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认识论主观题

2013认识论主观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观题训练一、知识再现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客观物质性:构成要素的、活动过程、结果受事物及规律制约,是客观的特点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社会结构和关系实践社会历史性: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是历史发展着的(第一个特点是坚持了唯物论,第二、三个特点是坚持了辩证法)作用: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指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决定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实践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提供新的认识工具,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把主客观联系起来比较对照,用结果检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

对同一确定对象,真理只能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有条件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真理是具体的:相对于特定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原因,表现P48追求真理是认识具有无限性:原因,表现P49一个过程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综合探究: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二、考点扫描1、实践(理解实践的含义、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3、真理(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4、认识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三、练习题1、材料:基于非典型肺炎防治的需要,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集中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的知识与技术手段,对SARS病毒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2003年5月27日武汉大学宣布: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联合研制出抗击SARS病毒侵入细胞的多肽药物。

经科学实验证明,它可以阻断SARS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具有预防和治疗两种功效。

武汉大学在世界上率先找到抗SARS 药物,这对中国科技工作者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1)上述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些观点?(4分)(2)这些观点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8分)2、材料: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但以GDP增长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发展观所带来的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转变的认识论道理。

(9分)3.材料:反腐实践证明最有效的反腐措施就是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反腐创新的重点要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树立新的理念思路,探索新的方式方法,世界各国既有的成功经验也值得中国在反腐道路上加以借鉴。

试分析材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

(12分)4.材料一小戏小品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生动鲜活,能迅速便捷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群众的感情和愿望,贴近现实、贴近群众,是活跃城乡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内容。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群众性小戏小品创作演出十分活跃,涌现出一批精品佳作,生动表现了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材料二“群众的文化节日百姓的艺术盛会”。

为了充分展示近年来群众性小戏小品创作演出的丰硕成果,促进基层群众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演出,进一步丰富城乡基层尤其是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部、中国文联决定在北京举办“大地情深”——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活动。

此次展演活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创作演出成果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中展示,展演节目从创作到演出全部来源于基层,产生于群众。

让基层演员登上首都的大舞台,将普通人的生活通过艺术的形式反映到舞台上。

节目内容之丰富、参与人数之众多都属于近年来首次。

请你从认识论的角度谈谈怎样促进小戏小品的发展?5、万卡特拉曼一莱马克里斯南、托马斯一施泰茨和阿达一尤纳斯三位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核糖体在细胞中的工作,是根据DNA所含有的各种指令,合成不同的蛋白质。

如果细菌的核糖体功能得到抑制,那么细茵就无法存活。

在医学上,目前许多抗生素通过阻滞细菌核糖体的功能而治愈多种疾病,但出现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新问题,进一步了解核糖体,有助于研制出疗效更好的抗生素。

3名获奖者通过独立的研究和科学实验,使用了X射线结晶学的方法得到了核糖体的三维结构,绘制出3D模型。

在原子水平上分析了由几十万个原子构成的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扫清了目前抗生素研究中的许多障碍,并弄清了一些细菌的抗药机制。

如今已被应用于开发新的抗生素,直接帮助了挽救生命及减少人类的痛苦,也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新工具。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知识,说明三位科学家的科学实验过程。

(9分)6、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对此,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与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问题才引起了大众关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至上世纪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结合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12分)7、随着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人们开始认识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低碳,特剐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请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

(5分)8、材料: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文章较早也大多出现在科学类杂志上。

上个世纪7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

直到1988年,气候变化问题才逐渐引起了大众关注,有了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的可能。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结合材料,说明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过程所体现的认识论道理。

(6分)9、材料: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从实践和认识的角度,说明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9分)10、材料:由于30年前的真理问题大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从而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⑴上述材料体现认识论中的哪些道理?(1)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对于我们青年学生有何启示?11. 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

30年来,在波澜壮阔的变革中,在一次次与时俱进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探寻出了一条生气勃勃的现代化之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造就了中华大地30年的辉煌巨变:从计划到市场,让中国人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身份到契约,让每个公民找到自由与尊严;从人治到法治,让法律保障我们的公平正义;从权力到权利,让公民享有更多的民主管理权。

30年来,我国GDP以年均9.8%的增长率高速递增,现已位列世界第三位,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更加纷繁复杂的局面,改革开放还需要继续向纵深推进,还需要继续闯大关。

运用认识论有关知识分析改革开放30年的探索和实践过程。

(8分)12.2008年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近期,成品油.天然气.电力价格不得调整.对此,社会反应不一,一些专家认为,国务院限价符合市场规律,相关的油.电.气企业认为,政府不应限价.辨题:真理永远掌握在专家.权威手中.13.材料一:未来15年,我国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增大资源消耗的强度。

我们面临人口、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

材料二:开展资源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建设节约型社会,首先的就是要建设节约型机关、节约型政府,更要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最大的浪费往往产生于管理的失误,转变政府管理理念,推进体制创新,这对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1)从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

(9分)(2)结合材料,从经济角度谈谈应如何开展资源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

(6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