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麦高产攻关方案

小麦高产攻关方案

2007级植科二班小麦高产攻关方案一、品种选择及攻关方案设计(一)品种选择科技兴农,良种先行。

良种是获取增产的内因,是农业科技的载体,具有高产、稳产、优质、低耗的作用。

选用良种的原则:一是要选用与当地气候、栽培等条件相适应的品种:二是要选用与生产发展、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品种。

种子的处理:经过一定时间储藏、加工以后的种子,发芽率、千粒重、水分指标等是否符合要求,要进一步测试鉴定,同时注意播种前的晒种、选种等其它准备工作,确保种子质量。

预选品种:济麦22、汶农141、济麦22的性状表现:济麦22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超高产、广适、优质中筋品种,杂交组合为:935024*935106.基本的突出特点是产量潜力高,适应性广,抗逆性强,2006年通过山东省审定。

综合性状:冬性品种,幼苗半直立,抗寒性好,分蘖能力强,成穗率高,属于多穗型品种。

株型紧凑,叶片较小、上冲、旗叶深绿、长相清秀,茎叶白色蜡质较多、耐旱,株高70-75cm,茎秆弹性较好、抗倒伏能力强,穗层整齐、纺锤形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硬质,丰产、稳产性好。

白粉病免疫,中抗条锈病,中抗至中感秆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叶锈病。

2006年6月12日由省科技厅和农业厅组织的专家组在兖州市对济麦22进行实打验收,4.56亩实打验收平均727.43公斤/亩,为实打验收产量最高、面积最大的品种(56万穗,31粒,千粒重42克)。

适宜地区及栽培技术要点:该品种适宜范围广,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及周边省份土地肥沃、水浇条件良好的中高产地块均可种植。

适时播期为10月中、上旬,日均气温18℃-16℃,亩基本苗8-12万,高产田应适当降低播量。

精细整地,配方施肥,足墒播种。

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浇足冬水。

返青划锄、镇压。

起身后至拔节期重追肥,浇足水。

挑旗至灌浆中期浇足水,酌情追肥或根外施肥。

还要及时防治病虫,适时收获。

2、汶农14号的性状表现:汶农14号系泰安市汶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用84139作母本,9215×876161作父本杂交,经五年系谱选育成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

该品种属半冬性品种,幼苗半直立,幼苗叶绿色,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型紧凑,株高75厘米左右,穗型纺锤,长芒,白壳,白粒,角质,千粒重47克左右,容重800克/升,穗粒数40粒左右,综合丰产性好。

抗冻,抗病,抗倒,抗干热风,落黄好。

汶农14号经2006年小麦新品系比较试验,平均亩产681.3公斤。

2006~2007年山东省小麦新品系预备试验,平均亩产669.8公斤,产量居第一位。

2008年6月13日山东省农业厅、科技厅邀请省内有关专家教授对大汶口东武村10亩高产攻关田机械实打验收1.79亩,亩产达762.96公斤,创全省小麦单产最高记录。

该品种适宜于中高肥水地块种植,亩施土杂肥万斤,三元素复合肥50公斤,足墒播种,最佳播期10月1日至10月15日,亩播种量6~7.5公斤,注意浇好越冬肥水和年后起身拔节水,后期搞好病虫害防治。

(二)、攻关方案设计本次试验包括两组实验处理:1、品种内不同种植方式下产量高低的比较在试验田中设置3种不同的种植方式,分别为:1.平地大小行种植,行距分别为30和20cm。

2.平地等行间距种植,等行距,均为25cm。

3.沟作大小行种植,将小麦种植在沟中,沟宽为20cm,垄宽为30cm,沟深约10cm。

在水、肥等条件都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三种种植方式对小麦产量高低的影响。

定期在田间进行不同区域、不同层的光照强度的测定,以及光合速率的测定,分析各种种植方式的优缺点。

在收获期进行估产,结合实际收获量得到适合本地的种植方式。

2、品种间产量高低的比较本次实验中我们种植济麦22和汶农14两种品种,在相同的田间管理条件下,对两个品种的各个生育时期进行观察和记录,比较它们之间各个性状间的差异,得到综合性状之间的比较,到收获期进行小麦估产,并结合实际收获产量,比较产量高低。

同时结合综合性状的差异最终得到哪种小麦品种在本地最适宜种植,能得到最大的效益。

二、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具体实施计划(一)、整地准备整地是小麦生产的基本环节,施底肥与整地结合进行。

1、增施有机肥,平街施肥,增强地力肥沃的土壤是小麦优质高产的基本保障,要保证小麦在获得高产的基础上,品质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对土壤肥力的要求比较高。

整地时,一是要求亩施优质有机肥3000公斤以上,农家肥缺乏时,实行小麦、玉米秸杆还田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二是测土配方,科学施肥。

中高肥力地块,一般基肥亩施尿素10-15公斤,磷酸二铵20公斤,磷酸钾15-20公斤,硫酸锌1-2公斤等。

2、深耕细耙、精细整地整地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是保证全苗和培育壮苗的基本措施。

整地的标准是:一平、二匀、三松。

一平是土地平整,深耕25厘米以上,耕前粗平,耕后复平,避免出现墒沟伏脊等,做到浇水时畦内“寸水棵棵到”;二匀是墒情均匀,肥力均匀;三松是要松紧适度,没有明暗坷垃,要细耙,做到上松下实,无漏耕漏耙,无架空暗垄等。

(二)、运用精播技术,建立最佳群体结构不同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深度等不仅能调控小麦的群体结构,还会影响小麦的生育进程、产量和品质。

1、适时播种在影响小麦形成壮苗的诸因素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

因此,播种期早晚是能否形成壮苗的关键,必须适期播种。

若播期过早,麦苗易涉长,冬前群体发展难以控制;土壤养分早期消耗过度,易形成先旺后弱的“老弱苗”:易受病虫害、冻害等。

播期过晚的缺点是:①温度低,出苗慢,出苗率低,苗龄小,冬前营养生长量不够而形不成壮苗:②根系不发达,分蘖少,体内有机养分积累少,抗逆性差;③发育延迟,穗分化开始晚,穗头小;④成熟延迟,种子形成和灌浆过程处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千粒重降低,显著减产,影响品质。

不同地区条件不同,播期有所不同。

一般的小麦在10月5-10日播种,到12月10日,日平均气温下降到0℃进入越冬期,冬前大于0℃,积温600-650℃,能满足小麦形成壮苗的要求。

2、适量播种播量的多少,要因地因条件因品种制宜。

中产田因地力不是太好,适当增加播量,可较多地依靠主茎穗争取高产。

高产田若播量过大,易引起群体过大,通风透光不好,个体生长弱,易倒伏,若适当降低播量,群体不会过大,个体促壮,抗倒,穗大,产量较高。

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不同的品种要掌握一定的播种量。

3、播种深度播深一般以3-4厘米为宜,深浅一致,可使出苗迅速,苗齐,苗壮。

播种过浅,易落干,缺苗断垄,易受冻害;过深出苗率低,出苗时间长,苗弱,分蘖晚,分蘖少,次生根少,难以形成适宜的群体结构。

(三)、配套田间管理技术实现小麦优质高产,种好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在提高种植基础前提下,应根据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

1、抓好冬前冬季麦田管理冬前冬季小麦的生育特点可概括为:三长一完成,即长叶、长根、长蘖、完成春化阶段发育。

这个时期管理的任务是:促苗齐,苗匀,苗足,培育壮苗,实现合理群体,为麦苗安全越冬和春季生育良好打好基础。

主要管理措施是:(1)及早查苗,补种补栽小麦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采用于缺苗处浇底水或浸种催芽的方法。

小麦3-4叶期进一步疏密补稀,将疙瘩苗疏开,栽苗后普浇一水,确保早发赶齐。

(2)合理施用冬前肥水合理施用冬前肥水是进一步培育壮苗、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措施,冬前肥水的施用要根据地力、苗情、墒情、气候条件等来决定。

①浇冬水浇冬水的作用:一是可以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满足小麦越冬期间及返青期的需水;二是可以平抑地温;三是可以沉实土壤,可冬水春用,延迟春灌,利于地温回升,麦苗返青早:四是可以减轻病虫害等。

为充分发挥冬水的作用,浇冬水要掌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把握好浇水时间。

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浇水,这个时候日平均气温通常在3-5℃之间,夜冻昼消。

浇水过晚,水渗不下,遇到寒流时地面易结冰,麦苗窒息会死亡;二是浇冬水后,一定要在墒情适宜时及时划锄,破除板结,保持墒情。

②追冬肥俗话说:施肥“年外不如年里”、“冬追金,春追银”,深刻的说明了追冬肥的增产作用。

冬前追肥基本上冬施春用。

追冬肥一般结合浇水进行,一是冬肥不应过量,对土壤肥力高、群体量大、壮苗、旺苗,应少施或不施冬肥,以免倒伏或贪青:二是不需浇冬水的麦田一般可不施冬肥:三是底肥中未施足磷肥的地块,要注意氮磷配合施用。

(3)深耘断根,镇压划锄深耘10厘米以上,可以断老根,喷新根,深扎根,对小麦根系有促控作用,对于群体过大的麦田能明显地控制群体的发展。

对于过旺、群体过大的麦田,可以在立冬前后采用镇压措施。

镇压在午后进行,以免早晨有霜冻压伤麦苗。

划锄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可以灭草、松土、弥补裂缝、防早保墒、减轻或防止冻害等。

2、加强春季麦田管理主要管理措施是:(1)返青、起身期主攻旱返青,稳健生长肥水管理:对群体适宜的高产麦田,小麦返青起身期可以不施肥水,以控制麦苗过旺生长。

对个别群体不足的麦田,在起身前后适当施肥浇水。

适当化控、除草:3月上、中旬小麦起身期,对群体偏大、有倒伏危险的麦田,每亩采用20%壮丰安乳油40毫升+75%巨星干燥悬浮剂1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起到化控防倒、化学除草的目的。

(2)重施拔节肥水具体的追肥时间应根据墒情和苗情而定,一般群体适宜的高产田,宜在拔节初期至中期,对于群体偏大的麦田,宜在拔节中、后期追肥水。

(3)浇透孕穗水孕穗期是小麦一生中需水临界期,此期一定要保证有充足的水分,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

3、注重后期管理后期管理的主要任务目标是:防早衰,防倒伏,促进粒重,改善品质,提高产量。

主要措施是:(1)浇好灌浆水抽穗灌浆期是小麦需水最多的时期。

小麦在扬花后10-15天及时浇灌浆水,以保证生理用水,同时可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干热风,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增加粒重,提高蛋白质、面筋含量。

(2)叶面追肥小麦扬花后灌浆期间,选择晴天下午4点以后,叶面喷施2%尿素+0.3%磷酸二氢钾,间隔7-10天连喷2遍,不但能增产,还可提高蛋白质含量,延长面团稳定时间。

(四)、适时收获,防杂保纯俗话说“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小麦适时收获的最佳时期是蜡熟末期。

蜡熟末期的长相是:麦穗、穗下节和叶片全部变黄,茎杆尚有弹性,籽粒含水量约22%左右,籽粒较坚硬,已呈现光泽。

三、调查测定项目及具体实施计划1)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

根据《土壤肥料学》等课程所学的知识,在施底肥前,取0—20cm 土层土壤样品,进行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等指标的测定。

2)进入各个生育期的具体时间根据《植物生产学》、《作物栽培学》等教材知识,对小麦各生育期标准的定义或描述,定期观察,认真记载小麦进入各生育期的具体时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