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生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个案研究法(5)教育实验总结法(6)作品分析法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1.心理发展概念:心理发展是个体从胚胎时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与发展是逐渐的、连续而有规律的。

2.(选择)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2)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心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4)心理发展过程中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大题论述)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认为知识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完成的。

图式:动作的组织或结构或是行为以及思维的方式,最初的图式源于遗传。

例如出生的婴儿具有吸允、哭叫以及视、听、抓握等行为。

这些属于遗传图式。

例如一个四个半月的婴儿,当看到拨浪鼓时,就会伸手去抓,抓住后摇晃拨浪鼓。

这一个行为模式的心理结构,即图式。

或者:敲击东西有声音。

同化:根据已有的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

例如:学会抓握的婴儿当看到床上的玩具时,会反复用抓握的动作去获得玩具。

当他独自一个人,玩具又较远(看得见),手够不着时,他仍用抓握的动作试图得到玩具。

这一动作过程就是同化,婴儿用以前的经验来对待新的事物(远处的玩具),即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或者:小孩子敲东西,给他新的事物的时候她还是敲。

顺应:有机体调节自己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者事件的过程例如;如上述提到的那个婴儿为了得到远处的玩具,反复抓握,偶然的抓到床单一拉,玩具就从远处到了近处,以后婴儿就会用这一动作来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顺应。

或者:小孩子敲击鸡蛋时鸡蛋碎了,打破了原有的图式任何东西都能敲击。

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滤的过程。

例如:如上述举的实例,当婴儿获得拉床单可以得到远处的玩具,这就打破了他原来抓握就能得到玩具的平衡模式,从而达到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在顺应的过程的中婴儿又从新达到新的平衡模式。

或者:上述敲鸡蛋的时候打破了原来的平衡结构,后来又达到了平衡的机构。

其实心里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和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构建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选择)(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只能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以实际动作进行思维。

这阶段的标志是客体永久性和心里表象。

(2)前运算阶段2~7岁:符号特征——假装游戏; 它的局限是:以自中心,单一维度,不可逆性,集中化。

例如::“我一走月亮就跟着我走,我一停月亮就停”“花儿开了因为它想看看我”“你采在小草上它会疼的哭”“他是我哥哥而不知道我是他弟弟等等”(3)具体运算阶段7~11: 守恒性和可逆性;局限是还需要具体形象来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2~成人: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思维;特点是现实性、可能性。

5.影响儿童心里发展的基本因素(大题简答或论述)关于影响心里发展的因素,皮亚杰提出四个基本因素(1)成熟:它是由遗传提供的发展基础,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练习和经验:是指个体对事物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的作用,区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

物理经验是指个体作用于物体,获得有关物体特性的信息,例如:儿童关于物体的重量、颜色、表面的光滑度和声音的高低等等这些都是通过儿童的触觉视觉和听觉从事物中抽取出来的。

逻辑数理经验是指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如孩子在沙滩上玩卵石,他发现把10个卵石不管排成什么样的形状其数目都不变。

(3)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涉及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和语言。

(4)平衡化:指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即不断成熟的认知结构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

6.皮亚杰认为发展在前教学在后7.解释维果斯基的“教学要在发展的前面”在论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

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不仅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则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8.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心理•社会危机:心理需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人生每一时期都存在特定的矛盾,特定矛盾规定了该阶段的发展任务9.智力差异:第一,智力类型上的差异;第二,智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第三,智力差异也表现有些人早熟,有些人晚成。

其中男女在智力上无差异。

10.认知风格的方式:(选择)(1)场独立性:场独立性者对客观事物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即主体感觉。

(2)场依存性:场依存性者对事物的知觉依赖外在的参照即身外客观事物。

例如:飞机员在训练的过程中改变,如果改变房间的角度,飞行员的方向也随着改变的话就是场依存,如果还和地面保持垂直的话就是场独立性。

(3)反思型: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倾向于深思熟虑,认真审视,权衡方法,选择最佳方案,因而错误较少。

(4)冲动型:学生倾向于很快的检验假设,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仓促做出决定,反应速度较快,但容易发生错误。

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1.学习的定义(理解):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并有经验引起行为较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学习总是一味的个体身上发生的某种变化,而这种变化是要维持一个相对持久的时间。

这种变化不是先天倾向,成熟,疲劳,药物的反应等因素带来的。

例如:风吹眼流泪不是学习。

孩子怕陌生人是学习。

我怕黑是学习。

2.人类学习的特点(1)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思维活动产生和实现。

(2)人类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3)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4)人的学习是自觉的、有目的的、积极主动的过程3.学生的学习第一,掌握间接的知识经验为主第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第三,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四,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4.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学习观无条件刺激:任何能够自然引起有机体反射性行为的刺激.无条件反应:由无条件刺激引发的反应条件刺激:通过学习,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的中性刺激.条件反应:由条件刺激引发的反应中性刺激:原本不能引发无条件反应的刺激,如铃声和灯光等经典条件反射就是将中性刺激最终变为条件刺激的程序.5.理解刷得很干净的尿壶里的水:用巴甫洛夫经典反射原理解释:经典条件反射就是将中性刺激最终变为条件刺激的程序,这里的壶是中性刺激,尿是无条件刺激,当告诉你是装过尿的壶时,把壶和尿联系在一起了就是将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玉石你感觉到恶心,不会喝,这是就变成了经典条件反射。

6.经典条件作用原理:辨析:条件刺激一旦获得就不会消失错误的:条件刺激的习得是指条件反应首次被诱发出来并随着实验的重复即不断增强其频率的过程。

而条件刺激的消退是指条件作用习得之后,由于条件刺激的多次呈现而没有伴随无条件刺激,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连结逐渐消弱,从而使个体对条件刺激反应的强度和频率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的过程。

例如:食物是无条件刺激,铃声是中性刺激,当铃声和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是条件刺激,铃声和唾液分泌之家就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称之为条件刺激。

只要一响铃声就给狗食物时间久了只要已给铃声狗就会分泌唾液,但是当过段时间只给铃声而不给食物的时候,多次以后铃声所引起的唾液量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即出现了条件作用的消退。

7.(选择)刺激泛化与辨别刺激泛化:刺激泛化:当条件作用建立之后,一些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虽然它们从来没有和无条件刺激匹配过,也能引起有机体不同程度的反应。

刺激辨别:和刺激泛化相反,是指有机体通过学习,能够在一些维度上将条件刺激和其他刺激区别开来,选择性地对条件刺激做出反应的现象例如:狗分泌唾液,当到达一定的强度的时候才会分泌,例如500赫兹,在其他赫兹的时候不会分泌.8.(选择)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观;联结公式:S-R学习过程的试误说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主律和副律,其中三大主律是::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9.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习观10.操作条件作用原理:区分正强化与负强化正强化:通过呈现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的频率。

负强化:通过中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区分正惩罚和负惩罚惩罚:惩罚是为了减弱或者消除有机体的某种行为正惩罚:当不希望出现的行为出现时给予行为者不愉快的刺激。

例如;考试作弊,取消学生学士学位或留校察看。

负惩罚:当不希望出现的行为发生时,取消本来应该给予的愉快的刺激。

例如:如取消原来答应给孩子的玩具,剥夺课间休息,放学留校等等,学生上课捣乱,小课后取消玩的资格11.辨别:惩罚就是负强化(简答)错误的,因为惩罚是为了减弱或消除有机体的某种行为而负强化是通过中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例如:惩罚的使用:当学生在课堂上讲话时(行为),老师采取正惩罚就是直接的批评,采取负惩罚就是取消原来奖励的小红花等等(后果)。

于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讲话次数就减少(行为的变化就是行为频率的降低)。

负强化物的使用: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行为),这时老师采取的负强化就是取消课后作业(后果),于是学生在课堂上更加认真的听课(行为的变化就是行为的频率增加)。

所以惩罚就是负强化是错误的。

12.普雷马克原理:指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抵制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

例如:你写完作业就让你看电视等等。

13.强化程序①立即强化与延迟强化。

立即强化是指有机体表现出正确反应后立即提供强化物;延迟强化是指在有机体表现出正确反应后过一段时间才提供强化物。

②连续强化与部分强化。

连续强化:最简单的、最有规律的强化是连续强化,即每一次特定的正确反应出现后都给予强化。

部分强化:并非每一次正确反应出现都给予强化,而是仅仅选择部分正确反应之后提供强化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