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帕森斯社会整合变迁思想综述

帕森斯社会整合变迁思想综述

帕森斯社会整合与变迁的思想综——对AGIL理论图式解读<摘要>:本文主要是以帕森斯的AGIL理论图式和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思想为切入点,综述帕森斯关于社会系统整合与变迁的思想。

从而理解帕森斯如何在理论中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而使其理论所具有的包容性和解释力。

<关键词>:帕森斯AGIL整合变迁综述在社会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之中,谁也不能抹杀帕森斯的贡献,这位结构功能主义大师开创了社会学的一个新时代.不仅仅为美国只重视实地研究而缺乏理论建构的社会学传统带来理论指导,也成了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流派的源头之一。

直到今天,他的理论仍然闪耀着巨人的光辉。

玛格丽特.波洛玛如此写道:如果说在当代社会学中有一位处于中心的理论家的话,这个理论家就曾经是帕森斯[1]。

帕森斯也自称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理论家",他一直努力要形成统一的社会理论。

从帕森斯的学术生涯来看,大致分成三个阶段:早期的社会行动理论,到中期的结构功能主义,最后才建立其一般体系理论(贝朗塔菲提出建立社会科学的一般体系理论[2])。

在这样的三个阶段中,其理论是一步一步积累和发展起来,贯穿其中的结构功能分析思想是其精华。

他提出的模式变项理论和AGIL图式理论是其主要贡献。

本文主要是以帕森斯在一般体系理论中提出的AGIL理论图式为切入点,看其如何构建AGIL,并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对社会子系统的分析,从而达到对社会系统整合和变迁的解释。

帕森斯的思想也试图在强调社会整合的基础上去解释社会变迁的发生,可以从中发现帕森斯关于现代化的理论。

[1]《当代社会学理论》玛格丽特.波洛玛孙立平译华夏出版社1989[2]同上一,AGIL理论分析框架帕森斯在大学本科三年级前还是主修生物学的学生,跟大多数古典社会学家一样,他也认为社会类似与一个生命有机体。

而且对于所有有生命的体系,"功能是理解起体系的中心概念"。

而帕森斯想要论述的是:①有生命的体系存在与环境之中并对环境起反应;②这种有生命的体系维持一种组织和发挥功能的模式。

并且有生命的体系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因此要与环境进行交换,且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

那么对其分析则形成两个向度,一个是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另一个则涉及到体系与环境的交换关系。

帕森斯认为,任何有生命体系(即行动系统)要维持生存,就必须满足某些特定的功能或需求,即为功能先决条件。

这些牵涉到体系内的需求,其与环境关系的需求,组织的一定目的和目标,以及满足这些目标的所必须的运用的手段。

依此为基础,帕森斯推演出四种功能先决条件,即适应,目标实现,整合和潜在的模式维持。

适应(Adaptation),指系统必然要跟环境发生一定关系。

系统为了能够存在下去,必须有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的能力和拥有控制环境状态的手段;目标实现(Goal attainment),任何行动系统都有目标导向,系统必须有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次序和调动系统内部的能量以集中实现系统的目标;整合(Integration)要使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功能,必须将各部分关系协调一致,不出现分离;潜在的模式维持(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是指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暂时中断,即互动中止期。

要将原有的运行模式保存下来,以保证系统重新运行时能恢复过来的一种机制。

[1]在帕森斯看来,这些功能是以处于单细胞有机体以及拥有最高文明的所有组织的基本性质为依据的,因此任何有生命的行动体系都必须满足。

因此帕森斯这一理论极其具有包容性。

故将其称为一般体系理论,作为一般体系理论在社会学中的典型。

[2]在帕森斯的早期行动理论中指出行动系统包括文化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和后来提出的有机体系统。

对于其行动系统的四种子系统分法,是与上面所提到的四个功能先决条件相对应的。

在对系统的划分基础上,帕森斯进一步指出系统的结构与上面所讲到的功能系统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行为有机体系统主要实现适应功能;人格系统实现目标达成功能;社会系统实行整合功能;文化系统实现模式维持功能。

[3]而且行动系统的子系统也可以进一步分化成四个部分,如此类推,可以持续进行。

同时子系统或子子系统也必须满足四种功能先决条件。

这是其"功能部分化"。

在功能系统中,存在着能量流动和信息控制。

能量是由A--G--I--L的单向流动过程,能量的最终来源是行为有机体。

信息控制则是朝相反的方向进行,文化在信息方面控制着社会系统,社会结构又控制着人格系统,人格在信息方面控制着有机体系统。

因此在子系统的边界处,子系统之间有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信息等级高的系统限制着底一级系统的能量使用,与此同时,每个底层次的系统为较高层次的系统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便利,因此这种输入输出关系是互惠的,这也就是系统中的控制等级体系。

[4]随着系统模型的建立,结构让功能得到满足,系统之间实现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样整个系统就可以运转起来。

一个行动系统就可以实现其功能,运行并发展起来。

最后,帕森斯的行动系统满足的四个功能先决条件,以及对应着四个子系统。

又分别对应不同的学科:研究文化的人类学对于理解模式的维持做出贡献;心理学则研究人格,与目标达成一致;行为有机体的适应则为生物学所探讨。

而社会学的任务则是研究社会体系极其整合功能的实现。

因此,社会如何整合成为其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

二,社会系统的整合与秩序的可能正如上面所说,社会系统的功能是整合,即将整个行动系统整合成一个整体。

如何对社会系统的整合功能进行分析,是其理论的主要任务。

帕森斯的运用了结构——功能分析战略。

对于社会系统本身来说,可以分为四个子系统。

即需要满足四个功能先决条件,就需要社会系统中的四类制度性结构组成的四个子系统,来满足这四个功能。

帕森斯指出,经济系统主要承担适应性功能,因为只有通过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一系列经济活动。

社会系统中各种资源才能转化成满足各种需求的产品,社会才能生存下来;政治系统实现着整个社会系统的目标,首先,社会目标的决策主要是由政府机构来执行。

而为了实现目标,必须集中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必须动用社会组织的权力或权威。

这些主要受到政党和利益群体的影响。

因此这一任务只能由政治机构和组织来实施;整合性功能是寻求社会之中最底限度的社会团结,以使社会中的成员和组织互相合作,避免分裂性冲突。

为此必须形成某种制度结构以加强社会团结,在冲突发生时进行调节。

承担这一功能的主要制度是法律制度。

此外,宗教制度,人际规范等社会控制手段都有利于整合功能的实现;潜在的模式维持是要维护社会成员所共有的基本价值和规范。

宗教帮助社会树立了一套价值规范并加强遵守价值规范的义务,此外,家庭作为儿童早期社会化的场所,学校等教育机构对每一个进入社会的新成员进行的社会化,也对文化模式的代代传递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之中,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结构,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社会成员从社会投入(即以职业角色为主要媒介进入社会)中退出来,而在家中职业角色扮演则可以中止,并能够消除在职业角色扮演过程中形成的紧张,补充了其重新进入的能量[5]。

尽管按照结构功能分析模式,将四种功能与四类主要制度结构一一对应,但实际上,社会制度对任何功能的实现都有贡献。

例如上面提到的宗教制度,就既满足了整合功能,又有维持模式的功能。

社会系统结构功能分析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各个子系统的关系。

帕森斯称这种关系为边界关系,他强调;一个系统的运行,不仅取决与它是否满足一定的功能需求,还在于子系统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对流交换关系。

即子系统的输入与输出。

如果一个系统的输出恰恰满足了另一个子系统的需要,而它本身的需要又通过其他子系统的输入得以满足,这样就存在着对流交换关系。

帕森斯进一步提出用于子系统交换的媒介:承担适应功能的子系统输出的一般交换媒介是货币,目标达成子系统的媒介是权力,整合系统的交换媒介是影响和赞同,模式维持系统的是价值承担和声望。

货币是一般最概括化的交换媒介,例如,作为家庭的模式维持系统向经济系统输出劳务,此时家庭以工资的形式获得报酬。

然后,家庭又用货币从经济系统中获的所需要的劳务或服务输入。

从而,货币作为其中的媒介完成了一次子系统之间的交换[6]。

权力是目标达成系统的交换媒介,它能够在各个组织中转移,并常常用来达到集体或社会的目标;而影响与赞同相联系,高层次的社会赞同有利于社会团结;价值承担与声望往往给予在社会形态中有特殊贡献的成员,他们为社会的共同价值目标做出过更大的努力,因此价值承担与声望也不能被社会成员所共有。

[7]帕森斯从这一系统模型中分析社会内部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达到社会稳定运行的基本要求,运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观点,而建立的是一个交换模型,交换作为社会生活中所必须的活动,的确为社会的正常运行做出贡献。

社会秩序正是在此基础上,在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共同的价值的作用,社会秩序得以维持。

三,社会系统的变迁与现代化过分强调社会秩序的稳定,结构功能主义遭到了批判,批评者认为在结构功能理论中,看不到冲突,无法解释社会变革现象。

其实,在帕森斯的晚年努力中,也不断的将变迁思想引入近来,他的理论也能够解释社会的变迁,称为"新进化论"。

并且,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学派也被认为是现代化理论的先驱。

帕森斯用进化论观点阐释了社会与文化变迁的过程,指出了社会是通过变异与分化,再走向更高层的整合,从而实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转变。

[8]在AGIL框架下,结构分化和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成为了进化的关键性概念。

而且结构分化程度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化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结构分化是指承担各种功能的单一结构向承担多种功能的多种结构类型转化。

在微观层面,体现为社会角色得分化;而在社会的宏观层面,表现为社会分工的发展。

例如,在低分化的社会,家庭这一单一结构承担着经济生产功能,政治功能,宗教仪式的履行,以及社会化等多种功能。

而在现代工业社会,这些功能逐渐被分离出来,经济功能由社会提供的职业场所来承担;社会化主要有学校等教育机关来实施;宗教仪式的履行也可以到公共的宗教场所。

而家庭成为了更为专门化的制度。

那么,随着社会的进化程度,这种结构分化也会越来越细,这正是现代社会所具有的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分工。

另外,现代社会政治制度中的三权分立也是一个例子。

另一方面,结构分化必然带来子系统之间的边界复杂化,打破原有的平衡,造成子系统之间的紧张和紊乱。

此时必须动用系统的调节机制来使其恢复平衡。

但如果超出了控制机制的调节范围,就必须对系统内部进行调整,这就意味着社会的变革与革命的发生。

当然,社会变迁的发生不一定都是社会进化,社会进化意味着社会整体适应能力的提高。

为此,帕森斯提出了"进化共相"的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