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
译:以严刑峻法统治国家的君王,他的锋芒不可 正面触犯,而它的末势可以利用。
(2)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
译:他们的生命可贵,而盗贼不值得使他 们死。
(3)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 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译: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归降吴国, 在吴国做奴仆,三年之久都没有(显出)倦怠。
(4)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 之间。
解题——“论”
“论”注重从正面树立一个观点,然后 围绕它作逻辑严密的论证。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就宋代散文而言, “史论散文”中的“史”,指的是历史,包含人 物和事件,主要针对的是文章中的内容部分。 “史论散文”正是将“历史”和“散文”加以 结合,由前人对历史评论的篇章中,再进一步扩 展见识。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 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 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8.特 殊 句 式
(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
是匹夫之刚也
(2)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判断句 状语后置
(3)而命()以仆妾之役 省略兼状语后置句
(4)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 被动兼状后句
(5)此固圯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 判断句 被动句 (6)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7)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 状语后置
• 圯上受书( yí ) • 刀锯鼎镬( huò ) •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 bēn ) • 倨( jù )傲鲜(xiǎn)腆( tiǎn )
• 肉袒( tǎn )
• 不称( chèn )其志气
1、通假字 2、重点词语 3、一词多义 4、古今异义 5、词类活用 6、固定短语 7、重点语句 8、特殊句式
讨论:苏轼的观点有其合理之处, 然而,是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要“忍”呢?
课后作业
1.整理本课的文言知识点 2.就本篇课文写一则短论。(不少于500字)
“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 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 能,“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⑵以为
①以为子房才有余/太史公疑 • 认为。 子房以为魁梧奇伟
②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 以(之)为 把…作为,
7.重点语句
(1)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 其末可乘。
本文还提到了哪些人物?
伊尹、太公,荆轲、聂政,郑伯、勾 践,项羽、刘邦。
他们又是分别用什么方法来 论证中心论点的?
对比衬托
对比—— “匹夫之勇”与“天下大勇”
衬托—— 郑伯肉袒牵羊 勾践臣妾于吴 项刘楚汉之争
正反对比论证
• 写了大批历史人物都是为了衬托张良。 • 荆轲、聂政 反面衬托,写张良当初鲁莽不忍 • 郑伯肉袒牵羊、勾践卧薪尝胆 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 “子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 是反衬张良的能忍 • 项籍 • 刘邦 既是从正面又是从反面(因为刘邦有能“忍” 之时,也有不能“忍”之时,而需张良教 之)。
(节操、操守) (泛指布衣百姓, 普通人)
(通“猝”,突然)
(怎么,哪里) (隐约) (利用)
⑺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副词,太)
⑻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 计 ⑼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⑽勾践之困于会稽而 归
• (只是) • (与“迎”是同义,欢迎)
• (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
⑾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⑶其
①其君能下人,必能信 用其民矣 ②彼其能有所忍 ③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 代词,他,他的。 • 如果(助词,常用在 “彼”之后。) • 副词,表示推测、估 计,大概、恐怕。 • 副词,表示反问,相 当于“难道”。
④非子房其谁全之?
4. 古今异义
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⑵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⑶其身之可爱
写作背景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 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 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 国以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 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 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 论》的第19篇。 这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 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 时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译:(与他)没有平时早有的交情,突然在荒郊 野外的乡间相遇。
(5)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 能怒也。
译:这样必定秦皇不能使它惊怕,而项羽也 不能使他暴怒了。 (6)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 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译:司马迁揣测张良,认为他是魁梧高大的男 子,但(看到他的画像,才知道)他的形貌却像妇 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并不相称。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现象和重要知识点。
2.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 独到新颖之处。 3.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 逐步深化的写作思路。
4.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文章层次: 一(1)总领全文,提出论题“忍”字。通过“匹夫”和“大勇者” 形成对比阐述“忍”与“勇”的关系。 二(2-4)写留侯的“忍”或者圯上老人教“忍”。 三(5)写留侯用“忍”。 四(6)析史迁之疑,驳太史公之见。
张良(?—公元前186),字 子房。原为韩人,其祖父、父亲 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 等五世之相。韩为秦灭后,张良 不惜以全部家财寻求刺客行刺秦 王,为韩报仇。后寻得一力士, 借秦始皇东游之际,与力士以一 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在博浪沙阻 击始皇,误中副车。后隐姓埋名, 被迫流浪于下邳,传说其在这期 间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 楚汉之争时,张良辅佐刘邦击败 项羽,建立汉朝。汉朝建立后, 张良被封于留(今江苏省徐州), 世称“留侯”。
忍
文章是如何以“忍”字贯串篇?
层层深入
张良的“忍”字历程
• 寻人刺秦——不忍 • 圯上受书——能忍 • 辅汉建功——用忍
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论述了“忍小忿 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室 的关键所在。
不忍 → 能忍 → 用忍(结合书后《评语选
粹》)。
以“忍”贯串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
另辟新意
黄石公究竟要传授给张良什么? 仅仅是一部《黄石公三略》吗?
北宋的《武经七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 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 《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 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
折张良“少年刚锐之气,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一字立骨 层层深入
对比衬托 另辟新意
忍小忿而就大谋
—苏轼《留侯论》 赏析
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
张丽娟
《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 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 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 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子房”就是张良,是刘邦的军师,为其出 谋划策,屡建功业,是东汉的开国元勋。刘邦灭 项羽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大封功臣。高祖说: “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并让 张良选择 3 万户作为封地。张良不敢接受,曰: “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 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
⑷其君能下人 ⑸必能信用其民矣 • (人之常情) • (怀有的抱负) • (可贵、值得爱惜) • (降低自己身份,谦 逊待人) • (使……信服,
使……被任用? 为……所用?)
5.词类活用
⑴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 • 之 ⑵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 • 民矣 使动用法,使……受摧折、 屈辱 名词--动词,居…之下,降 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使动用法,使…信任 名词--动词,称臣称妾,做 奴仆 意动用法,认为……怪异, 感到奇怪 使动用法。使……受惊。 使……发怒。 名词--动词,立王,称王 形--动,保全
• (成就、完成) • (名词,早有的交情) • (保全)
⑿非有平生之素 ⒀非子房其谁全之
3.一词多义
⑴过 ①必有过人之 ②而世不察,以为鬼物, 亦已过矣 ⑵见 ①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高祖发怒,见于辞色 ②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 超过,超越 • 错,错误的
• 同“现”,动词, 显露、表现。 • 介词,被。
⑶臣妾于吴者
⑷油然而不怪者
•
•
⑸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 • 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 ⑹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 (7)非子房其谁全之
6.固定短语
⑴所以
•
①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 • “…的原因”、“…的缘故”, 籍之所以败者 表示原因。 • “用来…的办法”或“是用 ②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 法、根据、工具等。
苏轼的《留侯论》并没有全面论述或评 价张良。那么,这篇文章选取了他的哪些 人生经历呢?
明确:⑴寻人刺秦;(见3节) ⑵圯上受书;(见2节) ⑶辅汉建功。(见5节)
从这几件事,我们看到了张良精神
成长的过程,由此苏轼创造性概括了张 良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
一字立骨
“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1.通假字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同“猝”,突然)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见”同“现”,表现)
2.重点词语
⑴必有过人之节 ⑵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⑶卒然临之而不惊/卒然相遇 于草野之间 ⑷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 子者出而试之 ⑸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⑹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末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