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学心理学讲义0801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学心理学讲义0801

患者的心理问题
患者角色的概念
患者角色又称患者身份,指被医生确认的患病者应具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

患者角色的转化(重点!)
患者角色转变有以下几种类型:
1.角色行为适应
2.角色行为缺如
3.角色行为冲突
4.角色行为强化
5.角色行为减退
6.角色行为异常
练习:
(1)某人自觉身体良好,被确诊为某病后仍否认自己有病。

(2)患者,女性,52岁,患有恐惧症,看到锋利的刀具就会感到恐惧,她为此痛苦而不愿进厨房,但认为自己应当担负起主妇的责任,应该进厨房。

(3)某歌星,子宫癌手术后不久即开个人演唱会。

(4)某烧伤患者得知自己面部永远无法完全恢复到以前的摸样后,对在场的医护人员进行殴打。

(5)某患者该出院了而不愿意出院,声称自己仍有很多不舒服的感觉,仍需治疗。

求医行为,是指人们发觉症状后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

1.求医的原因
(1)躯体原因
(2)心理原因
(3)社会原因
2.求医的类型
(1)主动求医型
(2)被动求医型
(3)强制求医型
3.影响求医的行为的因素
(1)个体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2)个体以往求医经历
(3)个体人格特征
(4)个体承受医疗费用的能力
(5)医疗保健设施与服务态度的因素
(6)社会经济发达程度
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反应人的身心是统一的,身体上的损伤或疾病会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心理上的变化。

一个生了病的人,伴随躯体症状会产生心理或情绪的反应,这种反应可因疾病的性质、病程、预后和痛苦程度,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经历社会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和心理特征等情况而有程度。

强弱和时间长短不同。

1.焦虑
2.行为退化
一个人重新使用原已放弃的行为或幼稚的行为来处理当前所碰到的困难,是一种退行性行为的表现。

患病后常有退化行为,其表现有下列特征:
(1)以自我为中心
(2)兴趣变得有限
(3)情绪的依赖性增强
(4)全神贯注于自己的机体功能
3.愤怒
4.抑郁
5.猜疑心加重
【例题】在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中,常表现为行为与年龄、社会角色不相符合,象回到婴儿时期,此病人的心理状态被称为
A.愤怒
B.退化
C.焦虑
D.猜疑
E.回避
【答案】B
患者的心理需要
患者除了具有一般人所共有的多种心理需要外,还具有在疾病状态下的特殊心理需要。

作为一个受疾病困扰的特殊群体,患者在满足各种需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上有不同于正常人的情况。

1.接纳的需要
2.尊重的需要
3.提供诊疗信息的需要
4.安全需要
医务人员的心理素养
1.医务人员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1)崇高的理想
(2)积极稳定的情绪
(3)良好的性格
(4)敏锐的观察
(5)坚强的意志
(6)善于沟通的技巧
2.医务人员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1)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2)规范教育与自我调控相结合
(3)现实形象与理想模式相结合
(4)严于律己与宽以待人相结合
3.保持良好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
(1)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2)面对现实,适应环境
(3)结交知己,与人为善
(4)挫折磨砺,积极进取
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心理活动特征
儿童患者的心理:分离性焦虑、恐惧心理、行为退化、思念亲人
青年:情绪不稳定、精神紧张和焦虑,甚至理智失控
老年:不服老,易产生无价值感和孤独感,突出要求是被重视、尊敬
心理护理的概念、原则与程序
心理护理的是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运用心理学的方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改变护理对象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健康或保持健康的护理过程。

心理护理的原则
1.服务性原则。

2.主动性原则。

3.启迪性原则。

4.针对性原则。

5.自我护理的原则。

心理护理的目标
1.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2.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
3.消除不良的情绪反应
4.提高患者适应能力
心理护理的程序
1.评估护理程序的最初阶段
2.护理诊断与医疗诊断有所不同,由护理人员评估和诊断。

3.计划针对护理问题制定的相应的具体护理措施。

4.实施在护理实践中实施护理计划中的各项心理护理措施。

5.评价对护理计划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进行评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