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三首: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网友来稿)

古诗三首: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网友来稿)

古诗三首: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网友来稿)第七单元本组一共有四篇课文。

《古诗三首》之一(赠汪伦》描绘了汪伦赶来送李白的动人情景,赞颂了友情的深厚与可贵。

《古诗三首》之二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描绘了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的动人场面,表现了古人间的依依惜别,赞颂了友情的深厚。

《古诗三首》之三的《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少小离家老大回时遇到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的事情,表现了岁月的流逝流下的衰老与不变的故乡情。

《桂花雨》回忆了童年桂花,花落如雨的快乐与幸福.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

《她是我的朋友》记叙了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孤儿院的一个小姑娘被作伤,急需输血,但无人愿意帮助。

一个叫阮恒的小朋友同意输血给小姑娘,他以为输血会致人于死,但他还是愿意为小姑娘输血,他的回答是:“她是我的朋友。

”一句话体现了阮恒的高尚,表现了友情的纯洁与珍贵。

《争吵》记叙了我和克莱谛之间争吵的经过,表现了克来谛的高尚。

尤其是父亲的话语起到点题的作用。

告诉人们要知错即改。

本组课文大多反映了儿童的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

文字中药含着浓郁的多情和友情,希望在阅读中仔细体会。

学习古诗.要多诵读,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的意思。

学习三篇记人写事的文章,要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以便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启发、教育。

25古诗三首教学要求1. 掌握生字词。

2. 朗读、背诵诗歌。

3. 体会诗句的含义。

4.体会诗歌的感情。

5.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重难点1.体会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诗歌的感情。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课时划分三课时预习作业搜集与诗歌、作者有关的资料。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根据字典体会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诗歌的感情。

3. 朗读、背诵、默写诗歌。

教具准备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

1.了解李白李白:唐代大诗人.四川人,一生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写下无数风浪漫的诗。

学过他的诗有《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静夜诗》,背诵这些诗。

2.《赠汪伦》一诗有一个传说。

(汪伦十分敬慕李白.想邀请他来做客,于是他写信告诉李白: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家。

李白慕名而来,一看才晓得所谓”十里桃花”描写的是方园十里的桃花潭,“万家酒家”描写的是姓万的一家酒店。

汪伦迎来了李白,盛情款待,临走时李白正要踏上渡船,忽闻岸上传来踏歌之声,原来是汪伦赶来送行,边赶边唱着送行歇。

李白大为感动挥笔写下了《赠汪伦》)二、学习诗歌。

(一)学生字、赠(zènɡ):赠送馈(kuì)赠赠物赠品(二)自由学诗。

1.自由读,理解诗意2.自由议,互帮互学。

3. 提出不解的词、句(可能出现如下):(])赠: (2)将欲行:(3)踏歌声: (4)不及:4.请几个水平高的上台当老师。

赠.送给。

将欲行:将要出发。

踏歌声:踏着步子唱着歌。

不及:不如,比不上。

5.串讲诗句意思。

(1)学生四个上台讲诗意。

(2)下面评议学生讲课的准确性及教态、语言情况。

(奖励敢上台的同学。

)(3)师予以归纳。

赠送给汪伦李白乘船就要出发,忽听岸上传来踏步唱歌的声音。

李白觉得桃花潭水千尺深,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深。

(4)学生再组成对子反讲。

6.朗读诗句(边读边悟)(1)画朗读节奏赠汪伦 [唐] 李白李白/来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我情”也可一口气读)(2)悟诗句包含的情感。

①自由讲。

②归纳。

(诗歌表现了李白与汪伦之间深厚的友情。

)③找出表情感的句子。

(桃花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④怎样才能读出他们之间的深情,学生A:重读“将欲行”、“踏歌声”、“深千迟”、“送我情”。

学生D;要用赞美友情的语调朗读。

学生C:后面两句要拉长语调长朗读。

⑤师范读。

⑥生齐读。

(三)(小黑板)出示几首写友情的诗句。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雷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鹤楼送孟洁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以上诗歌仅供朗读,以扩大见识了解写友情的诗句有哪些) (四)背诵诗歌。

三、小结。

友情是珍贵的,自古以来就是诗人爱写的题材。

我们学了诗歌要珍视友情。

四、作业。

默写诗歌《赠汪伦》。

板书设计:赠汪伦 [唐] 李白不及送深我 ~~~~~~~~~~~~将欲行千情深意厚~~~~~~~~~~~~~~~~~~情踏歌声~~~~~~~~~~~~~~ 尺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根据字典理解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诗歌酌情感。

3.朗渎、背诵、默写诗歌教具准备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

1.诵读李白写的诗《赠汪伦》。

2.诵读写友情的诗。

二、学诗。

过渡:昨天刚学了李白写的《赠汪伦》,今天再学一首李白写给盂浩然的诗。

(一)了解盂浩然。

孟浩然:湖北省襄阳县人,壮年时曾漫游江浙一带,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失意后,还归故园,过隐居生活。

他的五言律诗成就最高,大多描写个人情怀和田园风光。

他是唐代诗人,其作品生活气息浓厚,当时事有盛名。

有《孟浩然集》。

与李白是好友。

(二)自由读诗歌1.掌握生字词孟(mèng)帆(fān)惟(wéi)2.画节奏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根据字典理解诗意。

(1)自由议论。

(2)自由汇报。

(3)解决疑难问题。

(4)请理解的学生上六当老师。

在( )内填上正确的意思。

①之广陵: (去广陵) ②故人: (老朋友)③西辞: (向西边离开)④烟花: (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即花开如雾)⑤下扬州:(去扬州) ⑥孤帆远影:(孤独的一只船帆,远去的影子)⑦天际流:(在天边流)(5)串讲诗意(6)师归纳在黄鹤楼送孟治然去广陵李白老朋友在西边告辞了我,离开了黄鹤楼,在花开如烟雾的三月,去了扬州。

一片孤帆远去,影子消失在天空的尽头。

只看见长江之水在天边滔滔流淌。

4.体会情感。

(1)师过渡:名友就要远去他方,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用你们的语言描绘一番。

①依依不舍②恋恋不舍③难分难舍④情深意长⑤依依惜别(2)这情景体现在哪两句诗中,读出来。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师过渡;大家说得好,说得对,正是这两句诗写出诗人伫立江岸,望断春水,不舍君(友)去,心中会默念什么?(4)学生发挥想象或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表达。

①劝君更尽一杯酒,例句:{ 西出阳关无故人。

} 平时可预先积累或上课前先背②莫愁前路无知己,诵。

天下谁人不识君。

学生语言例:①放心去吧,我会想着你。

②江水啊,你平安地送友远去吧:③朋友啊,早日归来,我们再相聚。

④这一别,何时能相见。

(5) 诗人在诗中点明了分别的时间与地点是三月、黄鹤楼。

目的地是广陵在哪两句中体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5.朗读诗歌。

(1)师引导:在这样美好的春光里,在这优美的黄鹤楼,故人归去,依依惜别,这情比江水长,江水深,比江水远,该怎样读,才能让两位诗人满意?(2)学生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6.背诵诗歌。

三、拓展延伸。

再学一首写黄鹤楼的诗。

(只读不讲)黄鹤楼崔颢昔人已来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小结。

悠悠黄鹤楼,依依送友去、写不尽的情与意,尽随江流去,现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替李白再送一次孟浩然,让滔滔江水平安送达友人。

五、作业。

1. 朗读、背诵诗歌2. 给诗歌画上朗读节奏。

3. 抄出点明时间的诗句。

4.抄出点明别离地点的诗句。

5.抄出表达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

板书设计:在黄鹤楼送孟治然去广陵惟见长江孤帆远影黄 ~~~~~~~~~~~~~~~~~~~~~~~~~~~鹤 ~~~~~~~~~~~~~~~~~~~~~~~~~扬州楼 ~~~~~~~~~~~~~~~~~~~~~~~~~~~~故人西辞依依惜别第三课时教学要求1.掌握生字词。

2. 理解诗句的意思。

3. 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具准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一、导入。

1.了解贺知章。

贺知章:字季真,今浙江省萧山县人。

少年时文词出众,知名于此。

二十六岁时考中进士,经张说推荐,入丽正殿书院修书,后迁札部侍郎,官至太子宾客,秘书监。

天宝初,归隐镜湖。

现仅存诗二十首,其中《回乡偶书》和《咏柳》历来为人称道。

2.题目回乡偶书(贺知章在年轻的时候离开故乡,辞官回乡已经八十多岁,距他离乡时已有五十多年,偶书:偶然写下来的意思。

)二、学习诗歌。

(一)学习生字词。

偶(ǒu):偶然、木偶、偶尔、玩偶、偶数。

鬓(bìn):鬓毛、鬓角、双鬓。

(二)自由学诗。

l. 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 听录音读,画节奏。

(请一学生上台演示)回乡偶书贺之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自由读诗,提出疑难。

“老大回”“鬓毛衰”4.学生解疑师归纳。

老大回:年老了才回来。

鬓毛衰;鬓毛疏落。

5.串讲诗意。

(1)学生组成小组悟、议。

(2)学生汇报。

(3)教师归纳。

回乡偶然写下的诗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年老了才回家,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两鬓的毛越来越疏落。

儿童相见不认得我,笑着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4)学生结对子再自由串讲。

(5)请一生上台串讲、朗读。

6.体会情感。

从诗中可以体会作者觉得家乡的儿童是可爱、讲礼貌的,而自已是思念、热爱故乡的。

从诗的“乡音无改”与“鬓毛衰”可以体会什么? (思念故乡) 7.朗读持歌。

带着对儿童的怜爱,对家乡的思念。

8.背诵诗歌。

9.描绘诗歌描绘的情景。

三、小结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诗人从迢迢千里之外赶回家来了,扑进故乡的一刻遇到了可爱的孩子,于是就提笔写下了这《回乡偶书》。

四、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回乡偶书少小音无改思乡{ }儿童笑问何处来老大鬓毛衰教学后记:年月日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