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文明的冲撞与融合》教学过程导入本课师(讲解兼提问):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课《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请大家认真观察我们今天的题目,首先有没有同学可以给我解释一下什么叫做“文明”?用你认为的最简单的话来解释。
那我来提示一下,比如说我们的天安门、故宫是不是文明?那马克思主义、汉莫拉比法典算不算是文明?的确它们都算是文明,那么文明最简单的定义就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精神和物质财富。
下面大家在来观察一下后面两个词语“冲撞”与“融合”,这两个词语看似是一对反义词,但是大家把它们放在整个的这句话中去观察,就可以发现它们是蕴含着一种逻辑关系的,“融合”是文明冲撞的结果,而“冲撞”则是文明达到融合的一种方式。
下面大家看一个结构图,这样会比较清晰。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会经过过程和结果,这里的结果就是达到融合,融合之前事物需要彼此的适应,而适应之前呢肯定需要的是交往和了解,在此之间就会需要彼此的接触和认识。
接触认识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通过聊天、寄信等,甚至和你不喜欢的人接触,还可能会通过争吵和打架等。
概括起来,我认为有两种最为基本的方式,那就是暴力手段与和平方式。
这两种方式在客观上看都会造成同一个结果,那就是文化的交融。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大河流域的文明、地中海地区的文明等,但是古代世界人类生活的各个区域之间是闭塞的,大河流域的四大文明以及地中海地区文明的发展是相对独立的。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区域之间的交往逐渐增多,文化的传播、文明的交融就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下面我们就来看第一部分古代世界的战争,一起来了解战争与文明的传播有着怎样的关系。
第一部分:古代世界的战争师(讲解):在这个部分,我将讲到历史上三个著名的大帝国,有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
来通过讲解这三个帝国的形成过程说明对文明传播与交融产生的影响。
一、波斯帝国的形成过程对文化传播的影响以及希波战争的意义师(讲解):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波斯帝国的创造者是阿黑门尼德氏族的居鲁士二世(附图)。
公元前558年,居鲁士二世在波斯称王,后来带领波斯人争得独立。
从公元前545开始,居鲁士带领这波斯军队为了满足贵族的欲望,先征服了富饶的小亚细亚半岛,在那里,他们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但是居鲁士并不满足,于是他挥戈东进,又前后征服了包括中亚的巴克特里亚和巴比伦城在内的广大的中、西亚地区。
居鲁士在西征的过程中被敌人所杀,其子冈比西即位。
公元前526年,冈比西利用埃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征服了埃及。
后来,出身于阿黑门尼德氏族的大流士一世夺得了王位(附图),在大流士一世时代,波斯人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和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地区,从而使波斯成为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附波斯帝国疆域图)。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波斯帝国的形成主要靠的是战争的暴力征伐。
但是正是这个过程,使得世界的几大文明中心得以连接和交流。
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波斯帝国的疆域图,回答波斯帝国内有哪些古代文明中心,其疆域接近了哪个古代文明中心的边缘。
生(观察后回答)师(讲解):的确,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下面我来总结一下大家所说的(附波斯帝国疆域文明区域图)。
首先就是居鲁士征伐的这一大片区域里肯定是包括了著名的巴比伦文明,或者叫做两河流域文明,再有就是冈比西征服的埃及文明,最后呢就是大流士征服的印度文明。
那刚才还有同学提到了希腊文明,但是同学们在认真观察一下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波斯帝国的疆域只包含了希腊半岛东部的色雷斯地区,而希腊文明真正的中心区在雅典、在希腊半岛,所以我们这里就不包含希腊文明了。
师(讲解并提问):既然波斯帝国统治了这么多古代文明中心,这样庞大的地域,波斯帝国面临的形势也是及其艰难而复杂的。
大家可能会了解,中、西亚地区气候是非常干旱的,地形也很复杂,有高原、平原,还有广大的沙漠地区。
那大家想一想,即便这些文明区域同在一个政权统治下,有一个比较好的政治基础,但是他们交流起来会很方便吗?生(回答):师(讲解并提问):当然是不能,主要是地理方面的障碍,那你们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吗?没错,就是修建驿道。
大家来看一下这幅图,然后阅读书上的一段小字,来回到我一个问题:波斯帝国疆域内的驿道对文明的交融有着怎样的影响?生(观察并阅读后回答):师(总结性讲解):大流士时期在全国建立了驿道,驿道制度的建立以便于传达国王的命令和下情上达,传递各种信息,并便于军队的调动。
驿道的沿途设有驿站,各有人员和马匹,最长的一条驿道是从苏撒到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以弗所,全长达到2400公里(附波斯帝国驿道图)。
另外一条就是从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横阔伊朗高原到印度的塔克西拉。
通过观察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两条驿道实际上沟通了几大文明区域,那有同学可能会问,怎么埃及文明没有被驿道所连接呢?实际上,埃及文明区是非常接近地中海的,所以说想连接埃及文明,最简单和便利的方法就是利用海陆方式。
道路是人们相互联系和沟通的纽带,是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融合的桥梁。
驿道制度的建立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除此之外,在制订法律时,大流士参照原有各地的法律,对各地原有宗教,它不加干涉和排斥,采取较为宽容的的态度。
这一切无疑缓和了各地贵族与波斯人之间的对立情绪,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
波斯帝国东部的中亚地区,在被波斯人征服后,传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逐步进入了文明时代,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有的地区还修建了水库,出现了灌溉农业。
由于波斯征服了众多的民族,并且其中有许多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因而波斯人的建筑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吸收了许多外族的风格,尤其是希腊、两河流域和埃及风格。
最能体现文化交流文明融合的标志性建筑就要属著名的波利斯王宫。
大家看我们这幅图(附波利斯王宫图),就是著名的波斯帝国的波利斯王宫,据说它在被建造时,当时的大流士一世召集了很多工匠,包括来自埃及、印度、两河流域,还要来自希腊的。
所以可以说波利斯王宫的修建是凝聚了来自不同文明区域的风格和文明特征的。
我们这幅图上的波利斯王宫虽然只是废墟,但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发现它的两处特点:一是它被建在了高台之上,这种高起月台的建筑风格就是来自巴比伦和亚述的。
另外王宫建筑中的巨柱,就是希腊和埃及建筑风格的反映,我们再来看另外一张图(附图埃及建筑图),这幅图就是一座埃及的建筑,这两幅图对比起来的确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从这座建筑我们就可以发现,当时文明交融的结果是十分显著和辉煌的,而且规模巨大。
师(讲解):虽然波斯帝国征服了这样广大的一片地区,征服了这样多的文明,他们并不满足,刚才我们了解到他们并没有征服希腊半岛和希腊的文明,但波斯帝国的统治者并不是没有尝试过,在大流士一世统治的时期,他就派人到希腊半岛赤裸裸地索要“水和土”,“水和土”同学们应该知道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领土,毫无疑问,他要征服希腊半岛,于是在公元前5世纪早期,波斯发动了对希腊的战争,史称“希波战争”。
战争历时近半个世纪,最终希腊军民击败了强大的波斯。
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希波战争,战争分为三次,第一次战争中可以说波斯帝国是不战而败,因为当他们进攻希腊时经过了地中海,在那里他们遭遇到了巨大的风暴,全军覆没。
他们在四年后重整旗鼓,在希腊半岛南部的马拉松平原登陆,爆发了历史最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马拉松战役。
师(提问):有没有同学知道我们今天马拉松比赛的来历?生(回答):师(讲解):的确是因为纪念一位送信的士兵而设置的,下面来给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
公元前490前,他决定御驾亲征,率10万大军,横渡爱琴海,在距雅典城东北约40千米的马拉松平原登陆。
这是一场力量绝对悬殊的战斗。
面对波斯的10万大军,雅典只有1万多名士兵。
生死关头,雅典人同仇敌忾,积极准备迎战。
元老院任命米太亚将军为总司令,率领1万名重装步兵赶往马拉松抵抗波斯大军。
马拉松平原一面濒海,三面有山,地形狭长。
米太亚采取了两翼布置重兵,中间用方阵重甲步兵抵挡波斯骑兵的进攻,然后两翼包抄的战术。
在希腊人连续不断的三面攻击下,波斯大军一片混乱,士兵们无心恋战,人人争相奔逃,付出惨重代价后才登上海边的渡船狼狈逃窜。
马拉松一战,波斯人丢下了6400具尸体和7艘战舰,而雅典一方仅损失了192人(附图马拉松希腊阵亡将士墓)。
米太亚派斐力庇第斯把胜利的喜讯告诉雅典城的公民。
这位长跑能手以最快的速度从马拉松跑到雅典,到达雅典广场时只喊了一句:“我们胜利了!”就倒在了地上。
早已聚集在广场等候消息的人群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斐力庇第斯却因疲劳过度而身亡。
为了纪念他,也为了纪念马拉松这样以少胜多战役的胜利,在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运会上,把马拉松到雅典的距离42.195千米作为一项长跑竞赛项目,命名为马拉松长跑。
第三次的希波战争,也是以希腊的胜利而告终。
师(总结性讲解并引出下一部分):希波战争以希腊的胜利而告终,在世界历史上影响深远。
希波战争波斯虽败,对整个帝国来说仍只是局部的边境事件,希腊人还无力越过小亚细亚进入东方,因此波斯帝国仍在继续发展,其疆域内的各个文明区域还在不断地交流。
深远的影响是对希腊来讲的。
希腊的胜利不仅使希腊各邦得以继续发展,尤其使雅典达到空前的繁荣,遂为日后的希腊文明向世界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来完成这样的使命的就是著名的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亚历山大东征以及文明的传播。
二、亚历山大东征对世界文明传播交融的影响师(讲解):马其顿就是希腊半岛北部的国家,所以这个国家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
大家看这就是是著名的亚历山大大的雕像(附图亚历山大大帝雕像),他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希腊化的教育,他的老师就是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从小就崇拜希腊文明,致力于要把希腊文明传播到世界。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亚历山大东征对世界文明传播交融的影响。
亚历山大帝国是波斯之后又一个地跨三大洲的帝国,它的开创者就是马其顿年轻的统帅亚历山大大帝。
公元前4世纪后期,巴尔干半岛北部的马其顿国打败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
后来由于亚历山大的父亲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年轻的亚历山大便继承了马其顿国的王位,史称“亚历山大大帝”。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开始东征,下面我们就学习一下东征的过程(附亚历山大东征图)。
首先亚历山大大帝从希腊半岛开始了他东征的步伐,他先征服了小亚细亚半岛附近的伊苏斯,在那里爆发了历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伊苏斯之战(链接到图伊苏斯之战),战争的过程我就不再重点介绍了,但它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战役的胜利开辟了亚历山大进攻叙利亚和埃及的重要通道。
之后他又征服了埃及,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亚历山大里亚城。
征服了埃及之后,他带领军队挥戈东进,又征服了波斯帝国的首都巴比伦。
亚历山大大帝并没有停下他进攻的脚步,又征服了中、西亚的广大地区,但是在印度河流域遭到了顽强的阻击,会退到了巴比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