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141109B中文名称:课程与教学论英文名称:Theory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总学时:45总学分:3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二、课程的性质、目标与任务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立足于小学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在学习课程的基本理论、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考察实施与课程评价、校本课程开发、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目标与教学教学功能、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课程论和教学论这两大主线,注意联系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式和新要求,注意联系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从而形成从事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和课程研制、教学实践的科学态度、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打下相应的基础。

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养成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形成从事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和课程研制、教学实践的科学态度、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应用基础理论学科,与教育学其它分支学科关系密切。

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主要与《心理学》、《教育基本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外教育简史》、《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等课程关系密切,开设之前应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科研方法的相关课程。

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设,共3学分。

教学计划规定上课为15周,共45学时,理论学时35学时,实践学时10学时。

本课采用的主要方法有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践作业等。

课堂教学充分挖掘本课程领域中相关问题的探讨与实践训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训练的机会。

实践作业方面,紧密结合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建议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实践,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从个别问题中受到启发,目的是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言(2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历程;明确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反思和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历程。

【教学内容】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概述第二节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4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课程概念;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课程;表达自己的课程观;了解课程发展的历史概况;熟悉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了解课程理论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不同的课程价值观、课程观;课程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课程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多种多样的具体课程形态和课程体系;课程是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教学难点:不同的课程价值观、课程观;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课程理论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第一节课程的概念、意义与地位第二节课程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课程的影响因素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4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明确课程目标的内涵、取向及其确定的依据;掌握课程内容的取向及其选择与组织原则;了解当代小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与课程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课程目标制定的模式;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与组织方式。

教学难点: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与组织方式。

【教学内容】第一节课程目标第二节课程内容第四章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3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明确课程实施概念,了解课程实施的取向、途径及影响因素;了解课程评价概念和类型,掌握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和形式;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

教学难点:理解课程实施的取向、途径及影响因素;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

【教学内容】第一节课程实施第二节课程评价第五章校本课程开发(6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理解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特征和意义;掌握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与特征,掌握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掌握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

【教学内容】第一节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第二节学校课程建设第六章教学的基本理论(4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教学、现代教学和优化教学等概念;了解教学发展历程及现代教学的特征;探讨教学的本质和优化教学的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教学构成要素;理解教学本质有诸多论争,探讨教学的本质和优化教学的策略。

教学难点:探讨教学的本质和优化教学的策略。

【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学的定义与教学本质第二节教学的历史演进第七章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4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教学目标的涵义、表现形式及其分类;了解教学目标的功能;学会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功能的概念,把握教学的基本功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教学目标的制定;布卢姆、加涅、奥苏伯尔、巴班斯基等人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功能的优化。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功能的提升和优化。

【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第二节教学目标分类第三节教学目标设计第八章教学模式(6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认识教学模式的概念;了解教学模式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掌握当前几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模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难点:掌握当前几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模式;正确看待当前值得关注的几种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学模式概述第二节当前值得关注的几种教学模式第三节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第九章教学方法(4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认识教学方法的概念、组合和分类;掌握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了解国内外教学方法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难点:多种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学方法概述第二节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第三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第十章教学手段(4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理解教学手段的概念,知道教学手段的不同分类;了解各种教学手段的特点及功能,掌握选用教学手段的基本原则;理解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内涵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选用教学手段的基本原则;理解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内涵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选用教学手段的基本原则;理解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意义。

【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学手段概述第二节教学手段的选择第三节教学手段信息化及其对教学的影响第十一章教学组织形式(2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明确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意义及历史演变;熟悉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全面认识班级授课制;了解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并掌握其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阶段;班级授课制的理解;教学工作各环节的基本要求教学难点:现代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探索【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概述第二节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第三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第十二章教学设计(2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流程和方法;对已有的教学设计能够进行评价;能进行小学课程和教学的设计;【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教学环境的设计。

【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学设计第二节教学实施第三节教学反思五、教学学时分配建议表1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总学时:45 学分:3六、课内实践环节与学时分配表2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实践环节一览表七、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课程与教学论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方法,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要求,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学生课堂讨论、谈话、指导自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等。

在教师讲授过程中,贯彻启发教学思想,结合案例教学和问题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同时,安排学生进行小学课堂教学见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改善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教育小资料,关注教学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新进展、热点问题,并结合教材内容,组织自学基础上的课堂讨论;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兴趣和意识;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课程、教学观念;提高他们的理论研究水平和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

八、教材与学习资源建议(一)教材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二)学习资源1.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田慧生、李如密.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4.瞿葆奎.课程与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5.李子建、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6.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张廷凯.新课程设计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9.陈玉琨、沈玉顺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1.[美]拉尔夫·泰勒,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3.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三)其他参考资料1.中国中小学教育网:/js.htm 2.教学设计课程学习网:/lich3.中国基础教育网:/#4.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网:/5.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6.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d /九、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建议(一)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

课程考核方式采用百分制,满分为100分。

(二)成绩评定建议1.总评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查占60%。

2.期末考试满分100分,采取闭卷考试,注重对基本理论概念的考查和应用能力的考查;平时成绩满分100分,其中课堂笔记15分,课堂考勤15分,平时作业25分,课堂讨论发言20分,小组实践展示25分。

制订:教育与心理科学系教研室:小学教育教研室执笔人:郭红霞审订人:王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