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应力管桩试桩方案说明

预应力管桩试桩方案说明

XXX)铁路客运专线工程xxxxxX标XX分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工艺性试验施工方案编制: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xxxxxxxxxt 限公司xxxxX^ XX 月目录1 概述 (2)1.1工程概况 (2)1.2地质水文情况 (2)1.2.1 地形地貌 (2)1.2.2 工程地质特征 (2)1.3编制依据 (3)2 试桩施工总体规划 (4)2.1试桩工期安排 (4)2.2施工部署 (4)2.2.1 管理人员配备 (4)2.2.2 作业人员配备 (4)2.2.3主要机械设备配备 (5)3 主要施工方案及工艺流程 (5)3.1主要施工方案 (5)3.2试桩目的 (6)4 施工准备 (6)4.1 内业技术准备 (6)4.2外业技术准备 (6)5 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6)5.1施工程序 (7)5.2工艺流程 (7)5.2.1 桩位放样 (7)5.2.2桩机就位 (8)5.2.3管桩堆放、吊桩 (8)5.2.4 压桩 (8)5.2.5 送桩、接桩、截桩 (9)5.3施工常见的问题及防治方法 (11)5.4成桩质量控制及检测 (12)6 质量、安全及环保措施 (13)6.1质量保证措施 (13)6.2安全施工保证措施 (14)7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措施 (15)7.1文明施工措施 (15)7.2环境保护措施 (15)1概述1.1工程概况本段路基均为软土路基,基底需进行加固处理,加固方式主要为预应力管桩、CFG桩、螺杆桩。

其中DK327+58卜DK328+355.41段路基基底采用预应力管桩进行加固。

本施工区段范围内预应力管桩总长约285544 延米。

预应力管桩按正方形布置,桩径o.4 m桩间距2.0 m桩长22〜30m 具体形式详见软基处理形式汇总如表 1.1所示:表1.1软基处理形式汇总表1.2地质水文情况1.2.1地形地貌本标段沿线地貌为XX平原,属XX平原的一部分,按成因分为山前冲洪积平原和冲积平原,局部为剥蚀残丘。

地形平坦,开阔,稍有起伏,XXX地面高程40〜80m XXX地面高程全线最低,约为20〜30m 1.2.2工程地质特征沿线地层属XX地层系,分布新生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厚度可达数百米。

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人工填筑土、冲洪积层(Q4al + pl )、冲积层(Q4al)新黄土、黏性土、粉土、砂类土,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Q3al)、冲洪积层(Q3al + pl )新黄土、黏性土、粉土、砂类土和碎石类土。

下伏奥陶系中统灰岩(O2及燕山期侵入辉长岩(u 5)。

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厚度约25〜50m岩性主要为黏土、粉质黏土、粉土、粉砂、细砂;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厚度大于50m岩性主要为黏性土、粉土、粉细砂等。

1.2.3水文地质特征XX冲洪积及冲积平原区地下水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砂砾石层局部具承压性,主要含水层为砂类土。

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在5〜30m主要由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以蒸发排泄为主。

1.2.4地震动参数区划沿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地震基本烈度W度)。

1.2.5 土壤最大冻结深度为0.5m。

1.3编制依据《个别路基设计图》(XXXX施路-53、XXXX施路-51 )、《路基设计通用图》(XXXX施路通-12)等相关设计计文件。

国家及相关部委颁布的法律、法规和铁道部颁布的现行设计规范、施工规范、铁路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及其它有关文件资料。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1-2010)。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

《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10106-2010)。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2试桩施工总体规划2.1试桩工期安排本标段路基试桩总工期为一天,计划开工试桩日期:2014年5月9日,计划结束日期:2014年5月9日。

2.2施工部署2.2.1管理人员配备项目部管理人员如表2.2.1所示表2.2.1管理人员安排表2.2.2作业人员配备施工作业人员如表2.2.2所示表2.2.2作业人员安排表223主要机械设备配备本次试桩拟投入的主要机械及检测设备见表 2.2.3所示:表2.2.3本次试桩投入的机械设备3主要施工方案及工艺流程3.1主要施工方案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采用型号为PHC400B-95(管桩外径400mm壁厚95mm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C80),按正方形布置(设计图纸要求),桩间距2.0 m,桩径0.4 m (桩长22m 23m 30m三种),本次对桩长为30m 的桩长进行试桩,型号为AB型、B型两种,各试桩3根进行对比,总计6根。

因为管桩地基处理地段与既有京沪高铁路基较近,为减小管桩地基处理施工对高铁运营安全的影响,选用静力压桩,从既有京沪高速铁路坡脚向外施工。

压桩前,按设计要求进行桩定位放线,确定桩位。

宜每隔20-50m在适当的位置进行试桩。

压桩前对桩身做好每米尺寸标记,施工时采用压试验桩专用记录表,记录下每米的压桩力数值,分清地层变化,记录下入持力层的深度,给设计单位提供有力的地质参数。

还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桩休止数小时后再进行复压,记录下复压值,经计算后给测试单位提供参考数据,也同时给下一部施工采用的桩机型号和桩机的配重量进行要求等摸索管桩压入速度、压力、桩长控制等参数,并进行质量检测,了解桩体完整性、桩长及承载力等。

试桩位置拟选定在钢筋场院内。

3.2试桩目的检验施工设备及选定的施工工艺,通过试桩核对施工图纸中的地质资料进行复核、确认,根据试桩确定的施工工艺试验参数指导后续施工。

4施工准备4.1内业技术准备施工前组织技术、测量、试验、质检人员熟悉、审核施工图纸,并对图纸中的疑问要求设计院予以确认。

组织现场技术、测量、质检、试验及施工班组学习施工图纸、相关施工规范,并组织作业人员进行预应力混凝土高强度管桩施工技术交底等工作。

4.2外业技术准备结合设计文件,核查地形地质情况,如有差异,及时与设计院联系。

利用推土机与挖机清除基底范围内的表层植被、腐殖土及耕植土,挖除树根,同时进行场地平整。

施工前应根据相关专业设计文件对路基范围内的管线进行调查核实和迁改,对没有迁改而施工中又可能对其造成影响的管线,须注意加强施工防护。

施工场地应具备“三通一平”条件。

静力压桩应按照设计要求的单桩承载力的2倍左右配备荷载,但最大荷载不能超出桩身所能承担的应力。

5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施工前首先对进场的管桩进行验收,检验桩体、桩头外观尺寸、桩身垂直度等质量,检查管桩出厂检验报告、管桩产品合格证,并验证质量证明资料,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合格产品严禁进入工地,报检合格后,现场进行沉桩安放。

进场的管桩分类堆放,分为待检区、合格区两个区域 5.1施工程序静压预制桩的施工一般采取分段压入、逐段接长的方法。

其施工工 艺流程:测量定位-压桩机就位-吊桩、插桩-桩身对中调直-静压沉 桩—接桩—再静压沉桩—送桩—终止压桩—切割桩头—桩身完整性、单图5.1压桩工艺程序示意图图中附注:(a )准备压第一段桩;(b )接第二段桩;(c )接第三段桩;(d )整根桩压平至地面;(e )采用送接压桩完毕。

1-第一段桩;2-第二段桩;3-第三段桩;4-送桩;5-桩接头处;6-地面线;7- 压桩架操作平台线。

5.2工艺流程 5.2.1 桩位放样按设计要求绘制管桩平面布置图,根据布桩图进行准确放样,用全 站仪、钢尺定出每排桩位轴线和路基边桩然后逐桩进行中心放样,经复 核确认后做好记号。

在各排桩位轴线的延长线上埋设控制桩,考虑压桩 过程中的挤土效应,控制桩宜设置在距最旁桩20m 外处,以便在压桩过程中对轴线和桩位进行校对;为控制送桩标高,应在压桩区60m 外设置1~桩承载力检测。

其施工工艺详图5.1(c)/ 2)V3个水准控制点。

同时测放施工区段内的地面标高,技术人员根据地面标高计算区段的桩顶、桩底标高。

522桩机就位对施工场地内的原地面土平整碾压,确保承载力满足静压机械施工及移动过程中不至于出现沉陷,对局部软土层可采用事先换填处理或采用整块钢板铺垫作业。

桩机进场后,检查各部件及仪表是否灵敏有效,确保设备运转安全、正常后,按照打桩顺序,移动调整桩机对位、调平、调直。

5.2.3管桩堆放、吊桩管桩堆放场地必须平整、坚实,堆放层数不宜超过3层;堆放桩的支承垫木位置,当两点支承时,应设在距两端0.21倍桩长处;当三点支承时,应设在距两端0.15倍桩长及中点处。

每层垫木必须保持在同一平面上,各层间垫木应在同一垂直线上。

用钢丝绳绑住桩身单点起吊,小心移入桩机,然后调平桩机,开动纵横向油缸移动桩机调整对中,管桩的垂直度必须严格控制,可在通视安全距离外成90°方向上设置两个线锤进行观察校正。

并随时检查桩和打桩架的垂直度,第一节管桩插入地面时的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0.3%,桩锤、桩帽或送桩器应与桩身同在一中心线上。

若桩身垂直度偏差超过1%时,应找出原因并设法纠正,当桩尖进入较硬土层后,严禁用移动桩架等强行回板的方法纠偏,沉桩过程中,如发现地质条件与提供的数据不符,应会同有关单位研究处理。

5.2.4压桩每一根桩应一次性连续压到底,接桩、送桩应连续进行,尽量减少中间停歇时间。

第一节桩入土30~ 50cm后检查和校整垂直度,开动压桩装置,严格记录压桩时间和各压力表读数,保持连续压桩并控制压桩速度在1m/mi n~ 2m/mi n。

压桩顺序一应从靠近既有线一侧由近向远施工。

在压后一排桩之前必须检查前一排桩的偏位情况。

记录每根桩的实测深度。

静压预制桩施工工艺流程如图524所示送桩时,送桩器的轴线要与桩身相吻合。

送桩器上根据测定的局部地面标高,事先要标出送桩深度,通过水准仪跟踪观测,准确地将送桩送至设计标高。

同时送桩器上要标出最后1m的位置线,详细记录最终压力值。

当下一节管桩的桩头在距地面0.5〜1m高时,开始进行接桩作业,管桩拼接宜采用端板焊接连接,接头连接强度应不小于管桩桩身强度。

采用焊接连接,焊接前应先确认管桩接头是否合格,下节桩的桩头处宜设导向箍,以便于上节桩就为;上下节桩段应保持对直,错位偏差不宜大于2mm 上下端板表面应用铁刷子等清理干净,坡口处应刷至露出金属光泽,并清除油污和铁锈,焊接时宜先在坡口圆周上对称点焊4-6点,待上下节固定后拆除导向箍再分层施焊,施焊宜对称进行。

焊接可采用手工焊接或二氧化碳保护焊,焊接层数宜为三层,内层焊渣必须清理干净后方可施焊外一层,焊缝应饱满、连续,且根部必须透。

焊接接头自然冷却后才可继续沉桩,冷却时间不宜少于8mi n,严禁用水冷却或焊好后立即沉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