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历史中国近代史----探索史课件.ppt

八年级历史中国近代史----探索史课件.ppt




比较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异同
① 领导阶级:都是资产阶级领导,但戊戌变法为维新派领导,辛亥 革命由革命派领导。
② 目的:都是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 道路;但戊戌变法要求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要求推翻清政府,建 立资产阶级共租国。
③ 性质:前者是白上而下实行的改良主义的政治活动,后者是通过 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斗争。 ④ 人民支持:两者都没有群众基础,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 帝,革命派则利用了新军和会党。
⑨ 性质: 地主阶级的一场自救运动,没有触动封建根基。 ⑩ 启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能挽救腐朽 的封建统治,更不能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探索
(二)戊戌 变法
① 背景(1)国际上 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疯狂地对外输出资本,
瓜分世界
(2)国内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规律性认识:民族资产阶级是近代民主革命的 领导阶级之一,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活动是 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重要成果。其中维新变法 运动开启政治民主化的先河,辛亥革命则是 政治民主化的真正开始,新文化运动在批判 封建思想方面有重大建树。 民族资产阶级在历次活动中都归于失败,说 明由于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不 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革命必然由 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⑤ 根本结局相同:都以失败而告终,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⑥ 失败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但前者被以慈禧 为首的封建顽固派镇压,后者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 共和国,但因袁世凯篡夺了政权,而终归失败。
五、近代化起步的特点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些变化?中国的近代化 起步有什么特点?
从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或层层 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六、近代化探索历程的感悟
三近代化的探索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探索。在中国 近代前期的探索中,始终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救国道路,都 没有使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 感悟: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②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③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④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斗争精神……






14.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前期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强调建设资产阶级国家政权 C.在文学革命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D.能够正确看待东西方文 化 15.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我们常称 之为“近代工业”,这里“近代”的含义是( ) A.是机器生产,不是手工生产 B.受外商企业刺激 C.产生于近代 D.是半资本主义性质 16.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每 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 两个字‘吃人’。”请你说说它最准确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的哪项内容( ) A.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 放。这里“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 ) A.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使民主共 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沉重打击了 中外反动势力 12.史学界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 主要是就其( ) A.是一场文化运动来说的B.作为反复辟运动来说的 C.要求民主与科学来说的D.作为反封建运动来说的 13.新文化运动前期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比,就其作用 而言,主要“新”在( ) 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 建正统思想 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 思主义
7.李鸿章自己曾经这样自嘲:“我只是一个裱糊匠,面对一 个破屋只知修葺却不能改造。”这是李鸿章对哪一事件所发 出的感慨( ) A.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B.签订《马关条约》 C.签订《辛丑条约》 D.开展洋务运动 8.毛泽东曾说:“(在中国)讲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 这主要指张之洞创办了 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大生纱厂 D.汉阳铁厂 9.洋务派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开展的自 救活动有 ①创办军事工业 ②创办民用工业 ③筹建海军 ④废除科举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0.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利工程之一。孙仲上先生 最早提出开发三峡水利的设想,这主要体现了他的哪一思想 主张( ) A.国共合作 B.民族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权主义
外因: 顽固派势力强大。
⑦ 启示: 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不符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在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不通。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探索:
辛亥革命

① 背景(1)国际: 20 世纪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展开激烈争夺,出现两大
集团对峙的局面
(2)国内

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甲午战争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一、近代中国各阶级探索的阶段特征
1、鸦片战争—甲午战争(1840-1895年)。
探索的主体阶级 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探索的主流主要是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2、甲午战争—辛亥革命(1894-1912年)。
探索的主体阶级是 民族资产阶级。 探索的主流主要是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1912-1919年)。 探索的主体阶级为 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探索的主流主要是 学习和提倡西方的民主、科学,进行思想 革命


⑤ 失败原因:内因——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根本) 外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纹杀。
⑥ 性质: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⑦启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的道路行不通
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探索 :
新文化运动 新
。 ① 背景 (1)国内尊孔复古思潮的泛滥;(2)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一)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① 背景: 清政府面临内外交困 ② 目的: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பைடு நூலகம்
③ 主张 :“师夷长技以自强”。 ④ 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⑤ 内容(1)经济(2)军事(3)文化 ⑥失败: 甲午中日战争威海卫战役 ⑦影响:

运 动
⑧失败原因:只学技术而不学制度
(3)帝国主义加紧侵华;(4)军阀统治黑暗。

② 标志: 1 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新青年》 。 ③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④ 口号: 民主、科学。 ⑤ 内容: 前期,同尊孔复古思想作斗争,“四提倡,四反对”;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积极: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为 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 ⑥ 影响: 主流,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消极: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肯定,一直影响到后来。
1 .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主要培养军事、科技、翻译人 才,从根本上反映洋务运动()
A . 从 引 进 西 方 技 术 的 实 际 出 发 B . 注 重 科 技 对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的 促 进 作 用 C . 认 识 到 培 养 人 才 是 改 革 的 关 键 D . 把 培 养 人 才 作 为 维 护 封 建 统 治 的 手 段 2.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出现的革命团体的共同目标是( ) A . 学 习 西 方 科 技 , 发 展 资 本 主 义 B . 废 除 科 举 制 , 普 遍 建 立 中 小 学 堂 C . 改 革 满 清 政 府 , 实 行 君 主 立 宪 D . 推 翻 满 清 政 府 , 建 立 资 产 阶 级 共 和 国 3.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背景是() ① 民族危机的加 深② 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③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④ 革 命 思 想 的 广 泛 传 播 A .① ② ③ B .① ⑨ ④ c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③ ④
1.地主阶级 ------- 洋务运动 中 国 探 索 史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
2.民族资产阶级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 (1)维新派:百日维新 (实行君主立宪 ) (2)革命派:辛亥革命 (实行共和制) 3.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
(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
二、各个阶级阶层抗争具体史实
(3)革命思想: 三民主义

(4)革命团体的建立 兴中会;同盟会 ② 过程(1)开始 武昌起义(1911 年10 月10 日); ( 2)
各省响应,清朝统治瓦解

(3) 中华民国的成立。
③ 结果: 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

④ 意义 (功绩):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为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新视野; 为中国进步潮流打开了大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的无产阶级进一步壮大

( 3)阶级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资产阶 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4)思想
维新思想的传播


② 过程(1)序幕 —— 公车上书 (2)发展——
(3)高潮——
维新思想的传播及维新团体的建立,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4)失败—— 戊戌政变。
戊 戌 变 法
③ 实质: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 ④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⑤ 影响: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⑥ 原因: 内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4.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没有完成其全部历史使命,根本原 因是(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