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系统理论(s0)
绪论 课程目的:
学习、掌握线性多变量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 了解控制理论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主要内容: í
状态空间法: ü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描述、实现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描述。 (传递函数矩阵 状态空间) 。
绪论
ü能控、能观性。 ü稳定性分析 。 ü极点配置。 ü解耦。 ü观测器。 í 频域理论: ü矩阵分式描述
p研究对象为线性系统: 实际系统理想化了的模型, 可用线性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来描述。 p研究动态系统,动力学系统: 用一组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来描述, 对系统的运动和各种性质给出严格和定量的数学描述。 数学方程具有线性属性时,则为线性系统,满足叠加性。
í
í
绪论
例:某系统的数学描述为L,任意两个输入变量 u1和
时域(状态空间)
绪论
4、学习线性系统理论的重要性:
线性系统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的基础性,其大量的概念、 方法、原理和结论,对于系统和控制理论的许多学科分支,如 最优控制、非线性控制、随机控制、系统辩识、信号检测和估 í 计、过程控制、数字滤波和通讯系统等,成为学习和研究这些 学科的必不可少的预备知识。
绪论
p分析理论 u定量分析:系统对于某个输入信号的响应和性能。 u定性分析:稳定性、能控性、能观测性等。
p 综合理论
综合是分析的一个反命题 三个基本问题: 可综合性问题、综合算法、工程实现问题
í
绪论
7、线性系统理论的发展过程
p1950年代中期:经典线性系统理论 数学基础:拉普拉斯变换 数学模型:传递函数 分析和综合方法:频率响应法 í 适用于: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难于处理
绪论
8、线性系统理论的主要学派
①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法 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输入变量、状态变量和输出变量 间关系的向量方程。 时间域方法 í 数学基础是线性代数 分析和综合:矩阵运算和矩阵变换。
绪论
②线性系统的几何理论 对线性系统的研究化为状态空间中的几何问题。 数学工具:几何形式的线性代数。 能控性和能观测性表述为不同的状态子空间的几何性质。 新概念:(A,B)不变子空间,(A,B)能控子空间。 í 优点:简捷明了,不用矩阵运算, 结果比较容易化为相应的矩阵运算,抽象。
绪论
í u 多项式矩阵设计方法 数学模型:传递函数矩阵的矩阵分式描述。 多项式矩阵计算和变换。 分析和综合线性定常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罗森布罗克、沃罗维奇(W.A.Wolovich)70年代初提出。 优点:物理直观性强,便于设计调整等。
绪论
参考书:
ü《线性系统理论》(第二版)郑大钟,清华大学出版社 ü《现代控制理论》于长官著,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ü《现代控制理论的工程应用》曹永岩等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ü《线性系统理论基础》尤昌德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ü《线性系统》[美]T.凯拉斯著,科学出版社 ü《线性系统理论和设计》仝茂达编著,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ü《现代控制理论与工程》王积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í
绪论
1、控制理论的发展史
ü1784年 , James Watt 发明蒸汽机调速装置——反馈的应用。 ü1868年,J.C. Maxwell 稳定判据(系数代数判据)。 ü1877年,E.J. Routh 稳定性分析——代数判据。 ü1895年,A. Hurwitz 稳定性分析——代数判据。 ü1945年, H.W. Bode 频率法。 ü1948年, W.R. Evans 根轨迹法。 至此,古典控制理论(传递函数法)体系确定。 í
绪论
6、线性系统理论的主要任务
p研究线性系统状态的运动规律和改变这个运动规律的可 能性和方法。 建立系统结构、参数、行为和性能间的确定的和定量的 关系。 í u分析问题:研究系统运动规律,认识系统。 u综合问题:研究改变运动规律的可能性和方法,改造系统。
绪论
p 模型问题 ü变量:状态变量、输入变量、输出变量、扰动变量。 ü参量:系统的参数或表征系统性能的参数。 ü常量:不随时间改变的参数。 ü时间域模型:微分方程组或差分方程组。 ü频率域模型:传递函数和频率响应。 ü建模方法:实验法、解析法。 í
绪论
3、状态空间法的特点(与古典控制理论比较)
①在把握控制系统的动力学本质(内在特性)的基础上,进行 合理的设计。 ②控制性能指标是明确的,可以得到最佳设计(系统化的设计 方法)。 ③需要知道描述控制系统全体的数学模型(缺一不可)。 ④难以利用人们的经验,直观性差。 1970年代后期,状态空间法的应用,遇到了困难,进入了 反省时期。 í
绪论
③线性系统的代数理论 用抽象代数工具研究线性系统。 把系统的各组变量间关系看作为某些代数结构之间的 映射关系。 线性系统的描述和分析——形式化和抽象化,变为纯粹 í 的代数问题。
绪论
④多变量频域方法 以状态空间法为基础,采用频率域的系统描述和频率域 的计算方法,来分析和综合线性定常系统。 u 频率域设计方法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化为一系列单输入—单输出系统来 í 处理,把经典频率法的方法推广到多变量系统中。 英国学派:罗森布罗克、麦克法伦等提出。
绪论
2、古典控制理论的局限性
①局限于线性定常系统:难以解决非线性、时变系统等问题。 ②采用输入/输出描述(传函),忽视了系统结构的内在特性, 难以解决多输入多输出系统(耦合)。 ③处理方法上,只提供分析方法,而不是综合方法。 故设计方法为试行错误法,无法得到“最好的设计”。
í
给定传递函数
闭环特性分析
与给定指标比较
绪论
ü1950年代 , 是个控制理论的“混乱时期”。 ü1960年代 , 产生了“现代控制理论”(状态空间法)。 Pontryagin 极大值原理 Bellman Kallman 极点配置 观测器 内模原理 至1970年代前半期,为状态空间法的全盛时期。 í 动态规划法 可控、可观性理论
u2以及任意两个有限常数 c1和 c2 ,必有:
L ( c1u1 + c 2 u 2 ) = c1 L ( u1 ) + c 2 L ( u 2 )
数学处理上的简便性,可使用的数学工具: 数学变换(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线性代数 实际系统——非线性的,有条件地线性化。 线性定常系统——方程中每个系数均为常数。 线性时变系统——方程中有为时间 t 的函数的系数。
绪论
p1960年代:现代线性系统理论 传递函数:外部输入—输出描述 状态空间法:内部描述 单入—单出系统、多入—多出系统 能控性和能观测性:表征系统结构特性的概念 p1960年代后期,1970年代: í 几何理论:从几何方法角度来研究线性系统的结构和特征 代数理论:以抽象代数为工具 多变量频域理论:推广经典频率法
绪论
ü1980年代 , 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多变量系统的频域设计 法出现了。 H.H. Rosenbrock ; A.G.J. Macfarlane 既约分解表示法 最优控制 自适应控制 í 鲁棒控制 H∞控制 模糊控制 英国学派
频域(传函) í μ控制 1981 既约分解 古典理论 H∞控制 设计 1988 1960 状态空间 1970 1976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