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论主观试题

认识论主观试题

1.2016年4月,我国发射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其目标是研究、揭示微重力条件和空间辐射条件下物质运动及生命活动的规律。

这主要表明①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联系②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③人们能够认识、发现并利用规律④人们可认识到规律就可以改造规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

屠呦呦在艰苦的条件下,走访中国各地,从传统中医药典《肘后备急方》中找到灵感,不断实验,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青蒿素”的发现过程说明()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屠呦呦的走访为其奠定了基础②认识具有无限性,屠呦呦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实验,对青蒿素的认识得到了深化③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屠呦呦的发现推翻了前人的真理性认识,达到了终极④真理具有客观性,青蒿素能否治疗疟疾是屠呦呦克服困难,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丹麦女生在使用手机中发现,晚上睡觉若将开着的手机放在离自己很近的位置,第二天早上就无法集中上课,这让她怀疑手机辐射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于是她将研究转向手机辐射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经过试验发现,没有路由器的房间里的水芹和豌豆种子都能发芽并茁壮生长;有路由器的房间里的种子不仅没有生长,甚至大多数都死了。

这表明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②怀疑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4.2015年7月15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确认,“新视野”号冥王星探测器已于美国东部时间7月14日7时50分成功从距冥王星1.25万公里处飞掠,并陆续传回最新冥王星以及它的卫星卡戎的照片,“新视野”号成为人类首颗造访冥王星的探测器。

冥王星是太阳系中最为神秘和鲜为人知的星球之一,其发现要追溯到85年前,2006年因轨道形态特质被降级为矮行星。

这表明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②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③真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被推翻④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③5.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直接现实性6.2016年2月11日,美国科学家宣布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

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实验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它的发展是物理学界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

广义相对论的预言被一一验证的事实告诉我们(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②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③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限制④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过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现状,我国的人口政策也在不断调整。

从“人多力量大”,到“一对夫妻生育一胎子女”,再到“双独二胎”、“单独二胎”,如今国家又开始放开二胎。

计划生育政策是之所以需要逐渐完善,是因为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不断发展的真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③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④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8.诗歌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朗诵诗歌,不仅可以让我们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而且也能从中获得哲学智慧的启迪。

下列诗句中,蕴含哲理相近或相似的是:①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9.你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可以亲自尝一尝;你想知道砒霜是否有毒,却万万不能试一试,《本草纲目》上写得清清楚楚:“砒,大毒也”。

这表明A.有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有的认识来源于书本B.任何认识都是在直接接触对象的过程中产生的C.来源于亲身实践的认识比来源于书本的知识可靠得多D.获得认识的途径不是唯一的10.前不久,泰国网友在网上发表了这样一组照片:一群日本孩子在泰国清迈机场候机,人手一本书,安静读书。

网友对此一片激赞。

几篇名为《日本学生在清迈机场的惊人一幕!中国人沉默了……》《日本这个国家为什么让人感觉到可怕?》的热文随之迅速扩散。

而就在这之后没几天,一组西安小学生的照片同样引发热议。

十几名小学生赴日参加夏令营交流,在机场等候出关安检时,席地而坐,安静读书,行李箱也整齐有序地摆放。

相似的一幕,引来的却是各种吐槽:摆拍、作秀、演戏、模仿……相似的一幕引发不同评议,体现了()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④价值判断往往因人而异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1.(2015年江苏政治26)下列名言警句中体现相近哲理的是①为学之实,故在践履②学如不及,犹恐失之③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④物有甘苦,尝之者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2.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这表明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A.物质性B.能动性C.客观性D.主观性13.“入山见山,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

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

”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不懂得()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

“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既是对过去30多年发展遇到的问题的总结,也是下一个周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理论上的飞跃,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南,必须贯彻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

《纲要》强调“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将发展的重心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明确转移至“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这意味着“十三五”则更注重“质”的飞跃,强调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并据此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在发展理念上的新变化?(10分)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

材料二“创客”是一群酷爱科技、热衷实践的人群,是一群具有敏锐思维和创新勇气的追梦人,他们以分享技术、交流思想为乐,以创客为主体的社区则成了创客文化的载体。

“创客”文化,是DIY 文化的延伸,它在其中糅合了技术元素,它不认同随意消费,乐于在现有的资源下创造性的再利用。

“创客”精神主要表现:一、不满足现状,坚守创新;二、勇于和善于持续实践;三、乐于交流、乐于分享。

2015 年1 月,李克强指出,顺应网络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对于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带动扩大就业,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要培育“创客”文化,发扬“创客”精神,让创业创新蔚然成风。

(1)结合材料一,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知识,分析我国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核心的理论依据。

(2)结合材料二,分析培育“创客”文化,发扬“创客”精神的《文化生活》依据。

(3)请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阐述“鼓励创业的同时也要宽容失败”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16.发展观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处于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发展的理解并不相同,按时间顺序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起初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第二阶段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第三阶段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第四阶段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后代人的发展”,第五阶段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后代人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不同的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发展观的演变。

17.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总共结合总需求的平衡,是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条件。

“十二五”期间,针对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多在需求侧发力。

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中高端、高品质商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亟需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材料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技术工人和企业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

目前我国制造业存在着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

我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尤其需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这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谈谈你对我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对我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的作用。

18.“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2015年10月5日,名字取自《诗经》的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上世纪70年代以前,疟疾肆虐,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

从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试验,屠呦呦和课题组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

但是,后续的实现结果显示抑制率只有12%—40%。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呢?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翻查。

有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吸引了屠呦呦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为什么这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原来里面用的是青蒿鲜汁!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试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

从12%到100%,这个看似极为简单的提取过程,却弥足珍贵。

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发现有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

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决定亲自始服,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分析屠呦呦及其团队的科研历程。

参考答案1.C2.A3.D4.A5.C6.B 7.B 8.C9.D10.D 11.B12.C13.B14.①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五大理念是我党根据中国30多年的实际发展状况而提出的;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是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南,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