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 第五章 气体吸收
23
(三)确定过程的推动力
(1)吸收过程推动力的表达式
* * pA pA , y - y*, x* -x或 c A c A
(2)在x~Βιβλιοθήκη 图上yA ·P
y*
P192, 例5-2
x
* x24
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传质速率 一、 分子扩散与菲克定律 二、 等摩尔逆向扩散 三、 组分A通过静止组分B的扩散 四、 分子扩散系数 五、 单相内对流传质 六、 两相间的双模理论 七、 总传质速率方程
dc A —组分A在扩散方向z上的浓度梯度(kmol/m3)/m; dz
DAB——组分A在B组分中的扩散系数,m2/s。
负号:表示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扩散沿 着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
28
理想气体:
pA cA RT
dc A 1 dp A = dz RT dz
DAB dpA JA RT dz
1)因分子本身扩散引起的宏观流动。 2)A、B在整体移动中方向相同,流动速度正比于摩尔 分率。
35
N MA N M
N MB N M
cA c
cB c
NA JA NM
cA c
NB JB NM
0 JB NM
cB c
cB c
Dc dc A NA c c A dz
存在浓度梯度,流体质点便会靠
质点的无规则运动,相互碰撞和
混合,组分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 向传递,这种现象称为涡流扩散。
dc A De dz
42
J A ,e
J A ,e ——涡流扩散速率,kmol/(m2· s);
De
——涡流扩散系数,m2/s。
注意:涡流扩散系数与分子扩散系数不同,不是物性 常数,其值与流体流动状态及所处的位置有 关。
散增大的倍数。
p pBm 1
c cSm
1
漂流因子的影响因素:
浓度高,漂流因数大,总体流动的影响大。
低浓度时,漂流因数近似等于1,总体流动的影响小。 3)单向扩散体现在吸收过程中。
39
四、分子扩散系数
扩散系数的意义:单位浓度梯度下的扩散通量,反映
某组分在一定介质中的扩散能力,是物质特性常
数之一;D,m2/s。 D的影响因素:A、B、T、P、浓度 D的来源:查手册;半经验公式;测定
物系一定, E T 2)E大的,溶解度小,难溶气体 E小的,溶解度大,易溶气体
3)E的来源:实验测得;查手册
对于理想溶液,亨利常数即为纯溶质的饱和蒸汽压。亨利常数E值较大表示溶解度 较小。一般E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常压下压力对E值影响不大。
16
(二)亨利定律其它形式
cA 1)p H
D BA dp B JB RT dz
总压一定
p p A pB
dp A dp B = dz dz
JA=-JB DAB=DBA=D
31
传质速率定义:任一固定的空间位置上, 单位时间 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物质量,记作N,
kmol/(m2· 。 s)
仿照传热速率的表达方式:
传质推动力 传质速率 传质系数 传质推动力 传质阻力
* A
H——溶解度系数, kmol/(m3· kPa)
cA——摩尔浓度,kmol/m3;
H与E的关系:
cA c c p x H c H
* A
c E H
17
c
ML
M S (1 x) M A x
S
MS
E
S
HM S
c E H
——溶液的密度, kg/m3 ; s——溶剂的密度, kg/m3 ;
第五章 气体吸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气液相平衡
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传质速率 第四节 吸收塔的计算 第五节 填料塔
1
第一节 概述
一、吸收操作的应用 二、吸收过程与设备 三、吸收过程分类
四、吸收剂的选择
2
一、吸收操作的应用
(1)分离混合气体以获得一定的组分。
(2)除去有害组分以净化或精制气体。
(3)制备某种气体的溶液。
8
第二节 气液相平衡
一、 平衡溶解度 二、 亨利定律 三、 气液相平衡关系在吸收中的应用
9
一、平衡溶解度
平衡状态:一定压力和温度,一定量的吸收 剂与混合气体充分接触,气相 中的溶质
向溶剂中转移,长期充分接 触后,液相
中溶质组分的浓度不再增加,此时,气
液两相达到平衡。
饱和浓度:平衡时溶质在液相中的浓度。 平衡分压:平衡时气相中溶质的分压。
分子扩散两种形式:等摩尔逆向扩散 组分A通过静止组分B的扩散。
29
二、等摩尔逆向扩散
T P pA1 pB1 1
JA
JB
T P pA2 2 pB2
互通容器,总压P和温度T均相同 pA1> pA2; pB1 < pB2
30
等摩尔逆向扩散:任一截面处两个组分的扩散速率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DAB dp A JA RT dz
体主体浓度线相交于一点E,则厚度zG为E到相界
面的垂直距离。
(二)气相传质速率方程
46
Dp NA (pAG pAi ) RTzG pBm
N A kG ( pAG pA i )
Dp kG RTzG pBm
k G——以分压差表示推动力的气膜传质分系数, kmol/(m2· kPa)。 s·
25
吸收过程: (1)A由气相主体到相界面,气相内传递; (2)A在相界面上溶解,溶解过程; (3)A自相界面到液相主体,液相内传递。
单相内传递方式:分子扩散;对流扩散 。
26
一、 分子扩散与菲克定律
分子扩散:在静止或滞流流体内部,若某一组分存 在浓度差,则因分子无规则的热运动使
该组分由浓度较高处传递至浓度较低处,
——微分式
36
在气相扩散
pA cA RT
c
p RT
dpA Dp NA RT ( p pA ) dz
NA
p Dp ln B2 RTz pB1
——积分式 ——积分式
NA
Dp ( pA1 pA2 ) RTzpBm
pB 2 pB 1 pB m pB 2 ln pB 1
32
气相:
D dpA NA= J A RT dZ
D NA ( pA1 pA2 ) RTZ
液相:
NA= J A DAB
dcA dZ
D N A (cA1 cA2 ) Z
等摩尔逆向扩散传质速率方程
讨论 1) N A p A1 p A2
33
2)组分的浓度与扩散距离z成直线关系。
(1)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 (2)单组分吸收和多组分吸收 (3)等温吸收和非等温吸收 (4)低浓度吸收和高浓度吸收
四、吸收剂的选择
(1)溶解度大;
7
(2)选择性高;
(3)再生容易;
(4)挥发性小; (5)粘度低; (6)化学稳定性高; (7)腐蚀性低; (8)无毒、无害、价廉等。 选择原则:经济、合理。
Y
*
mX 1 (1 m) X
当溶液浓度很低时,上式右端分母约等于1,于是上式可简化为:
Y*=mX
20
三、 相平衡关系在吸收中的应用
(一)判断过程进行的方向
* pA pA * pA pA * pA pA
A由气相向液相传质,吸收过程 平衡状态
A由液相向气相传质,解吸过程
*或x* >x或 c * y
14
二、亨利定律
(一)亨利定律 总压不高时,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上方
气相中溶质的平衡分压与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
分率成正比,其比例系数为亨利系数。
* p A Ex
15
* p A ——溶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kPa;
x——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率;
E——亨利常数,kPa。
讨论: 1)E的影响因素:溶质、溶剂、T
ML——溶液的平均分子量, kg/mol Ms——溶剂的平均分子量, kg/mol
H的讨论:1)H大,溶解度大,易溶气体 2)P对H影响小, T H
18
y * mx 2)
式中: y*——平衡时溶质在气相中的摩尔分率;
x——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率; m——相平衡常数,无因次。
m与E的关系 :
变化较陡。
2)湍流主体:涡流扩散远远大于分子扩散,
溶质浓度均一化,pA随z的变化近似为水 平线。 3)过渡区:分子扩散+涡流扩散,pA随z的 变化逐渐平缓。
45
有效膜模型 单相对流传质的传质阻力全部集中在一层虚 拟的膜层内,膜层内的传质形式仅为分子扩散 。 有效膜厚zG由层流内层浓度梯度线延长线与流
12
不同气体在同一吸收剂中的溶解度
在同一温度下,
对于不同种类的气
体组分,欲得到相
同浓度的溶液,易 溶气体仅需控制较 低的分压,而难溶
气体则需较高分压。
13
讨论:
(1)总压、y一定,温度下降,在同一溶剂中,
溶质的溶解度x随之增加,有利于吸收 。
(2)温度、y一定,总压增加,在同一溶剂中, 溶质的溶解度x随之增加,有利于吸收 。 (3)相同的总压及摩尔分率, cO2 < cCO2 < cSO2 < cNH3 氧气等为难溶气体,氨气等为易溶气体 (4) 加压和降温对吸收操作有利;反之,升温 和减压有利于解吸。
A
吸收过程: y
cA
21
y
y y* y* y
· · ·
A
P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