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寄生虫病篇

寄生虫病篇

寄生虫病篇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包括其作为病原引起寄生虫病及作为疾病的传播媒介两方面。

寄生虫病对人体健康和畜牧家禽业生产的危害均十分严重。

在占世界总人口 77%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寄生虫病依然广泛流行、威胁着儿童和成人的健康甚至生命。

寄生虫病的危害仍是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倡议的热带病特别规划要求防治的6类主要热带病中,除麻风病外,其余5类都是寄生虫病,即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和锥虫病。

按蚊传播的疟疾是热带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

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特别是农业区,以污水灌溉,施用新鲜粪便,有利于肠道寄生虫病的传播;在营养不良的居民中,肠道寄生虫病更加严重影响其健康。

在不发达地区,尤其农村的贫苦人群中,多种寄生虫混合感染也是常见的。

肠道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已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指标。

有人称寄生虫病是“乡村病”、“贫穷病”,它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落后互为因果。

因此寄生虫病是阻碍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人民的生活与生产习惯复杂多样,加以建国前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使我国成为寄生虫病严重流行国家之一,特别在广大农村,寄生虫病一直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有的流行猖獗,如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和钩虫病,曾经夺去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曾被称为“五大寄生虫病”。

在寄生虫感染者中,混合感染普遍,尤其在农村同时感染2.3种寄生虫者很常见,最多者一人感染9种寄生虫,有的5岁以下儿童感染寄生虫多达6种。

此外,流行相当广泛的原虫病有:贾第虫病、阴道滴虫病、阿米巴病;蠕虫病有:旋毛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并殖吸虫病、包虫病、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等。

近年机会致病性寄生虫病、如隐孢子虫病、弓形虫病、粪类圆线虫病的病例亦时有报告,且逐渐增加。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寄生虫病,在了解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基础上治疗甚至预防寄生虫病的产生。

以下为常见的寄生虫病及其防治措施:血吸虫病血吸虫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为人兽共患性疾病。

在夏、秋季节,要重点防止急性血吸虫病的发生。

一、主要症状该病的主要症状为发热、畏寒、多汗、乏力、头昏、头痛、咳嗽、腹痛、腹泻和肝脾肿大等。

潜伏期平均为40天,多数在3周至2个月之间。

二、急性血吸虫病诊断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出现上述症状体征,粪便检查获血吸虫卵即可确诊。

三、急性血吸虫病治疗对体温在40°C以下或一般情况较好的病例,可用吡喹酮进行病原治疗,成人总量一般采用120mg/kg体重(儿童140mg/kg),6日疗法,每日总剂量分3次服,其中二分之一剂量在第1天及第2天分服完,其余二分之一剂量在第3~6天分服完;对病情较重者先用糖皮质激素等支持和对症疗法改善机体状况后,再用吡喹酮治疗。

四、预防措施(一)人群预防性早期治疗:根据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对同期有疫水接触史的人群进行早期预防性治疗,防止急性血吸虫病发生。

早期治疗的药物和时间是:用吡喹酮治疗应在首次接触疫水4周后;用蒿甲醚治疗应在接触疫水2周后,给予蒿甲醚治疗1次,以后停止接触疫水者,2周后再服用1次;如继续接触疫水,每2周给药1次,直至停止接触疫水后2周再服用1次;用青蒿琥酯治疗应在接触疫水1周后开始服用,以后每隔7-15天1次,直至脱离疫水后7天再口服1次。

(二)环境处理:在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疫情的地区,对疫点及其周围有钉螺的水域和钉螺孳生地,用氯硝柳胺杀灭尾蚴和钉螺。

喷洒剂量为2克/平方米,浸杀剂量为2毫克/升;同时在易感区域设置警示标志,划定安全生活区。

有条件时,采用环境改造灭螺的方法彻底改造钉螺孳生地,消灭钉螺。

(三)健康教育: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利用各种宣传形式,迅速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能力,并积极配合和参与所采取的控制措施。

(四)安全用水:要求居民在划定的安全生活区内取水。

对饮用水源可能含有血吸虫尾蚴的,饮用前要进行卫生处理。

方法为每50公斤水加漂白精0.5克或漂白粉1克,30分钟后方可饮用。

(五)粪便管理:在灾害发生期间,需建立简易临时厕所,对病人的粪便进行灭卵处理,方法为50公斤粪便加尿素250克拌匀,储存1天以上。

(六)个人防护:教育群众尽量避免接触疫水,必须接触疫水者应在下水前涂抹防护剂,穿戴防护用具。

疫情应急处理工作人员在现场开展防治工作时应注意个人防护。

华支睾吸虫病华支睾吸虫感染在我国广泛流行。

一、传染源主要是被华支睾吸虫感染的人和哺乳动物,如猫、狗,鼠、猪等。

华支睾吸虫病是人畜共患病,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对此种吸虫均易感。

因此能排出华支睾吸虫卵的人和动物均是本病的传染源。

人感染华支睾吸虫后,虫体寿命很长,可长期经粪便排卵,粪便散布于自然界的河沟和鱼塘。

二、传播途径因进食未煮熟而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而受感染。

感染方式因生活习惯、饮食嗜好而有所不同。

但多因生食鱼肉、虾,也有由于烤、烧、炒、煎小型鱼类不熟而感染。

有些地区居民因吃新晒干鱼或新腌鱼而被感染。

此外,用切生鱼肉的刀及砧板切熟食,用盛生鱼的器皿盛食,甚至饮用为囊蚴污染的生水也可受染。

三、防治措施治疗可用吡喹酮药物,用法为25mg/(kg/次),3次/d,连服2天(总剂量150mg/kg体重)。

治疗后3个月粪便虫卵阴转率达90%以上。

少数病例在服用时出现头晕、头痛、乏力、恶心、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24h后可减轻或消失。

一般治疗量对肝、肾无明显损害。

预防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不吃经未经煮熟的鱼虾,同时应该加强粪便管理工作,不让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下鱼塘。

不要在鱼塘上建厕所或把未经处理的粪便作养鱼的饲料。

布氏姜片吸虫布氏姜片吸虫属肠道寄生大型吸虫,人体感染是因生食水生植物茭白、荸荠和菱角等所致。

感染主要引起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泻,营养不良等。

流行地区主要有贵州,广东,广西等省份。

一、流行因素造成姜片虫病流行的因素:病人、带虫者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家猪是主要保虫宿主,野猪和狗亦有自然感染的报道;新鲜的人和猪粪便向藕田或茭白湖施肥;湖内中间宿主扁卷螺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众多的水生植物均可作为姜片虫的传播媒介;不少地方的居民有生食菱角、荸荠、茭白和喝生水的不良习惯,农民用新鲜水生植物作猪饲料。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人和猪感染姜片虫的机制。

二、防治开展健康教育:不生吃未经刷洗过或沸水烫的菱角、荸荠等水生植物,不喝河塘内生水。

加强粪便管理:粪便无害化,严禁鲜粪下水。

积极查治传染源:治疗病人和病畜最有效的药物是吡喹酮。

卫氏并殖吸虫病并殖吸虫分布广泛,在我国分布于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西、云南、台湾、甘肃、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23个省、区。

一、流行特征疫区有生吃或半生吃溪蟹、蝲蛄习惯。

在一些山区,吃溪蟹有生、腌、醉、烤、煮等方式。

腌、醉并未能将蟹中囊蚴杀死,等于生吃,这类吃法最危险。

烤、煮往往时间不够未能将囊蚴全部杀死,是为半生吃,同样有感染的机会。

近年来,报道了野猪、猪、兔、大鼠、鸡、棘腹蛙、鸟等多种动物可作为并殖吸虫的转续宿主,如生吃或半生吃这些转续宿主的肉,也可能被感染。

二、防治预防本病最有效方法是不生食或半生食溪蟹、蝲蛄及其制品,不饮生水。

健康教育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重要措施。

常用治疗药物目前使用的是吡喹酮。

疟疾疟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而且流行因素复杂,传播快,易反复,我国的疟疾疫情也不容乐观,特别对于山区及欠发达地区尤为严重,所以我们更应做好疟疾防治工作。

一、主要症状疟疾的主要症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

潜伏期为9-14天。

二、预防措施(一)防蚊灭蚊:居民夜间要使用蚊帐,室外乘凉或作业时宜穿长袖、长裤,身体暴露部分涂抹蚊虫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无蚊帐时,提倡使用蚊香、喷洒灭蚊剂等;出现疟疾暴发流行时,可采用菊酯类杀虫剂进行室内喷洒或浸泡/喷洒蚊帐。

(二)预防服药:当出现疫情异常增高(以村或居民点当年累计发病率超过10%)时,需要预防服药。

可选用磷酸哌喹和氯喹。

磷酸哌喹:每次服600mg,每月1次,睡前服。

氯喹:每次服300mg,每7-10天服1次。

(三)宣传教育:向大众宣传疟疾防治核心信息。

如下顺口溜:疟疾蚊子传,发病冷热汗得了疟疾病,快找医生看服药要足量,才能把根断灾后蚊子多,疟疾易传染为防患疟疾,灭蚊是关键消灭孑孓虫,全民齐动员夜里点蚊香,睡觉帐里钻防病保健康,抗灾搞生产黑热病杜氏利什曼原虫分布广泛,在我国,黑热病流行于长江以北的广大农村。

一、主要症状黑热病是由媒介白蛉,由亲内脏利什曼原虫感染所致,潜伏期一般在3~5个月之间。

本病发展比较缓慢,在发病2~3个月后临床症状逐渐明显,起始一般都有不规则发热、不适感,随之出现长期的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或有肝)肿大、贫血、鼻衄、齿龈出血、并伴有咳嗽、腹泻、消瘦,和失眠等症状。

婴、幼儿患者发病早期除了有发热及腹泻等症状外,还有夜啼和烦躁等现象。

二、病人治疗(一)初治病人:治疗药品为:斯锑黑克。

成人总剂量120mg/kg~150mg/kg,儿童总量200mg/kg~240mg/kg,平分6次注射,每日注射一次,6天为一疗程。

(二)初治无效或复发病例:经过一个疗程治疗无效或复发的患者,经病原学检查确诊后进行第二个疗程的治疗。

斯锑黑克的总剂量在上述6日疗法的基础上再增加1/3的用药量,即成人总剂量160mg/kg~200mg/kg,儿童总量260mg/kg~3200mg/kg,平分8次注射,每日注射一次,8天为一疗程。

(三)给药方法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

将一次剂量加到100~500ml的5%葡萄糖溶液中混合后静脉缓慢滴注,也可静脉推注,但应缓慢注射,推注时间不应少于10分钟。

三、预防措施本病目前没有预防药物或疫苗。

个人防护主要是避免蚊虫叮咬,睡觉时要用蚊帐。

对于环境和居室可喷洒菊酯类杀虫剂(如溴氰菊酯、氟氯氰菊酯等)。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蓝氏贾第鞭毛虫病是由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所引起的一种肠道原虫病。

患者常有腹痛、腹泻和吸收不良等症状。

一、传播途径本病主要通过粪-手-口传播。

水源污染是传播本病的重要途径,也可通过污染包囊的手,经口感染。

二、症状典型的急性重症患者发病急骤,暴发性水泻,量多,恶臭,一般无浓血,可有少量黏液,并有腹胀、胃肠胀气、臭屁多、中上腹绞痛、恶心呕吐、嗳气、厌食、低热、乏力等症。

三、治疗(一)甲硝唑(灭滴灵):成人每天口服剂量2g,1天1次,连服3天。

儿童每天总剂量15mg/kg,分3次服,连服10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