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编制依据 (1)
三、首件试桩目的: (2)
四、首件试桩方案: (2)
五、预应力管桩的成品质量要求和检验标准 (3)
六、预应力管桩的运输、起吊和堆放技术要求 (3)
七、人员配置 (3)
八、首件施工技术控制 (3)
九、首件总结报告 (4)
十、安全及环保要求 (4)
一、工程概况
中山市沙港公路(X572)改建工程第III标段(K11+300~ZK19+087.755)位于中山市北部,是中山市县道X572沙港公路的改建工程。
采用一级公路标准建设,兼具城市高快速道路功能。
本标段起点桩号为K11+300,沿现有的沙港中路一路向东,最终采用半互通的方式与省道S111中山港大桥相交。
主线桩号范围K11+300~K16+341.442,全长5.041km,互通匝道桩号范围YK16+337.779~ZK19+087.755,全长2.75km,共7.791km。
主道为双向六车道,设计速度80km/h,辅道为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40km/h,路基宽度70m。
主要工程包括路基、路面、排水、桥涵、交通绿化等施工。
本工程的特殊路段路基处理方式主要为复合地基法,施工方式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应用于河塘+桥头路段、桥头路段的主道路基处理。
本工程设计预应力管桩50464米,采用《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 13476-2009)中C型桩,外径Φ40cm,壁厚9.5cm,桩长25~48米不等,间距2.6米,沿路线法向布设,平面上呈正方形布置。
二、编制依据
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
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 F10-2006);
3.《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
4.《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5.《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
6.《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
7.《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8.《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 13476-2009);
9.广东省及中山市发布的地方性行业标准;
10.本工程的招标文件,施工合同、设计图纸、工程量清单等有关资料;
11.本项目业主下发的《首件工程认可制》实施办法。
三、首件试桩目的:
通过首件试桩确定技术成果及参数如下:
(1)核实设计地质资料;
(2)确定有关各项施工工艺及参数;
(3)确定施工设备性能、工艺和施打顺序;
(4)确定终止压桩的控制标准。
四、首件施工方案:
1> 试桩位置根据设计要求,每500m长路段试桩根数不少于2根,试桩位置按照路基中心线处1根,最外侧1根布设。
本工程PHC桩处理段共计4段,每段50米长,故试桩8根。
根据桩间距,结合布桩图分次进行试桩(详见附图)。
2>设计参数PHC桩选用《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13476-2009)中的C型桩,外径400mm,壁厚95mm,设计压桩力约100T,压桩速度≥1m/min,一次压桩行程1.5~2.0m,静压机自带压力表并经过标定;达到设计高程后持荷10分钟且每分钟沉降量不超过2mm方可结束送桩。
3>主要施工机械和设备
1)静力压桩机:要求静压机压桩力大于130~150T(特殊地质状况另行确定)1台;
2)起重汽车、运输长挂车、挖掘机、推土机、振动压路机各一部,配合使用。
3)测量仪器(全站仪、水准仪各一台)。
4>试桩过程预应力管桩的试桩施工工艺如下图:
图1 预应力管桩施工流程图
起吊第二节桩电焊接桩检查焊接质量和垂直度
静压机就位
确定桩位
静压第一节桩
调整垂直度、起吊第一节桩、焊接桩尖
静压第二节桩重复前面的
步奏压桩
根据最后贯入度
确定终止
五、预应力管桩的成品质量要求和检验标准
预应力管桩采用《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 13476-2009)中C型桩,外径Φ400mm,壁厚95mm,根据施工图设计文件中的桩基深度匹配长度进行组合。
桩基深度≤36m,不超过3节桩组合;桩基深度≤24m,不超过2节桩。
施工时按照“长桩在下,短桩在上”的顺序进行施工。
预应力管桩成品的质量要求和检验标准符合国家标准。
在每个工厂每批次的管桩进场之前,进行随机抽样检验,并附检验单,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进场。
六、预应力管桩的运输、起吊和堆放技术要求
预应力管桩由于长细比打、自重大,在起吊、运输过程中过大的动荷载易使管桩产生环裂。
正确的起吊方式是两只点法或两头勾吊法,并在吊装过程中轻吊轻放,禁止采用拖吊的方法,避免产生较大的动荷载。
在工地现场起吊时,必须有安全员在现场组织实施,监理进行旁站监督。
汽车运输时用长挂车,桩的悬臂不超过1.5m,在汽车运输时,应该绑固、分层叠放并错位布置,不宜超过5层。
七、人员配置
陈广川负责现场总体指挥与调度工作;
郭崇为技术负责人;
李义彬为现场技术负责,负责现场检查、指导试桩的各种技术工作、确保按施工方案进行;
吕炎松负责试桩中记录各种技术参数,确保其真实准确;
李海武负责试桩过程中各种安全、文明检查与指导工作,确保高空、地下及工作场面无障碍物和危险隐患,保证桩机施工环境安全、文明;
前台桩机操作工2名,负责静压桩机的操作并及时维护,保证其平稳运行,确保桩机能准确定位及移位工作;
八、试桩施工技术控制
1、现场条件
试桩之前要做好场地的三通(路通、水通、电通)一平(清除施工现场的障碍物),查清地下管线的位置及确定架空电线的位置、高度;同时要保证排水系统通畅,搞好施工场地的排水,保证该地段没有积水。
2、桩位放样
根据设计文件和布桩图进行桩位放样,采用全站仪定出桩位。
用消石灰作出
桩位的圆形标记,圆心位置用小木桩或竹签标记,并注意保护所作标记。
3、压桩
用钢绳绑住桩身单点起吊,小心移入桩机,然后调平桩机,开动纵横两向油缸移动桩机调整对中,同时利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全站仪检查垂直度。
第一节桩入土深度30~50cm后检查和校正垂直度,垂直度控制在0.5%以内,开动压桩装置,记录压桩时间和各压力表读数,保持连续压桩并控制压桩速度在1m/min~2m/min。
4、接桩及焊接要求
接桩时其桩头应高出地面1.0m左右;接桩前下节桩的桩头加上定位板,然后将上节桩吊放在下节桩端板上,依靠定位板将上下桩接直,其错位偏差不应大于2cm;上下桩如有空隙,用楔形铁全部垫实焊接牢固;管桩焊接之前,上下端表面用铁刷清理干净,直至其坡口处刷出金属光泽;焊接时应分层焊接,在坡口四周先对称电焊6点,焊接有两个焊工对称进行;焊接层数不得少于2层,层间焊皮要清理干净,焊缝应达到三级焊缝要求;焊接好的桩接头应自然冷却,冷却时间至少8min,严禁用水冷却。
5、送桩
送桩前用水准仪确定地面标高,在送桩杆上作记号,送桩过程中进行跟踪,动态检查送桩深度。
送桩器下端宜设置桩垫,桩垫厚度均匀并与桩顶全断面接触。
6、终止压桩
正常情况下按设计压桩力1.3~1.5倍送桩,达到设计高程后持荷(正常压力)10min且每分钟沉降量不超过2mm后方可结束送桩。
在同一地质类型的地段,若出现静压力显著增加或送桩时静压力显著减小等异常情况,需暂停施工并及时报告监理,必要时增加静力触探等施工勘察补钻资料,分析和找出原因后提出处理措施。
九、首件总结报告
项目部将通过试桩过程收集的各种技术数据,进行统计对比设计数据,选择既能满足设计技术指标又经济的施工参数作为正式施工的指导依据,报监理、设计审核。
十、安全及环保要求
1、安全要求
(1)钻进操作人员必须有操作证。
(2)施工场地必须平整,而且地基稳定,防止出现桩机下沉,倾斜的情况。
(3)施工现场严禁闲杂人员进场。
(4)各种施工机械必须确保一人一机看管。
(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必须确保“一机、一闸、一箱、一漏”,用电电缆不得随意拉扯,过路电缆必须埋设钢管套。
2、环保要求
对施工便道定期洒水,防止扬尘对空气造成污染。
施工现场的废弃物集中堆放,定期按照环保部门要求指定地点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