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Word

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Word

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
石瑛
绪论幼儿游戏的基本理论章
第一节游戏的概念
一、我国对游戏的研究和论述
•在我国“游戏”一词与“嬉戏”、“玩耍”极为相似,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

•我国《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第2 卷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

二、国外对游戏的研究和论述
在英文中,游戏一词有“play”和“game”两词,主要切近play,因为game 主要指有规则的游戏。

可以说儿童游戏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古老悠久,但游戏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大约开始于19 世纪中期以后。

德国的福禄贝尔(F·Frnbel,1982-1852)最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并尝试创建游戏实践休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

他将游戏的本质归结为生物性。

杜威认为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他提出在幼儿阶段“生活即是游戏,游戏即生活。


第二节游戏的特征
一、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为游戏而游戏”,这是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幼儿游戏与其他工具性行为(具有一定功利目的的行为)的最显著区别。

二、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儿童在游戏中能自主地控制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满足自己的愿望,体验成功和创造的快乐。

游戏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可以减轻,消除为达到目标而产生的紧张压力感,因此,对幼儿来讲,游戏是一种享受。

三、游戏是一种假想的活动
即活动内容的虚构性。

游戏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通过“假装”的重构再现现实。

例如椅子当大马骑,张开双手飞;冰棒当注射器等。

儿童在游戏中,以真诚的情感,体验游戏中的活动,相信虚构的真实(内部真实)。

同时,他们也懂得什么是假装的。

在某种程度上儿童的游戏与成人的戏剧类似。

四、游戏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堆积木、玩沙、玩水等游戏没有固定的玩法,小汽车、小船,洋娃娃等玩具也没有固定的玩法。

事实上,只要成年人不限制幼儿游戏的方式,在任何游戏中,幼儿都会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把游戏的方式加以变化,使之多姿多彩,富有趣味性。

第三节游戏的基本结构
一、游戏主题
即游戏的中心议题和主要内容,它是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在游戏过程中的具体反映。

二、游戏规则
即游戏活动中限制、调节游戏主体的行为和互动关系的规则。

规则的功能在于固定游戏内容,规范游戏行为,规定游戏方向,从而保证游戏的组织性和稳定性。

在不同游戏类型中,规则的制定及其表征分方式各有差异。

规则性游戏的原则外显,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创造性游戏规则大多内隐,也较灵活。

游戏规则受游戏复杂程度和儿童发展水平的双重制约。

三、游戏角色
即游戏中儿童扮演的人物或形象。

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儿童凭借创造性想象,通过言语,表情、动作等表现出对角色及其关系的理解,进而认识角色所反映的社会本质及人际关系。

根据角色及其在游戏中的组合关系,可以把游戏角色分为下列几类:
1、象征性角色这种角色仅仅具有象征作用。

它是建立在“假想”之上的一种表达方式,主要心理活动是想象和动作或言语。

这种假装活动发展有一定的顺序,首先是用真的物体对待自己(用真水杯自己假装自己喝水),发展到用假的物体对待自己(用空的杯子自己假装喝水),最后发展到用假的物体对待假的对象(用空杯子给娃娃喝水)。

2、互动性角色
这种角色是建立在“关系之上”的一种表征方式,主要心理活动是交往及其行为方式。

这种角色互动及其方式也有一定的发展顺序。

首先对应性交往(父母—孩子),发展到并列性交往。

(有父母—孩子,也有兄弟姐妹),最后发展到“复合性”交往(以父亲或母亲为中心的多维交往,例如带孩子去医院,公园等)。

3、造型性角色
这种角色的基本作用是表演,或创造性塑造。

造型性角色,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如三只小猪盖房子,如时装表演,也可以运用物质材料,如积木,泥沙或绘画来表现。

四、游戏情节即贯穿于游戏过程的富有故事性或艺术性的具体细节。

大多数游戏主要依靠角色扮演展开游戏情节。

情节使得游戏内容丰富的同时,也保证了游戏形式的多样化。

游戏情节在不同类型活动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以此为依据可将情节分为下列三类:
1、趣味性情节保证游戏好玩,有趣的情节
2、故事性情节这类情节一般源于幼儿文艺作品
3、社会性情节此类情节一般源于社会现实生活经验的创造性加工
3、游戏促进大脑发展
动物学研究表明,游戏会导致一系列生物学意义上的变化,在一个不断更换游戏物的环境中生活过4-10 周的老鼠,脑重量较大,神经末梢粗壮,神经传导发达,并且酶的活动强度高。

研究人员发现,每天进行2 个小时内容丰富的游戏活动,持续30 天,就是以引起动物脑重的改变。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游戏对大脑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实践证明,游戏由于能大量提供体育运动、技能训练,动手操作的机会,因此对发展大脑右半球非常有利。

并且,由于游戏创造许多意想不到的情景供儿童去想、去说、去发现、去推理,因而也能有力的促进左半球功能的完善和整个大脑的功能整合。

二、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
1、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①游戏激发儿童的表达欲望,为儿童自由表达创造适宜的语言环境。

②游戏(特别是语言游戏),本身就是儿童学习语言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③游戏不仅使语言理解深刻化,而且使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调节功能获得发展的机会
2、游戏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①游戏,是儿童创造性的源泵
②游戏中获得的技能,有助于问题的创造性解决。

③游戏,特别是结构游戏,有助于改善儿童的认识结构,挖掘儿童的创造潜能。

④游戏提供了一种激励创造性思维的适宜气氛。

3、游戏与儿童智力发展
①智力游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

②游戏中问题的解决或新颖的联想,能够改善或组化儿童的智力结构,使智力转化为一种认识策略和机制。

③游戏过程中,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智力活动。

三、游戏与儿童社会化
游戏与儿童社会化密切相关,它是儿童以后能否成功地适应社会的关键所在。

在游戏中,儿童不仅获得一些粗浅的交往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儿童可以逐渐地解除自我中心,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关心他人,认识并认同成人的社会角色,发展道德责任感,从而培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游戏构成了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动因:
1、游戏促进儿童性别社会化
2、游戏促进儿童情感社会化
3、游戏促进儿童道德社会化
4、游戏促进儿童更好地接受文化
四、游戏与人格发展
1、游戏是儿童自我意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或方法。

①游戏中儿童获得自我力量,产生积极的自我认同,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

②游戏活动增强儿童的自信和自尊心。

③游戏中儿童学会应对挫折、应付压力的正确方法。

④游戏使儿童的自我情感与社会现实整合,促进儿童更加理智,逐步把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统一起来,形成或掌握合理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2、游戏可以促进儿童人格和谐,保证儿童心理健康。

人格和谐是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情绪稳定,心境愉悦;意志坚强,灵活机智;性格开朗,活泼天真;社会适应良好。

①游戏有利于儿童积极情感的发展,也有利于疏导消极情绪。

②游戏有助于幼儿意志品志的培养。

自我控制延迟满足坚持性
③游戏有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幼儿的性格鲜明:好模仿,好动、好奇、好问。

这些特征与儿童游戏有着特殊的关联。

一方面,已是这些特征使得儿童乐于选择游戏这种活动;另一方面,游戏有助于这些特征的发展,有利于儿童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充分展示儿童的天真与雅趣。

④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和谐人格的必要组成部分。

游戏有助于儿童掌握社会交往的技能和策略,理解并遵守规则,从而理解社会规范的意义,培养其亲社会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