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尿药的分类和作用机制课件

利尿药的分类和作用机制课件

几十年来国际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进一步确定了它在降压治疗 中的地位。欧美几个高血压处理原则委员会都建议无并发症的高血压 病人,以利尿剂为首选药物,直到最近美国JNC-V1次报告(1997)仍 主张无合并症的高血压病人,以利尿剂及β受体阻断剂为一线药物。
近年来,新型利尿剂吲达帕胺(寿比山,indapmide)的上市, 使利尿剂在高血压病的治疗地位又有新的提高,它的特点是常用剂量 仅表现为轻微的利尿作用,主要表现为血管扩张作用(该药具有钙拮 抗作用),降压有效率在80%左右,且不具有传统利尿剂造成代谢异 常的副作用,目前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20
5
利尿药如何分类呢?
6
根据效能和作用部位可以分为:
高效能利尿药
(髓袢利尿药)
中效能利尿药
排钾利尿药
低效能利尿药
保钾利尿药
碳酸酐酶抑制药
7
可细分为:
磺胺类
(1)高效能利尿药
呋塞米 依他尼酸
苯氧基乙酸类:布美他尼
(2)中效能利尿药
噻嗪类:氢氯噻嗪、环戊噻嗪
吲达帕胺(寿比山) 磺胺衍生物:
氯噻酮
保钾类 (3)低效能利尿药
注意事项:
孕妇,肝硬化患者, 痛风患者慎用
13
(2)中效能利尿药(以氢氯噻嗪为例)
作用机制:
➢ 抑制远曲小管的Na+-Cl-同向转 运系统;
➢ 减少管腔液中NaCl的重吸收; ➢ 降低血浆渗透压,改善烦渴,
减少饮水量。
14
药理作用:
➢利尿:温和、持久。 ➢抗利尿作用:减少尿崩症患者的尿量及口渴症状。 ➢降压作用:早期利尿降压,长期扩张外周血管。 ➢血流动力学作用:血容量降低等。
利尿药的分类和 作用机制
1
目录
利尿药的概念 利尿药的分类 各类利尿药的作用机制
2
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肾脏:由肾单位组成 肾单位生成的尿液:
肾小球的过滤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的分泌
3
利尿药的发展历史
利尿药降压始于1984年,但由于汞利尿剂的毒性和必须肌肉注射, 无法推广应用。1957年氯塞嗪(chlorothiazide)问世,30多年来以 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hydrochlorothiazide)为主的噻嗪类利尿 剂一直是抗高血压药物的主力军之一,不论单用或与其他抗高血压药 物联用,都有明确的疗效。
临床应用:
➢水肿:轻、中度 ➢高血压:临床常用的基础降压药 ➢轻度或中度心功能不全 ➢尿崩症15Fra bibliotek不良反应:
➢ 电解质紊乱 ➢ 高尿酸血症 ➢ 高血糖 ➢ 高血脂症 ➢ 变态反应 ➢ 粒细胞、血小板减少
16
(3)低效能利尿药的作用机制
保钾利尿药主要作用与远曲小管和集合 管,它们或者通过直接拮抗醛固酮受体,或 者通过抑制管腔膜上的Na+通道发挥弱的利 尿作用。
11
药理作用:
➢利尿:起效快,作用强。 ➢使尿中Na+、K+、Cl-、Mg+、Ca2+排出增多。 ➢扩张容量血管。
临床应用:
➢ 心力衰竭 ➢ 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 ➢ 严重水肿 ➢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 高血钙症 ➢ 加速毒物排泄
12
不良反应:
➢ 水及电解质紊乱:最常见为低血钾。 ➢ 耳毒性 ➢ 高尿酸血症 ➢ 胃肠道反应 ➢ 变态反应
氨苯蝶啶 螺内酯
碳酸酐酶抑制药:乙酰唑胺 8
口诀
利尿药物分类三 高效速尿利尿酸 中效“双克”寿比山 低效保钾酶抑连 氨苯喋啶螺内酯 乙酰唑胺抑“碳酐”
9
各类利尿药的作用机制 是什么呢?
10
(1)高效能利尿药(以呋塞米为例)
作用机制:
➢ 抑制髓袢升支粗段的Na+-K+-2Cl-同 向转运系统。
➢ 减少管腔液中NaCl的重吸收,降 低肾脏的稀释与浓缩功能。
4
利尿药的概念
利尿药(diuretics),一类促进肾脏排尿功能从而增 加尿量的药物。利尿作用可通过影响肾小球的过滤、 肾小管的再吸收和分泌等功能而实现,主要是影响肾 小管的再吸收。利尿药作用于肾脏,使肾小管在增加 水排出的同时增加钠的排出,达到增加尿量、消除水 肿的目的。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 也可以用于治疗高血压、肾结石等疾病。
碳酸酐酶抑制药主要作用于近 曲小管,阻止近曲小管和其他部位 对碳酸氢钠的重吸收。
17
下面以保钾利尿药中的螺内酯为例
药理作用:
➢利尿作用弱,起效缓慢而持久。
临床应用:
➢ 与醛固酮升高有关的顽固性水肿 ➢ 心力衰竭
不良反应:
➢高血钾症
➢内分泌紊乱
18
谢谢观看
19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