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年级:高一编写:蒋洁修改吕晓花审定:高一备课组日期:2013-3-19【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和阅读“知识链接”中的有关材料,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通过“课前独学——课堂交流——反思总结”等环节,概括主要情节,学习本文情节构思的巧妙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物心理,从人物的命运变化中感悟人生的真谛,避免陷入人生的误区。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莫泊桑(1850—1893),十九世纪法国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
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的巨匠。
他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他的短篇名作有描写法国人民的普法战争中的爱国感情、揭露资产阶级的怯懦无耻的《羊脂球》《菲菲小姐》《两个朋友》和《米龙老爹》;有同情劳动人民遭遇的《阿马布尔老爹》《一个长工的故事》和《归来》;有描写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对人们的腐蚀的《我的叔叔于勒》;有讽刺小职员的虚荣心的《勋章到手了!》;还有揭露资产阶级荒淫糜烂生活的《戴家楼》等。
其中《羊脂球》为他的代表作品;《项链》是莫泊桑脍炙人口的短篇名作之一。
二、关于伏笔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通常是“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伏笔的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学习过程】奢.华(shē)契.约(qì)惊骇.(hài )誊.写(téng)租赁.(lìn)请柬.(jiǎn)寒伧.(chen)艳羡..(yàn xiàn)惊惶.失措(huáng)自惭形秽.(huì)面面相觑.(qù)惆怅..(chóu chàng)倾倒..(qīng dǎo)帐簿.(bù)褶.皱(zhě)3、解释词语:(1) 自惭形秽:因为自己的样子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2)怨天尤人:指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责怪别人。
尤:责怪。
(3)面面相觑:现出惊惧或无可奈何相互望着的样子。
【整体感知】1、这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请仔细阅读全文,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并按照序幕、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写出小说的情节内容。
(B级)请写出小说的情节内容:序幕:玛蒂尔德很不满意自己的生活现状,内心很痛苦,她对豪华的生活想入非非。
开端:玛蒂尔德夫妇拿到教育部参加舞会的请柬,兴奋之余却因没有名贵的服饰来参加盛会而感到苦恼。
发展:玛蒂尔德向有钱的好友借来了名贵的项链参加舞会,在舞会上尽情狂欢,出尽了风头,回家时却发现项链丢失了,夫妇俩借钱买了项链还给福雷斯蒂埃太太,从此玛蒂尔德过上了穷人的生活。
高潮(结局):十年辛酸,玛蒂尔德终于还清了债务,却被告知,自己当时向好友借来的项链是假的。
2、线索是贯穿在小说作品中情节发展的脉络,它能体现情节的内在联系,有利于突出中心思想。
想一想本文的情节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的?请你列出这篇小说的线索脉络。
(B级)本文是以(项链)为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脉络: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品读鉴赏】1、这篇小说构思精巧,一波三折,情节发展在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因为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伏笔,为情节的发展设好铺垫。
请你从原文中找出一二处,细细体会伏笔手法的妙处。
示例:伏笔一:小说第6段提到玛蒂尔德“有一个有钱的女友,那是她学校读书时的同学”这一点,为后面玛蒂尔德去向好友借项链也埋下了伏笔。
伏笔二:文中着力描写玛蒂尔德在舞会上狂欢,这个情节就是为后文写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埋下伏笔,正因为有舞会上的狂欢和陶醉,所以项链丢失了却没有及时发现,导致后来发现了却再也找不到,这样的情节设置就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了。
伏笔三:福雷斯蒂埃太太让玛蒂尔德自己挑选项链,暗示它并不贵重;珠宝店老板称:只售出了匣子,未售出项链,也为项链是赝品这一结局留下余地。
而这些暗示,其目的都不在于“衬托”结尾的“意外”,而仅仅在于使这“意外”的结尾更加“合乎情理”。
这就是作者为这个结局埋下的伏笔。
……2、文章写到玛蒂尔德赔偿了项链,还清了债务,故事似乎可以完结了,为什么又要在结尾处交代项链是假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B级)这样的结局对玛蒂尔德的虚荣是绝妙的讽刺。
她一夜舞会狂欢却为此付出了青春的代价,这正是作者对爱慕虚荣的人的一个有力的警告。
文章的结局是实在的,但同时又是空白的。
实在是指明确了项链是假的,空白是指我们不知道玛蒂尔德到底想了些什么。
结局戛然而止,留下想象的空间,留下悬念,留有余味。
【拓展迁移】5、阅读下面的文章,按照要求回答问题雪夜(星新一)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
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
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
”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
”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
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
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
你就别操这份心了。
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
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
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
”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
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别问是谁。
老实点,不许出声!”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
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
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
”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
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
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
”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
”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
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
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
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
快给警察挂电话……”很快,警察们赶来了。
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
害得我一脚踩空。
真晦气。
”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
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
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
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
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
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请找出这篇文章中的伏笔,说说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包含内容符合生活的本质,也含着小说在结构上潜伏着这种发展趋势的可能性。
老人的儿子早就不在,这在小说的前文已经埋下了伏笔。
日本的冬天,下大雪,两位老人在烤火,并不时往火盆里加炭,可他们的儿子,竟一个人“夜以继日”地在楼上“苦读”,老人最应关心的不是“给他送茶”,而是关心他冷不冷。
那种发出吱吱呀呀声音的“陈旧的楼梯”上面,是不大可能烧火取暖的。
再者,两个老人年龄那么大,“干枯的手”,“蹒跚”地走路,在强盗面前坦承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
在正常情况下,他们的孩子不应当仍然处在读书(看样子是中小学)的年龄,而应当参加工作了。
当然在警察揭晓之前,强盗的惊讶更是道出了蹊跷:“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
害得我一脚踩空。
”细心的读者还是可以从“正常”中看出“不正常”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