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骨伤重点

中医骨伤重点

中医骨伤科学第一章内经—肝主筋,肾主骨,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主血脉及气伤痛,形伤肿等基础理论,指导伤科临床经验。

伤科诊疗成就 1.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世界上第一本记载下颌关节脱臼手法整复方法2.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我国现存第一部伤科专著,首次记载髋关节脱臼3.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在世界上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治疗脊柱骨折4. 明‧薛己《正体类要》“肢体损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强调突出八纲、脏腑、气血辨证论治,用药主张以补气血、补肝肾为主,行气活血次之。

5. 清·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将正骨手法归纳为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第二章按损伤的性质和特点分为七种︰1)部位(外伤/内伤)2)发生过程中外力作用的性质(急/慢)3)受伤的时间(新/陈)4)受伤部位的皮肤或黏膜完整性与否(闭合性/开放性)5)受伤的程度(轻/重)6)致伤因素的职业特点(生活性、工业性、农业性、交通性、运动性)7)致伤因素的理化性质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损伤的病因外因︰外力伤害(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持续劳损);外感六淫;邪毒感染内因:年龄、体质、解剖结构、病理因素、先天因素、职业工种、七情内伤损伤的病机:损伤与皮肉筋骨的关系: 久行伤筋,久立伤骨。

损伤与气血的关系:伤气(气滞、气虚、气闭、气脱),伤血(血瘀、血虚、血脱、血热)第三章损伤的*局部的体征: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特殊症状体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骨病症状体征︰一般症状——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特殊症状体征—畸形、肌肉萎缩,筋肉挛缩,肿块,疮口与窦道四诊:望︰局部(畸形;肿胀、瘀斑;创口;肢体功能)闻︰骨擦音、骨传导音、入臼声、筋弹响声(关节摩擦音、肌腱弹响声与捻发音、关节弹响声)、啼哭声、创伤皮下气肿的捻发音(因厌氧菌感染)、闻气味骨关节检查法**肢体长度测量法 (掌握)上肢长度︰肩峰—桡茎突(or中指尖)上臂长度︰肩峰—肱骨外上踝前臂长度︰肱骨外上髁—桡骨茎突or 尺骨鹰嘴-尺骨茎突、下肢长度︰髂前上棘—内髁下缘 or 肚脐—内髁下缘(骨盆骨折/髋病变)大腿长度︰髂前上棘—膝关节内缘小腿长度︰膝关节内缘—内踝 or 腓骨头-外踝下缘周径测量方法 (掌握)两肢骨取相应同一水平;肿胀:取最肿处;肌萎:取肌腹部大腿:髌上10-15cm;小腿:最粗处. 可以了解其肿胀程度或有无肌肉萎缩.**肌力检查—肌力测定标准 (掌握)0 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I 级:肌肉有微弱收缩,但不能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II 级: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水平方向,但不能对抗地心吸引力(重度瘫)III 级:能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轻度瘫)IV 级: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强度阻力(接近正常)V级: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了解摸法主要用途︰摸压痛、畸形、肤温、异常活动、弹性固定、肿块**触诊手法︰触摸法、挤压法(用手掌或手指挤压患处上下、左右、前后。

根据力的传导作用来诊断骨骼是否断)、叩击法(以掌根或拳头对肢体远端的纵向叩击所产生的冲击力)、旋转法、屈伸法、摇晃法等等特殊检查颈部—分离试验、颈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均检查颈神经有否受压]腰部—直腿抬高试验(掌握—通过直腿抬高,使坐骨神经受到牵拉,若腰椎管内病变,坐骨神经有压迫或粘连,通过牵拉,即引发腰腿痛。

方法:患者仰卧位,两下肢伸直靠拢,检查者用一手握患者踝部,一手扶膝保持下肢伸直,逐渐抬高患者下肢,正常可抬高70~90°而无不适,小于以上角度即感该下肢有传导性疼痛或麻木者为阳性。

)骨盆—骨盆挤压试验(沿髂翼两侧同时向中线方向挤压骨盆骨折(+)骶髂关节(+)) 骨盆分离试验 (两侧同时沿髂翼向外下方向挤压骨盆骨折(+)骶髂关节(+))肩部—搭肩试验=杜加(Dugas)试验:检查肩关节内收,搭对肩+肘贴胸=正常,否=肩关节脱位) 疼痛弧试验︰肩外展至60°-120°出现疼痛,说明肩峰下的肩袖有病变肘部—腕伸肌紧张试验︰屈腕屈指,检查者将手压于各指背侧做对抗,患者抗阻力伸指及背伸腕关节,肱骨外上髁疼痛为阳性。

测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腕部—握拳试验︰测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髋关节—蛙式试验(测小儿是否有先天性关节脱位)膝部—回旋挤压试验(半月板有无裂伤)、挤压研磨试验(半月板破裂或关节软骨、靱带损伤)、抽屉试验(前后交叉韧带有否断裂)、侧方挤压试验(内外侧副韧带有否断裂)、浮髌试验(关节内有积液)第四章治疗方法骨科的疗法主要有: 药物、手法、固定、练功[掌握]十六字方针︰动静结合—固定与活动统一筋骨并重—骨与组织并重内外兼治—局部与整体兼顾医患合作—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骨伤内治法损伤初期︰伤后1~2周内,以活血化瘀为主,宜采用攻利法。

下法,消法,清法,开法损伤中期︰伤后3~6周,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

和法,续法损伤后期︰伤后7周以后,以坚骨壮筋,补养气血、肝肾、脾胃为主。

采用补法,舒法外治法︰(敷贴药,搽擦药,熏洗湿敷药,热熨药)正骨手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知道基本用途]1. 拔伸 [重叠移位]2. 旋转 [旋转移位]3. 屈伸 [脱位]4. 提按 [前后侧方移位]5. 端挤 [内外侧方移位]6. 摇摆 [横断、锯齿型骨折]7. 触碰 [增加横断骨折的接触]8. 分骨 [矫正两骨并列部位的骨折]9. 折顶 [前臂骨折的重迭移位及侧方移位] 10. 回旋 [背向移位的斜形、螺旋型骨折、或有软组织嵌入的骨折]11. 蹬顶 [肩、肘关节、髋关节脱位] 12. 杠杆 [难以整复的肩关节脱位或陈旧性脱位]1.松解粘连,通利关节;2.通经活络,祛风散寒。

夹板固定作用原理︰1扎带、夹板、压垫的外部约束力(三垫固定的挤压杠杆力可防止骨折发生角移位。

二垫固定的挤压剪切力可防止骨折发生侧方移位。

)2肌肉收缩的内在动力3伤肢置于与移位倾向相反的位置材料要求︰具有弹性、韧性、可塑性、吸附性与通透性、质地宜轻,并能被X线穿透。

固定方法:一垫固定法:主要压迫骨折部位,多用于肱骨内上髁骨折、外髁骨折,桡骨头骨折及脱位;两垫固定法︰用于有侧方移位的骨折,复位后将两垫分别置于两骨端原有移位的一侧,以骨折线为界,两垫不能超过骨折端,以防止骨折在发生侧方移位;三垫固定法︰用于有成角畸形的骨折。

复位后,一垫置于骨折成角突出部位,另两角分别置于靠近骨干两端的对侧,三垫形成杠杆力,防止骨折再发生成角移位。

扎带松紧度要求︰,缠绕两周,以包扎后能提起扎带在夹板上下移动1cm为适宜**夹板固定后注意事项 [掌握]1适当抬高患肢,有利消肿2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3严防压迫性溃疡的发生4注意经常调整夹板的松紧度5定期作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6及时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练功疗法的作用 [掌握]1活血化瘀、消肿定痛2濡养患肢关节筋络3促进骨折迅速愈合4防治筋肉萎缩5避免关节黏连和骨质疏松6扶正祛邪利于功能的康复各论第六章*骨折︰在外力作用下,骨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发生完全或部分性破坏。

外因︰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筋肉牵拉,疲劳骨折(以第二、三跖骨及腓骨干下1/3疲劳骨折为多见)*移位方向︰成角移位(两骨折段之轴线交叉成角)、侧方~~(两骨折端移向侧方)、缩短~~(两段骨互相重叠或嵌插长度缩短)、分离~~(骨折端互相分离长度增加)、旋转~~(骨折段围绕骨之纵轴而旋转)分类︰3. *骨折线的形态[横断 /斜形/ 螺旋形/ 裂缝/ 粉碎/ 嵌插/ 压缩/ 青枝/ 骨骺分离 ]4. *骨折整复后的稳定程度 [稳定骨折(横断、青枝、嵌插、裂缝)/不稳定骨折 (斜形、螺旋、粉碎)]骨折临床表现局部一般情况︰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特有体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并发症︰早期:外伤性休克、感染、内脏损伤、重要血管损伤、缺血性肌挛缩、周围神经损伤、脂肪栓塞;长期卧床: 坠积性肺炎、褥疮、尿路感染及结石、骨化性肌炎(以肘关节损伤容易并发)、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缺血性骨坏死(以股骨颈骨折并发股骨头坏死、腕舟骨腰部骨折并发近侧段坏死多见)、迟发性畸形挤压综合征 (缺血、坏死、截肢;入血→肾衰)骨折愈合︰中医认为是“瘀去、新生、骨合”的过程病理过程︰血肿机化期(2-3w)→原始骨痂形成期(4-8w) →骨痂改造期 (8-12w) →骨折痕迹从组织学和放射学上完全消失**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全身︰年龄、健康;局部︰1. 断面的接触(大-愈合较易,小-较难)2. 损伤的程度(严重者较难)3. 断端的血供(良好的松质骨部骨折愈合较快;不良则速度缓慢,甚至发生延迟连接、不连接或缺血性骨坏死,如胫骨干下1/3血供靠上1/3进入髓腔的营养血管、股骨头下部血供主要来自关节囊和圆韧带血管、腕舟骨腰部血管由掌侧结节处和背侧中央不进入)4. 感染的影响5. 固定和运动(在医生指导下,保证骨折不再移位的条件下,进行上下关节练功,从而使患肢肌肉有一定的生理舒缩活动,局部循环畅通,则骨折可加速愈合。

)复位标准: 1.解剖复位︰对位对线100%完全良好(书: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指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之。

)2.功能复位︰骨折复位后某种移位仍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防碍者。

对线—骨折旋转移位心须完全纠正,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

成人<10°,小儿<15°对位—长骨干骨折至少达1/3,干骺端骨折至少达3/4长度—儿童下肢骨折缩短 <2cm ; 成人缩短 <1cm迟缓愈合 [要清楚]1. 畸形愈合︰骨折在重迭、旋转、成角的位置下愈合。

2. 迟缓愈合︰骨折超过正常临床愈合时间,骨折端仍未愈合,X线骨痂稀少而仍有继续生长的能力,针对性治疗后仍可治愈。

3. 不愈合︰骨折所需时间再三延长,断端仍有异常活动,X线示骨折断端互相分离,骨痂稀少,两断端萎缩光滑,髓腔封闭、骨端硬化。

上肢骨折*锁骨骨折:特殊体位-患者常以健手托患肘,以减轻上肢重量牵拉,头向患侧,下颌偏向健侧。

治疗整复—挺胸抬头,双手叉腰;固定方法—“∞”字绷带固定、双圈固定肱骨外科颈骨折:临床分型1.外展型:外展传达暴力所致,断端外侧嵌插而内侧分离,向前内突起成角;2.内收型:内收传达暴力所致,断端外侧分离而内侧嵌插,向外侧成角;3.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外展外旋传达暴力所致,先骨折后脱位。

#固定方法:内收型的骨折,大头垫应该放在肱骨内上课的上部。

(P142图)外展型的骨折,大头垫应该放在腋窝部,并在成角突起处放一平垫,肱骨干骨折:肱骨干中下1/3交界处后外侧有一桡神经沟,故中下1/3交界处骨折,易并发神经损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