片、荧光抗体试验等。
防治原则:及时治疗无症状的带虫者和病人以减少和控制传染源。
临床常用的口服药为甲硝唑(灭滴灵)✧疟疾再燃:疟疾初发停止后,患者若无再次感染,仅由于体内残存的少量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大量繁殖又引起的疟疾发作。
✧疟疾复发:疟疾初发患者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未经蚊媒传播感染,经过数周至年余,又出现疟疾发作。
✧疟疾带虫免疫:人类感染疟原虫后产生的免疫力,能抵抗同种疟原虫的再感染,但同时其血液内又有低水平的原虫血症,这种免疫状态称为疟疾带虫免疫。
✧简述疟原虫生活史?一.人体内的发育(1)红细胞外期(2)红细胞内期(3)配子体的形成期二.蚊体内的发育配子与孢子的增殖✧间日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的形态特征?在滋养体期,有环状体,环较大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3,在裂殖体期:早期的裂殖体时核开始分裂,空泡消失,疟色素开始集中;在晚期期虫体充满胀大的红细胞,疟色素集中。
在配子体期;雌配子体呈圆形,核小致密,疟色素分散;雄配子体;核大疏松疟色素分散。
✧引起疟疾典型发作及贫血的原因?疟原的典型发作表现为寒战、高热和出汗退热三个连续阶段。
贫血的原因:①脾功能的亢进,吞噬大量正常的红细胞②免疫病理的损害③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④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疟疾的防治原则?一防、;个人、集体预防二治:抗疟药作用于不同时期三灭蚊✧简述牛带绦虫与猪带绦虫的区别?1.猪带绦虫:节片;少、体壁较薄、略透明。
头节;球形,具有顶突和两圈小钩。
成节;卵巢分三叶。
孕节;子宫分支不整齐且少于13支。
囊尾蚴;寄生人体致囊尾蚴病。
2.牛带绦虫:节片;多、体壁较厚、不透明。
头节;略呈方形,无顶突及小钩。
成节;卵巢分两叶。
孕节;子宫分支较整齐多于15支。
囊尾蚴;不寄生人体。
✧简述猪带绦虫的预防及治疗?除了加强卫生教育外,要抓好“驱、管、检”的综合防治措施。
1.驱虫治疗病人(阿苯达唑)2.管好厕所、猪圈3.加强肉类检查4.加强卫生健康教育✧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形态特征和组成?棘球蚴为圆形囊状体。
棘球蚴由内囊和外囊构成。
内囊由囊壁和囊内含物组成。
囊壁分两层;外层为角皮层,内层为生发层。
内含物有生发囊、原头蚴、囊液及子囊等。
✧棘球蚴砂的概念:原头蚴、生发囊和子囊可从胚层上脱落,悬浮在囊液中。
✧细粒棘球绦虫的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治病特点 1.局部压迫和刺激症状 2.毒性和过敏反应 3.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
防治原则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控制传染源查治、救助和管理现有的病人。
治疗首选外科手术,其次药物治疗以阿苯达唑疗效最佳。
✧简述牛、猪带绦虫及细粒棘球的生活史?1.猪带绦虫:人是唯一的终宿主,中间宿主为人和猪,成虫寄生部位为小肠,感染方式为经口感染,感染期为虫卵或囊尾蚴。
感染方式有自体内感染、自体外感染、异体感染。
2.牛带绦虫:人是唯一的终宿主,中间宿主为牛,寄生部位为小肠,感染途径为经口感染,感染期为牛囊尾蚴。
3.细粒棘球:终宿主为犬、狼等食肉动物,中间宿主为牛、羊、人,寄生部位为小肠,感染期为虫卵,感染途径为经口感染,感染方式为人误食虫卵污染的食物和水。
✧简述我国蛔虫感染率居高不下的原因?①蛔虫生活史简单②雌虫产卵量大③虫卵抵抗力强④未经处理的人粪施肥和随地大便的习惯⑤人的不良卫生习惯✧简述蛔虫的生活史?蛔虫的致病机制?1)产卵大、无中间宿主、产卵抵抗力强,感染阶段:感染期的蛔虫卵感染途径:经口食入寄生部位:小肠致病阶段:成虫和幼虫蛔虫体内的移行:感染期的虫卵(第1次蜕皮)→人食入且在小肠幼虫浮出→肠壁小血管→肝脏→右心→肺脏(第2/3次蜕皮)→气管→咽→食管→胃再到小肠(第4次蜕皮)→成虫(产卵)2)致病机制:蛔虫的幼虫和成虫均致病,表现为①机械性损伤②超敏反应③营养不良及宿主肠道功能障碍等。
幼虫的致病机制:侵入肠黏膜、在体内移行。
成虫的致病机制:①掠夺营养和破坏肠黏膜影响吸收②超敏反应✧试述蛔虫有哪些主要并发症?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死、蛔虫性胰腺炎、肝蛔虫病、肠穿孔、急性腹膜炎等。
✧简述鞭虫的生活史要点?成虫主要寄生于盲肠感染期:感染性虫卵致病期:成虫诊断期:虫卵成虫寿命:3~5年感染途径:经口感染✧为什么蛲虫的成虫不易见到?雌雄交配后,雄虫很快死亡而被排出体外,雌虫在肠内环境和低氧环境中一般不排卵或仅产很少虫卵,产卵后雌虫大都自然死亡。
✧为什么蛲虫病易在儿童集体环境中流行?因为儿童缺乏卫生习惯,入睡时蛲虫爬到肛门外排卵,用手搔抓后不及时洗手,虫卵就随食物进入人体,如此就极易反复感染,而虫卵排至肛门皮肤上,脱落于床上、被褥以及玩具和板凳上可传播一起玩耍的儿童导致蛲虫病的流行。
✧为什么蛲虫病不易根治?蛲虫呈世界性分布,可致自身感染和再次感染相互感染或交叉感染蛲虫生活史简单,虫卵发育迅速感染期虫卵抵抗力强呈聚集性的特点✧简述钩虫的生活史?寄生部位:小肠感染途径:经口/皮肤感染感染阶段:丝状蚴移行途径:在土壤中2次蜕皮成具有感染的丝状蚴,当接触皮肤→血液循环→右心→肺→气管→咽→(小部分幼虫随痰液被吐出)→大部分随吞咽到小肠(蜕皮2次变成虫)✧简述钩虫病的致病特点?两种人体钩虫的致病机制相似,幼虫的入侵,在肺部的移行及成虫在小肠定居均可对人体造成损害,但以成虫的危害最严重。
与美洲钩虫比,十二指肠钩蚴引起皮炎者多,成虫导致的贫血亦较严重,同时还是引起婴儿钩虫病的主要虫种。
幼虫致病主要是丝状蚴侵入皮肤和幼虫在体内移行对宿主造成的损害。
成虫致病成虫寄生于小肠,引起消化道症状和贫血。
✧简述钩虫病的流行环节?带虫者和钩虫患者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钩虫病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以热带和亚热带为甚。
虫种地域分布上,南方以美洲钩虫为主,而北方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但两种钩虫混合感染较为普遍。
钩虫病的流行与自然环境、种植作物种类、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夜现周期性的定义及其临床意义?微丝蚴多随淋巴经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它们白天滞留于肺血管中,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中,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的夜多昼少的现象称为夜现周期性。
✧慢性阻塞期丝虫病人的临床表现有哪些?①象皮肿②鞘膜积液③乳糜尿④隐形丝虫病简述旋毛虫幼虫的特点及其致病性?幼虫自阴门产出,在宿主骨骼肌内发育成熟的幼虫卷曲于梭形囊包中,一个囊包内通常有1~2条幼虫、囊包壁有内、外两层构成,内层厚而外层较薄,在骨骼肌内形成具有感染性的幼虫囊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