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心理学看电视真人秀
摘要:
电视真人秀节目是目前风靡世界的一种全新的节目形态。
在极短的时间内不仅风靡了西班牙、德国、美国等欧美国家,还在亚洲和非洲国家落地开花,可见其影响范围之广。
目前在中国真人秀节目也逐渐演化为一种主流电视节目形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虽然铺天盖地、千篇一律的真人秀节目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然而“存在即是合理”,本文试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真人秀节目热销的原因。
关键词:电视真人秀;传播心理;热销
一、真人秀节目兴起原因的探究
真人秀的兴起并非是偶然的,它既非一时心血来潮,也非刻意制造中国电视产生制作的某中时尚,而是顺应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内在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1)真人秀节目适应了消费文化的发展
(2)真人秀节目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3)真人秀节目与体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4)真人秀节目满足了观众对真实的强烈需求
(5)真人秀节目使电视传播成为观看与参与的互动
二、真人秀节目的现状
真人秀节目真正兴盛是在本世纪初, 至今不足十年的时间。
虽然1950 年出现了真人秀节目的雏形, 但直到2000 年荷兰的《老大哥》哗然出世,“真人秀旋风”才开始大作;随后, 美、英、德、法、丹麦、澳大利亚等国的电视台相继推出了《生存者》、《诱惑岛》、《公共财产》《阁楼故事》、《学徒》等一系列优秀节目;《超级女声》和《梦想中国》的“原始版”《美国偶像》创办于2002 年, 据媒体报道: 真人秀节目已经成为当今西方电视观众的最爱; 英的老大哥》是本土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在欧洲还有18 个不同国家的版本; 美国CBS 的《生存者》曾经创下28.2% 的收视率;《学徒》在美国更是创下了2000 万人的收视率, 真正成为电视节目中的“大哥大”。
所以,在今日的西方电视市场上, 真人秀节目大有“君临天下”之势。
国内第一个电视真人秀节目是广东电视随后, 湖南台又推出法国《阁楼故事》的“中国版”《完美假期》, 后来, 中央电视台也不甘寂寞地炮制了《欢乐英雄》、《金苹果》和《我
的长征》; 在高收视率的引导下,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梦想中国》、《全家总动员》; 湖南卫视《闪亮新主播》; 山东卫视《天使任务》; 重庆卫视《第一次心动》; 河南都市频道《超级偶像》, 江苏卫视《名师高徒》等快手出炉了。
以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加油! 好男儿》和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为代表的演艺真人秀, 使中国电视选秀节目呈现出了三家媒体鼎立之势。
而在平民选秀结束之后, 东方卫视和湖南卫视两大选秀巨头又先后在2006 年年底推出了两档明星选秀节目。
于是顷刻之间, 各种各样的电视真人秀节目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
所以,《超级女声》2005 年大获成功后,2006年持续火爆, 中央电视台———索福瑞14 城市收视调查中可以看出,“2006 超级女声”总决赛6 进5 收视份额为7.89% , 到达率为10.3% , 约有6800 万观众同时通过电视收看了这场比赛, 位列全国同时段收视第一位。
除电视之外,“2006 超级女声”的网络直播也吸引了许多网友驻足观看, 在线观看人数不断刷新记录。
总决赛当晚的收视率全国平均达到3.38% , 与同类竞争节目相比保持第一, 加上视频7000 多万人访问, 有超过4 亿人收看了决赛。
天娱老板王鹏透露“今年超女的广告收入2.3 亿, 冠名6000 万”, 用湖南广电总局魏文彬的话来说:“去年赚了1 个亿, 今年我们赚了3 个亿。
”
三、电视节目真人秀持续发展
一、媒介角度:再现型媒介中的呈现型效果
传播心理学把媒介的类型分为呈现型媒介和再现型媒介两种。
呈现型媒介是人们利用自身的器官活动(包括表情动作、装束打扮等)表达社会意义的形式,它主要用于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而再现型媒介是指人们利用工艺或技术手段(包括书籍、绘画、电视、电话、网络等)表达社会意义的形式. 对于广大受众来说,他们更倾向于接受表现原生态的呈现型媒介。
因此,当媒介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从再现型媒介中找到呈现型的效果。
真人秀节目作为一种电视艺术,同所有的再现艺术一样,为人们提供的不过是关于外部世界的幻象。
但是由于它所具有的视听音画即时传真的特质,所提供的幻象让接受者感到更亲切、更真实、更像生活的原生形态。
这种类似生活原生形态的呈现型效果,满足了人们观照现实的外部世界,并由此实现对自我生存状态的理解和评价的本能需求,因而产生出精神上的愉悦。
另外,真人秀节目十分重视观众的参与权和决定权,例如《超级女声》节目中的主角不是演员,而是通过“海选”的方式从“普通人”中选拔出来的。
观众本身是节目的组成部分。
他们同参与者感同身受,同喜同悲。
观众的投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可以改变节目的整个进程。
这样就把受众的情感调动到极至,呈现出了更高的真实。
二、传者角度:对受众心理意识的开拓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曾将真人秀拆开解释,指出在真人秀节目中,“真”是特色、“人”是核心、“秀”是手段,这三个因素是相辅相成的。
以下我将从这三个角度来探讨真人秀所体现的心理意识。
(一)“真”。
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博德里亚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现状提出的“消费社会和大众传播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物质丰盛,精神状况却截然相反,呈现白色(二)“人”。
“人”是核心,真人秀对于人也恰恰体现了它对于受众心理因素的重视,主
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传受的真正互动:互为主体。
以平民视角迎合受众。
注重参赛者的主观能动性。
(三)“秀”。
“秀”是手段,也是真人秀节目能够吸引观众的最后一道大餐。
真人秀能火
起来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正确把握了受众的“游戏心理”。
电视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功能就是作为一种为公众提供游戏的舞台,起着消解社会心理压力的减压阀的作用。
就像文化学者费斯克所说,电视节目中的狂欢因素“可以回避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压抑,并使得权力关系暂时隐退受者角度:青少年心理问题分析有记者曾在对长春市内近1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中发现:95%的学生知道《超级女声》这个节目,90% 以上的学生在周五的时候守在电视机旁观看,50%的学生曾经给自己支持的选手用手机投票。
这反映出《超级女声》不仅参赛选手绝大部分是青少年,而且参赛以外的选手支持者队伍也是以青少年为主体。
青少年时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特殊成长阶段,有着既不同于儿童,又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方式和内容。
这一阶段,人的认知、情感、能力、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在发生着特殊变化,并由此出现特殊心理行为反应。
这些心理行为既同时存在于青少年个体,又有群体的共同性。
比如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感觉更加敏感,缺乏判断力和理性思考却又有执著的热情,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和探索,对未来生活有美好向往并渴望成功,行为的个性化和对集体的归属感,有强烈的好奇心而追求新奇事物等。
这些构成了现时期青少年内心世界的复合心理状态。
真人秀节目正是迎合了当今青少年心理特征而具有了非凡魅力。
它的“主宰舞台、改变命运、肯定自我、价值体验”等节目思想与青少年的“善模仿、自我价值肯定、对新生事物的追逐、对成人社会的向往、盲目的从众性”等心理特点充分吻合,而青少年的这些心理特点是真人秀走红热销的直接动因。
参考文献:
[1] 李震林.《试论“真人秀”节目形态的核心元素》[J],《南方电视学刊》,2004 年第1 期.
[2] 梁良.中国电视真人秀持续发展的原因[J/OL].中国知网.2010年6月中.
[3]倪佳.中国电视真人秀的发展状况探析[J/OL].中国知网
[4].汪豪,许志江.《电视真人秀兴起的文化背景分析》,《新闻界》,2010年第1期.
[5]陈芝.《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现状及突破》,《传媒观察》2007年7月
[6]孙祥辉: 《2006 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态势分析》, 传媒学术网, 2006 年11月13日.
[7] 纪楠.《从传播心理学看电视真人秀》,《青年记者》·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