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整理]临床药理学--第13章药物相互作用与合理用药.
[整理]临床药理学--第13章药物相互作用与合理用药.
1、体外药物相互作用10分钟
2、药代动力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25分钟
3、药效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15分钟
4、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高风险人群与药物10分钟
5、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及防治10分钟
6、总结10分钟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第一节体外药物相互作用
一、影响药物的吸收
口服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药物在胃肠道吸收时相互影响的因素有:
(一) pH的影响
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主要通过被动扩散的方式,药物的脂溶性是决定这一被动扩散过程的重要因素。药物的不解离部分脂溶性较高,易扩散通过膜。pH对药物的解离浓度有重要影响: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以及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的解离程度低,药物的不解离部分占多数,因而脂溶性较高,较易扩散通过膜被吸收。(离子障作用)
三、影响生物转化过程
大部分药物主要在肝中被微粒体酶(又称药酶)催化而代谢,使脂溶性药物转化为极性较高的水溶性代谢物,再经肾排出体外,其作用形式有两种:
(一)酶诱导
一些药物能增加肝微粒体酶合成,即酶诱导,它们通过这种方式加速另一种药的代谢而干扰该药的作用。不少药物具有酶诱导作用,如表14-2所示。由于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经过生物转化后,它们的代谢物失去药理活性,因此酶诱导结果将使受影响药物的作用减弱或缩短。例如:患者在口服抗凝血药双香豆素期间加服苯巴比妥,后者使血中双香豆素的浓度下降,抗凝作用减弱,表现为凝血酶原时间缩短。因此,如果这类药物同时合用,必须应用较大剂量才能维持其治疗效应。癫痫患儿长期服用苯巴比妥与苯妥英钠易出现佝偻病,因为二药均有酶诱导作用,提高维生素D的代谢率,影响钙的吸收,因此应注意补充维生素D。服用泼尼松已经控制哮喘发作的患者,在加服苯巴比妥之后,哮喘发作次数增加,可能是苯巴比妥增加泼尼松的代谢,降低其浓度使疗效降低。器官移植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和泼尼松,利福平的酶诱导作用增加上述二药的代谢灭活,使机体出现排斥反应;合用利福平使服用口服避孕药的人避孕失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药物相互作用的定义
2、了解配伍禁忌的定义及分类
3、了解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高风险人群与药物
4、熟悉药物效应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5、掌握药物相互作用对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的影响
6、熟悉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7、药物的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的预防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当同时应用一种或多种药物时,它们有可能在蛋白结合部位发生竞争,结果将使某一药从蛋白结合部位被置换出来变成游离型,加大了游离型的比例,有更多的游离型药物作用于靶位受体,这样在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加大了该药的毒性。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氯贝丁酯、保泰松、水合氯醛及磺胺类等都有蛋白置换作用。例如:磺胺类可使甲苯磺丁脲的作用加强,引起低血糖。表14-1列举一些药物在这方面的相互作用及后果。
此外,可发生其中一种药物使另一种药物失效现象,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15分钟
讲解体外药物相互作用定义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第二节药代动力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
药代动力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一种药物使另一种并用的药物发生药代动力学的改变,从而使后一种药物的血浆浓度发生改变。
机体对药物的处理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亦称生物转化)和排泄等四个环节,在这四个环节上均有可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其后果均能影响药物在其作用靶位的浓度,从而改变其作用强度(加强或减弱)。
(二)离子的作用相互作用的部位
含二价或三价金属离子(钙、镁、铁、铋、铝)的化合物能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形成难溶络合物,使抗生素在胃肠道的吸收受阻,在体内达不到抗菌有效浓度。
降血脂药考来烯胺是一种阴离子交换树脂,它对酸性分子有很强亲和力,很容易和阿司匹林、保泰松、洋地黄毒苷、地高辛、华法林、甲状腺素等结合成为难溶解的复合物,妨碍了这些药物的吸收。
体外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在患者用药之前(即药物尚未进入机体以前),药物相互间发生化学或物理性相互作用,使药性发生变化。即一般所称化学配伍禁忌或物理配伍禁忌,故有称之为物理化学性相互作用。
本类相互作用多发生于液体制剂,如在静脉输液中或注射器内即可发生。向静脉输液中加入药物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措施。不是任何药物都可以随意加人任何静脉输液中。在静脉输液中加入药物,必需重视可能由于药物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沉淀反应、变色和浑浊,特别是形成的沉淀不明显,易为人们所忽视,注入血管内就能引起意外,这可看作为药物中毒的特殊例子,应力求避免发生。
另外,血浆蛋白含量低的患者结合药物的容量减少,在应用常用剂量药物时,其游离型数量增多,有可能发生不良反应。例如:血浆蛋白水平低于2.5g的患者应用泼尼松(强的松)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正常者高一倍。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二)改变组织分布量
一些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能改变组织的血流量。例如,去甲肾上腺素减少肝血流量,减少了利多卡因在其主要代谢部位肝中的分布量,从而减少该药的代谢,结果使血中利多卡因浓度增高,异丙肾上腺素则相反。
一些药物如新霉素、对氨基水杨酸和环磷酰胺等能损害肠粘膜的吸收功能,引起吸收不良。(空肠吸收障碍综合症)
二、影响药物的分布
影响药物分布的方式可表现为相互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改变游离型药物的比例;或者改变药物在某些组织的分布量,从而影响它的消除。
(一)竞争蛋白结合部位
药物被吸收入血后,有一部分与血浆白蛋白发生可逆性结合,称结合型,另一部分为游离型。结合型药物有以下特性:①不呈现药理活性;②不能通过血脑屏障;③不被肝代谢灭活;④不被肾排泄。只有游离型药物才能起药理作用。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各不相同。
(三)胃肠运动的影响
胃肠运动能影响药物吸收。由于大多数药物在小肠上部吸收,所以
25分钟
重点介绍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亦称生物转化)和排泄等四个环节影响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改变胃排空、肠蠕动速率的因素能明显地影响药物到达小肠吸收部位和药物在小肠滞留时间。
(四)肠吸收功能的影响
教案首页
第3次课授课时间2007教案完成时间:2007
课程名称
临床药理学
年级
2004
专业、层次
本科
授课教师
葛金芳
专业技术职务
讲师
授课方式
(大、小班)
大班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第13章药物相互作用与合理用药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பைடு நூலகம்书
1.临床药理学(第3版)徐叔云主编
2.基础与临床药理学姚明辉主编
3.药物不良相互作用手册P.格里芬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