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公认为心理学科独立的标志,即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2.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3.心理的实质:①概念:心理学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社会性质的中间学科或交叉学科。
②如何理解?A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B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C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D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4.心理学的五大任务:①描述:报告什么真正发生了,即得到事实和占有材料,主要解决人的心理是“什么”的问题。
②解释:找出出现某种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解决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什么”发生的问题。
③预测:对心理与行为的趋向做出判断。
④控制:即通过一定的手段去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
⑤运用:即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去提高生活质量。
5.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现象。
6.关于“反射”:①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
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
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经典条件反射特征:获得: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
如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
消退: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如学会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狗,在一段时间听到铃声而不喂食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生唾液分泌反应。
恢复: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使不再给予强化训练,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这被称为自然恢复作用。
泛化:指某种特定条件刺激反应形成后,与之类似的刺激也能激发相同的条件反应,如狗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反应后,对近似铃声的声音也会产生反应。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便是获得与泛化的最好例证。
②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针对实验室中的老鼠和鸽子进行研究,取得了相当出色的研究成果。
斯金纳把动物和人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自发性行为。
前者如风吹导致眨眼,食物刺激味蕾引起唾液分泌。
这类行为(或反应)是对特定刺激的应答,具有不随意性。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主要是研究这类行为。
后者如婴儿喃喃自语,鸽子不停地啄地板。
这类行为不是对特定刺激的反应,而是机体自发产生的,但它们可以对环境施加影响并受意识控制,因此是操作行为。
斯金纳认为,操作条件反应实验研究的是这类行为。
斯金纳箱是斯金纳研究操作条件反应的重要工具。
饥饿的白鼠被置于斯金纳箱中,自发地发出多种行为,如闻、抓等。
当它偶然踩压箱中的杠杆,杠杆与释放食丸的装置连接,能自动释放食丸至食槽中。
假设你的目的是教会白鼠按压箱中的杠杆,那么每当它偶然踩在杠杆上时,立即释放食物。
若干次这样的压杆与食物结合之后,不给食物,白鼠也会多次压杆。
如同经典条件反射一样,若多次压杆而得不到食物,白鼠习得的压杆行为会逐渐消退。
●两者的比较: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建立联系的基本条件是强化过程。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是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某种条件反射。
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十分强调强化的作用,不同的强化方式效果不同,因此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依赖于强化。
它们的不同点在于:(1)经典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物十分明确,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物不明确,一般认为是机体自身的一些因素促使机体操作动作的。
(2)经典条件反射中动物往往是被动接受刺激,而在形成操作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来达到目的。
(3)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刺激引起非条件反应,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非条件反应不是由强化刺激引起的,相反非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7.关于性格:●关于性格的不同学说:(艾森克、卡特尔等)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1947年在奥尔波特的基础上开始了他的人格特质实证研究工作。
卡特尔认为人格的基本结构元素是特质。
特质是从行为推出的人格结构成分,它表现出特征化的或相当一致的行为属性。
也就是说,人格特质是在不同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一直的行为倾向。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艾森克认为,虽然人格在行为上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但真正支配人行为的人格结构确实由少数几个人格维度构成的,其中精神质、内外倾性和神经质(情绪稳定性)是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每一个人格维度代表着一个连续体,三个维度就有着三个彼此独立的连续体。
①概念: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②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A按照心理活动的心理机能划分性格的类型,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B按照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划分性格的类型,按照个体心理活动是否外露,可以将其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
C按照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划分性格的类型,按照个体心理活动的独立性程度,可以将性格划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D按照人的社会价值取向划分类型:理论型的人:以探求事物本质、追求真理、追求知识为人生的最大价值,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钻研精神,轻视商业、经济,甚至忽视个人生计。
社会型的人:重视社会价值,以爱社会、关心他人、增进社会大众的福利为自我实现的目标,宽厚仁慈,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立志献身于社会公益事业。
经济型的人:一切以经济为中心,注重效益和经济收入,以追求财富和获得财富作为个人生活目的。
凡属实惠和经济收入之外的东西均被视为累赘。
权力型的人:以获得权力、支配他人为生活的最高目的,具有强烈的权力意识与权力支配欲。
甚至为了拥有权力、支配他人而不择一切手段,把权力决定一切视为理所当然。
审美型的人:以感受事物的美为人生最高价值,追求美和美好的创造,认为美是人生最伟大的追求,用审美价值来评价周围所有的事物。
宗教型的人:把信仰宗教、拯救灵魂作为生活的最高价值,相信超自然力量,坚信生命永存,注重各种神秘经验,皈依宗教,体验心灵特殊的充实,以爱世人、同情一切生物为行为标准。
③性格与气质有何不同?(这里的答案是回答“气质与性格的关系如何?”)一种答案:性格和气质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
气质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是以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为其生理基础的,因而气质主要是受遗传影响,其变化比较难、比较慢。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主要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相对气质而言,性格的变化比较容易、比较快。
另一种答案:性格和气质关系十分密切,它们都是人脑的活动,也都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它俩既有区别而又紧密联系。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
区别:⑴本质不同,性格的好、坏取决于心理活动的方向和内容,但气质不依据心理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转移。
⑵形成机制不同,气质受先天因素的影响较大,比较稳定;而性格受后天因素的影响较大,比气质容易改变。
⑶性质不同,气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⑷外部表现不同,气质表现的范围狭窄,局限于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等方面,而性格表现范围广泛。
联系:⑴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发展和表现形式;⑵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⑶具有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具有统一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8.关于人格(考得较多,多看看):①弗雷德曼对人格的定义、划分:定义:是个体内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信念、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简答:如何理解?首先,人格是一种动力组织;其次,人格既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再次,人格是相对稳定的;最后,人各有是独特的。
)划分:美国心脏病学家弗雷德曼(1974)在研究心脏病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时,把人的性格分为A型和B型。
A型性格:急躁好胜型,易患冠心病。
具体:性格急躁,缺乏耐性,成就欲高,上进心强,具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认真负责,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但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
B型性格:于是想得开,八成长寿老人属于此种。
具体:性情随和,悠然自得,举止稳当,对工作要求较为宽松,对成败得失较为淡泊,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在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B型人往往比A型好,他们可能多于平凡之人。
②他认为人格有什么特征?一般认为,人格具有独特性和共同性、整体性、稳定性和可塑性、社会性和生物性这四个基本特征。
独特性与共同性。
人格的独特性是指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人格特征。
人格也具有共同性,即某一群体、某个阶级或某个民族在一定的群体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共同的典型心理特点。
整体性。
人格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心理成分的一致性。
一个正常的人总是能及时地、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及时地调整在人的内部心理世界中的各种矛盾,调整人格中的各种心理冲突,使人的心理和行为经常保持和谐一致。
稳定性和可塑性。
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景的一致性。
人格的变化不同于行为的变化。
行为变化是由情境引起的、暂时的变化,而人格的变化则是内在的特质的变化,具有永久性。
生物性和社会性。
个性既有生物性,又有社会性。
所谓生物性,是指人的人格是在人的自然的生物特性的基础发展起来的,人的生物特性影响着人格发展的道路和方式,也决定人格特点形成的难易。
对人格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这就是人格的社会性。
③人格障碍的概念:是指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智力缺陷的情况下人格明显偏离正常,又被称为“心理病态人格”。
④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精神质、内外倾性和神经质(情绪稳定性)。
9.关于个性:①概念: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②基本特征: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整体性。
10.关于气质:①概念:是指一个人心理活动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
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生物遗传性、独特性、稳定性、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