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圳前海规划国际招标优胜方案

深圳前海规划国际招标优胜方案

深圳前海规划国际招标优胜方案第一名:“前海水城”美国FO设计公司主创设计师詹姆斯·库纳第一名方案为前海地区构想了一个充满活力的21世纪新城,这个新城密集紧凑,丰富多样,遵循可持续的原则,并环抱着这个城市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水。

该方案认为,前海地区的一大机遇就是将水融入城市,并用水来赋予鲜明的区域特征。

方案主创设计师詹姆斯·库纳说:“这一特征不仅是一个经典的明信片式的港口照片,而且是一个对于基地和港口内的水体进行净化和改良的大胆构想,注重采用生态创新技术,并同时创造出类型多样的滨水都市环境,遍布整个18平方公里待开发地区。

”该方案利用并拓宽现状流经基地的河流和排水渠,引进五条线性滨水走廊,将大尺度的基地划分为一系列易于管理且特色鲜明的都市亚区(sub-district),并且将周边的城市地区与海岸区域连接起来。

这些线性滨水走廊将创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和独具特色的公共空间完美结合,即净化和改善水质,同时又增大了沿水的开发面积,创造了一系列公共开放空间,起到组织和构架前海的区域开发的重要作用。

此外,每个开发亚区的城市机理在沿用典型的深圳街区尺寸基础之上,引进次一级的路网和公共空间走廊,将其进一步细致划分,以鼓励步行活动,避免超大街区造成的隔绝性,并且在各个亚区创造出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城市邻里单元。

设计将会带来一个高密度、注重生态的城市环境,它提供了一个标志性的海岸线、多样的建筑形式和文化娱乐场所,以及一系列方便到达又别具匠心的公共活动空间。

库纳认为,前海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未来的战略定位,这里有可能成为21世纪深圳的地标。

前海是一个机会,可以向世界展示21世纪的城市,展示其密集的、可持续的、活性的、全新的生活质量。

库纳认为,在前海的规划中,有三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一是前海的位置。

它位于深圳市西南,面向海,与香港、深圳国际机场以及广州相连,这是一个战略性的、经济性的、政治性的地理位置。

第二,前海具有特殊的水岸优势。

库纳介绍,该方案就是做一个新的水岸城市、关注于水的城市、关注于生态的城市,同时,创造这种景观来改善水质和空气质量,降低碳排放,把自然带进城市。

这个城市有新的水岸公园和公共空间、步行街和花园。

库纳介绍,该方案有3个主要元素。

第一,是把水带回来,从支流来的水会进行过滤,改善水质,同时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公共景观,可以改善这里的空间。

这些水的彩带就是雕塑性的效果,既漂亮又实用,它一层一层流下来的时候会清洁水质。

水会流过平台,经过过滤,然后才进入到弯道,成为一个强烈的地标性的公共空间,使这个城市的密集结构得到喘息。

这种新的壮观的水岸,有很大的公众文化的元素,连续的水岸活动,人们可以从一边走到另一边。

第二,方案提出了5个开发区,每个区有不同的街区结构、不同的纹理、不同的个性,这些街区可以分期进行建设。

5个街区里面商业与工业功能混合在一起,可以避免加速建造时出现的一些问题。

第三,前海子街区展示了不同的层次,交通既有地面的,也有地下的,地面上的是公众空间,供行人来活动。

此外,通过前海地区大众交通最终把深圳和香港联系起来。

第二名:“自然手指”西班牙BLAU事务所主创设计师胡安·布里盖茨第二名方案提出了九大设计策略:包括:1、给前海湾赋予创造性的优美形式;2、前海将成为珠三角地区的重要节点;3、独一无二的亚洲城市港湾;4、充满活力的中心区和强有力的滨海空间;5、前海作为深圳“高密度景观城市”的重新诠释;6、设计结合自然,创建绿色手指;7、城市规划平面;8、规划一个清晰的格网系统;9、规划策略是一个“开放系统”,由此来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不断变化的实体。

在该方案中,在“自然绿色手指”之间的三个片区里,城市形态被理解为一个优化的平台,开发强度的要求是固定的,在同一的强度下,片区的形态可以发生变化。

通过单元形态构建的相关模型研究,形成3个具有不同密度的城市片区:中心区、高密度市区和港口园区。

其共同点是其中的广场和街道被很好地定义为开放空间,以保证都市生活的质量。

项目在各区布置了关键项目,这些节点的开发强度较大、周期短,同时对整个地区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它们需要在建筑设计方面非常出色。

城市格网的组织形式使它们在未来的运行中可以被修改和改变,同时摆脱树状结构带来的交通拥挤和堵塞。

该方案主创设计师胡安·布里盖茨认为,前海面积很大,既连接深圳市区,又面向大海,水陆交接。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潜在的价值和潜在的容纳率非常大。

这里的海湾形状自然,并且其外形与河岸中的水流融为一体。

根据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方案在设计时创建了一个被称为“自然的手指”的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有6个自然的“手指”。

有的手指连接市中心,有的从河中流过。

不同的手指有不同的颜色,而且功能不同。

同时,这些手指也是与整个基础设施结合在一起考虑的。

在该体系下,方案创造了一个新的地形,左手边是海边,右手边是城市。

第三名:“前海巨环”荷兰OMA公司的主创设计师库哈斯该方案的最大特色是用一个直径超过3公里的“巨环”界定前海。

“分层”和“环带”是该方案提出的核心策略,方案通过水平方向的条带带来差异性和多样性,环带提供凝聚力和连接性。

分层:基地被组织成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平行分层,形成一系列在建筑类型、密度和景观上不同的并置空间,试图避免任何单一特定城市结构的集中。

在此框架下,前海各功能内容相互紧密编排,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组合,找到自己最恰当的位置并在整体中保持和谐。

环带:以一个直径3.4 公里的环带界定前海,该环包括快速路、空中列车和绿化带三层,将几条主要的快速路进行重新导向,以保证中心的连贯性,并包含一个广阔而连续的公园。

该方案主创设计师库哈斯说:“珠三角的融合非常迅速,我也非常喜欢深圳。

为了把目前现有的基础设施的网络融合到设计中,该设计方案创造出了一个环形,它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一直连接到码头上。

这一点,是该设计方案中最精华之处。

”库哈斯说:“大家都很喜欢这个设想,它们彼此之间互相交叉,可以与现在的一些基础设施在不同的情况下相互连接,这使得它成为一个非常实用的设计,它在视觉上看起来很美,也具有疏导交通和其它不同的服务功能。

当然这个环当中有一些设施对于整个城市来讲是非常有用的,比如说广场或者是纪念馆,它们都与各种道路设施连为一体,都可以直接到达。

”此外,前海总的海岸线将近12公里,在该方案中,海岸线的长度增加了大概两倍,大大增加了海岸线的价值。

市规划国土委副总规划师陈一新:对于获得第一名的方案,大家比较认可的还是这个方案的“前海水城”的主题与我们深圳的需求非常吻合。

深圳是一个海滨城市,30年的建设过程中,海滨城市的特色不够凸显。

我们东部的海岸线有海滨城市的特色,但是在中间很大一段都不能体现出我们海滨城市的文化及其特有的景观、公共空间的特色比较缺乏,所以这次在西部的海岸线上希望重点突出海滨城市的特色。

此外,第一名的方案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法实现了生态的功能,通过美化的手法把水流进行一些改善,这是其突出的亮点。

它的第二特色是其对尺度的把握,方案把18平方公里这么大的片区分解为5个中等尺度的功能区,也就是说用5个水系分解成5个功能区,在这个大的尺度上分解成5个独特标志。

它的第三个特点,是它在每个区域都把交通的枢纽和城市的公共空间结合为一个综合体。

第二名的方案主题是“前海创意,滨海城市”,它提出了“自然的绿色手指”这一布局,概念清晰。

这一总体框架为前海地区构建了比较好的基底。

另外,评委们认为这个方案非常务实地解决了一些实际交通的问题,特别是把一些基础设施下沉,进行了很深入的考虑,给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建议。

对于第三名方案,专家们都认为这个方案特别吸引眼球,它的一大亮点就是这个圆环。

这个方案用一个直径3.4公里的圆环组织了整个周边地区的快速交通路网结构,而且这个圆环分层地解决了一些问题。

圆环呈三层,一层是快速路,一层是轨道,还有一层是绿化带和带形的公园。

第二,这个方案对城市未来的开发留足了弹性的空间,有很大的灵活性。

第三,这个方案在功能的设置和组合方面有多样化的考虑,而且也提了一些很好的想法。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林群:为什么前海地区交通成为焦点的问题?首先是区域的货运引发了这个地区货运交通、客运交通的焦点。

世界上10大港口有3大港口在这里,包括香港、深圳,以及广州等地很多货运交通都要经过前海地区,货运交通的处理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多个方案都提出了非常好的高速公路的处理意见,我觉得在下一阶段工作中,应该考虑随着港口与城市功能的演变、区域货运交通需求的演变,留有未来调整高速公路网络的空间,包括一些节点处理的可能性。

其次,前海寄托了深圳非常多的理想,它是未来深圳的一个城市中心区,会引发非常大的城市客运的需求,那么,这里是否需要有新的轨道线?这可能是下一阶段非常关键的事。

第三,前海地区轨道站点分布密度非常高,但是必须与步行、自行车等其它慢行交通相结合,这一点需要进一步细化。

深圳前海将成为第二个中心区摘要:深圳目前最大未开发的区域———前海建设将大提速。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近日召开的前海地区概念规划国际咨询方案研讨会上,该委员会副主任许重光透露,前海规划的前期工作争取今年内基本完成,前海地区的建设有望在明年启动。

“转方式促发展广东上路”系列报道之九深圳目前最大未开发的区域———前海建设将大提速。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近日召开的前海地区概念规划国际咨询方案研讨会上,该委员会副主任许重光透露,前海规划的前期工作争取今年内基本完成,前海地区的建设有望在明年启动。

6月23日,深圳市委书记王荣率队调研前海时也强调,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推进前海片区开发和推进经济特区一体化是今年深圳两大具标志性意义的建设任务,他要求力争在三五年内,让前海片区形象、功能、效益兼备,成为深圳发展的一大亮点。

前海开发成为新的关注焦点前海地区包括裕安路、新湖路、湖滨西路、宝安大道、月亮湾大道、妈湾大道及建设中的海堤岸线所围合的地区,总面积1804公顷。

周边辐射地区包括蛇口半岛、后海中心区、宝安中心区、大铲港区、大铲岛、小铲岛和孖洲岛在内的陆域及海域范围等。

按照深圳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它将成为深圳的第二个城市中心区。

前海自上世纪80年代就一直作为深圳发展备用地。

90年代,深圳市政府曾研究将其作为高科技园区或经济适用房开发区,最后放弃。

2001年后,又经历高新软件园、物流园区、前海中心等定位。

直到深港确定开通新机场专线后,其定位在新视野下被重新考虑,最终确定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港合作”即是前海开发的重要特色。

五六年前,前海片区的规划开发就已启动,土地整理和各项基础性建设工作一直在进行。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前海的开发如何提速成为新的关注焦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