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的税法体系及税制改革
随着这个学期的结束,我们的税法课程也告一段落,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学习到了很多关于税法的知识,对我国税法的发展,税法制度以及税制改革等都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下面我就谈一下目前我国的税法体系以及如何通过税制改革促进我国的经济体系转型。
首先,先谈一下我国的税法体系。
税法体系指不同税收法律规范相互联系构成的统一整体。
各个法律部门内部也要形成由基本法律和一系列法规、实施细则构成的完备结构。
鉴于与法律体系的定义保持一致,税法体系应表述为:在税法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一国不同的税收法律规范所构成的、各部分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依据对税法的不同分类,税法体系也有不同的构成方式,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以下两种:一是依据税收立法权限或法律效力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有关税收的宪法性规范、税收法律、税收行政法规、税收规章、地方性税收法规与国际税收协定等;二是依据税法调整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税收实体法与税收程序法。
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多税种、多环节的税法体系。
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复杂多变和不稳定性以及税收立法的滞后性,现行税法体系还存在着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一些问题,还没有最终达到建立一个完善、科学的税法体系的目标。
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应该继续进行税制改革,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的完善我国的税法体系,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然后,我谈一下我对于如何通过税制改革促进我国的经济体系转型的一些看法。
目前,国际经济环境将呈偏紧态势,三大发达经济体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使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充满了波折,这对中国出口增长形成较大压力;但是,
2011年的全球经济增长放慢是缺乏增长后劲的表现,不是衰退,因此对中国出口增长的影响不会过于严重。
在国内,发展环境总体仍会处于适度宽松状态,有利于宏观经济增长和微观经济的调整优化。
在短期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及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负效应较大的影响下,2011年货币政策适度紧缩可能在所难免;不过,货币政策从目前的适度宽松向稳健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不会出台严厉的紧缩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仍会坚持一段时间,这也有利于改善民生和促进结构调整。
2001年中国入世带来的压力是旧税制改革的动力之一。
国家税务总局的资料显示,个人所得税是1994年税改后增长最快的税种,中国个税的缺陷是税制本身缺陷和征收制度的缺陷。
税制缺陷表现在对富人收入的监控上没有健全的制度。
其次,在个税征收管理的制度上,中国目前采取分类分项征收税制,这个措施的好处在于不容易逃税,但弊端是多次征收造成免税量很大。
而国外采取的是综合征收方法,把收入放在一起,统一收税。
在今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将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
修改后的个税法于9月1日起施行,经过这一调整,约6000万人不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这一修改惠及到了工薪阶层的多数人,进一步完善了个税法,也弥补了税制的一些缺陷。
从这个事例上我们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会不断的暴露出税法体制的各种缺漏和不适应之处,从而促进税制的改革,而税制的不断完善也同样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完备的税法体系应该具备以下要求:1、税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基本概念是统一的;2、不同税收法律规范之间应存在纵向的效力从属关系,及层次较低的税收法律规范应不违背层次较高的法律规范或是层次较高的法律规范的具体化;3、同一层
次的不同税收法律规范之间应有横向协作关系,即应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我国要想建立一套完善的税法体系,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首先,应该科学确立我国税法体系的原则和总体框架,我国的税收改革基本上是采用渐进方式进行的,即哪一部分内容最需要,改革就从哪里开始,并没有总的立法规划。
(一我国税法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法律性原则。
一方面要强调税法是被赋予法律形式的国家经济分配手段,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国家经济政策或行政管理制度。
既然税法是国家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就必须以法律的语言、规范、体例来立法,税法必须遵循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则,不能使税法成为独立于国家法律体系之外的特殊法律。
另一方面要表明应有一定的层次,税法的主要部分须采用法律而不是行政法规或者行政规章的形式。
(2可操作性原则。
规定过于笼统、可操作性差是我国税法的一大弊端。
税法可操作性差,法的指导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因此,税收法定主义、税收公平原则的贯彻执行必然大打折扣,税法的威信下降,其稳定性也会受到破坏。
增进可操作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税法的程序性建设。
因为没有健全的法定程序,法律的公正与效率就无从保证。
(3超前性原则。
具有预见性是保证法律相对稳定的需要。
尽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走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税收越来越深入社会经济生活,税收立法仍然面临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客观上要求我们的税收立法必须具有前瞻性,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生活。
(二我国未来税法体系的总体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以宪法为指导、税收基本法统率下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并行的税法体系。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位阶,税收基本法主要是就税法的基本问题作出的对税
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定。
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税制必然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不断变革。
而制定税收基本法一方面可以对税制改革的实践提出最基本的法律准则,使之沿着既定的普遍适用的原则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即使现实经济生活发生了变化,也只需制定、修改和废除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税收基本法的稳定性仍可以得到保证。
(2完善我国多层次、配套齐全的税法体系,提高效力层次以及税收法律在整个税法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进一步保证税法的稳定性与权威性。
我国目前以税收行政法规为主、税收法律为辅,这种做法存在不少弊端。
鉴于此,我国税收立法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以税收法律为主、税收行政法规为辅的税法体系,以确保税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三确立税法基本原则
(1税收法定原则。
它是指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税法的各类构成要素都必须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确规定。
(2税收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不仅是有关纳税人之间分配税收负担的法律原则,而且也是在国家与纳税人之间以及不同的国家机构之间分配税收权利义务与税收利益的法律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主要包括税收权力的分配公平、税收权利与义务的分配公平和税收负担的分配公平这三个方面。
(3税收社会政策原则。
它是指税法是国家用以推行各种社会政策,主要是经济政策的最重要的基本手段之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许多社会经济问题需要国家依据税法通过税收杠杆予以协调,税收的社会政策原则确立以后,税法的其他基本原则特别是税收公平原则,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
如何衡量税收公平。
不仅要看各纳税人的负担能力,还要考虑社会全局和整体利益。
(四完善税收实体法、税收程序法,提高税收立法水平
税收实体法是税法的基本构成部分,我国税收实体法主要是确立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的复合税制,适时增开一些新的税种,有步骤地完成各税种的立法程序,提
高各实体税法的法律级次,维护税收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要解决我国税法体系的混乱局面,除了理顺税收立法权以外,还必须加强对税收立法技术的研究,提高立法水平。
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统一税法名称设计;二是规范税法结构的设计;三是严格法律语言的使用。
税法是国家调整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合理的运用税法工具可以有效的调节国家的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拥有一个完善的税法体制对于国家来说至关重要,我国应该积极促进税制改革,使税法能够更加高效的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