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米储藏与物流的国内外研究及应用前景

玉米储藏与物流的国内外研究及应用前景

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作业(论文)专用封面作业(论文)题目:玉米贮藏及物流的国内外研究综述课程名称:食品贮藏与物流学任课教师姓名:徐俐研究生姓名:陈明珍学号:2011021639年级:2011级专业:食品工程任课教师评分:年月日玉米贮藏及物流的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作者:陈明珍学号:2011021639摘要:通过分析玉米在贮藏过程中的特点,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玉米贮藏的方法和技术,为我国玉米贮藏保鲜探索提供依据。

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玉米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着重介绍了国内外玉米物流过程中的优秀做法及其对我国玉米物流的启示,为推动我国玉米现代化物流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玉米贮藏物流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饲料原料以及化学工业和食品工业原料。

我国玉米的种植区域分布很广,但玉米的主产区集中在东北、华北及西南等地区,形成一个由东北到西南的区带。

尤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玉米产量逐年增加。

适量、安全地储藏玉米对于社会稳定和维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物流是指玉米在生产、收购、储运、加工和销售服务的整个过程的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

玉米物流发达国家已形成基础设施完善、自动化水平较高、政策规划体系完备的玉米物流管理模式;而我国的玉米物流依旧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阶段,设施、技术手段等,相对落后,建立现代化科学的玉米物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玉米贮藏中的特点,主要介绍玉米贮藏保鲜的方法与技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玉米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国内外玉米物流的优秀做法和应用效果及其启示,为建立现代玉米米物流体系提供有益借鉴一、玉米储藏中的特点[1]玉米的成熟度也不很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同一果穗的顶部授粉时间较晚,致使顶部籽粒产生不成熟粒,加之玉米原始水分高,脱粒时容易损伤,所以玉米的未熟粒与破碎粒较多,这些因素都给玉米的安全储藏带来不利影响。

玉米的耐藏性差,有以下特点:1.玉米胚大,生理活性强,玉米的胚部几乎占全粒体积的三分之一,占全粒重量的10-15%。

玉米胚部大的特点给储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

玉米胚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约含有全粒30%以上的蛋白质和较多的可溶性糖。

由于具有这些亲水物质,所以吸湿性强,呼吸旺盛。

据试验,正常玉米的呼吸强度要比正常小麦大8-11倍。

玉米吸收及散发水分主要通过胚部进行,干燥玉米胚部含水量小于全粒或胚乳,而水分大的玉米(超过20%),其胚部含水量则大于全粒或胚乳。

2.玉米胚含脂肪及可溶性糖多,易于变质玉米粒内所含脂肪及水溶性糖,主要集中于胚部。

因此储藏中胚部首先遭受虫、霉为害。

特别是胚部含脂肪高达30%占整粒脂肪含量的77-89%,所以胚部的脂肪酸值始终高于胚乳,而且温度愈高、湿度愈大,产生的游离脂肪酸愈多,酸败也首先从胚部开始。

在储藏期间不论常温常湿或高温高湿,都是胚部酸度增加速度较快。

3.新玉米组织松散,原始水分高新收玉米水分一般在20-35%之间,最高可达38-40%以上。

即使秋雨少、日照好、成熟度高的情况下,玉米水分也在17-22%左右,加上目前杂交玉米粉质多、角质少、组织松散、玉米生理活性强,储藏稳定性自然就会降低。

4.玉米易生虫玉米胚部营养丰富,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在脱粒时易受损伤,产生破碎粒,还有未熟粒等因素,容易感染害虫,受害虫侵蚀。

5.玉米胚部带菌量大、易霉变玉米胚部富含营养物质,易被微生物分解利用,且玉米胚部组织松散,易感染微生物。

据测定,玉米经过一段储藏期后,其带菌量比其他禾谷类粮食高得多。

如正常稻谷携带孢子个数,一克干样约为9.5万个以下,而正常干燥玉米却携带9.8-14.7万个孢子。

引起玉米发热、霉变的主要原因是入库水分高、或在储藏过程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局部水分增加(如表层结露、地坪和仓墙返潮等),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附着于粮粒上的微生物即开始繁殖和生长。

如玉米堆内混有水分高的籽粒或受损伤的籽粒,未到高温季节,也能引起生霉。

根据对玉米霉变的观察,玉米霉变的早期可以发现籽粒表面湿润(俗称出汗),色泽鲜艳,有轻微甜味,胚部或破碎面出现白色菌丝(俗称生毛),有轻霉味,粮温上升。

此时应积极采取措施处理。

随着粮温升高至20℃左右时,籽粒表面的白色菌丝体发育成孢子,可观察到胚部出现绿色霉点(俗称点翠),继而呈灰色,产生腥辣味,霉变后期,粮温继续升高,籽粒点翠部位变成黑色或灰色,全粒变为黄褐色,以至霉变结块,人、畜不能食用。

常规储藏的玉米,入库时水分较均匀,但受仓内温度、湿度的影响,在粮堆上层的30-60厘米处也会出现发热现象。

砖园仓和露天囤的玉米,容易发热部位一般也在顶部及向阳面。

二、玉米储藏保鲜技术国内1.玉米的降水由于北方玉米生产及气候的特殊性,除了采取日晒、自然通风及机械烘干降水外,在收获前采取田间扒皮晒穗方法也是降低收获后玉米水分的一个重要途径。

1.1田间扒皮晒穗田间扒皮晒穗即站杆扒皮晒穗,通常是在玉米生长进入腊熟中、末期(定浆)包叶呈现黄色,捏破籽粒种皮籽实呈现腊状时进行。

田间扒皮晒穗的时间性很强,要事先安排好劳力,适时进行扒皮。

扒皮时用手把果穗上的包叶扒掉(一扒到底),让玉米果穗暴露在外,充分利用日光暴晒(晒15天左右),使果穗的水分迅速降低。

这种降水方法已在东北各地广泛应用,一般可使玉米水分比未扒皮晒穗的降低5~7%,并能促使玉米提前7—8天成熟,使其营养成分逐渐增加,籽粒饱满,硬度增强,脱粒时不易破碎,明显提高质量与产量。

实践证明,推行田间扒皮晒穗,玉米成熟早、质量好、产量高、水分低,是实行科学种田,促进庄稼早熟、增产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

田间扒皮晒穗的玉米,其水分比末扒皮晒穗的平均多降低6.5~7.1%;千粒重(干重)增加5~6%;容重增加5.4~6%,品质明显改善,质量等级大大提高。

1.2通风栅自然干燥通风栅自然干燥降水,是采用特制的通风栅储存高水分玉米,利用自然风降低玉米水分的方法。

通风栅多采用角钢做成长30m、高4m、宽0.8m的骨架,组装成一个长方形整体,四周骨架内用五目铁丝网做壁,底部用2mm厚的冲孔(冲成3X5mm 的长方形小孔)铁板做底。

通风栅的上部有铁板制成的盖(用以防雨雪),每隔5m设一入粮口,底部做成V形结构(坡度为25”)并设有200X200mm方型出粮口,以利进出粮食。

冬季将高水分玉米装入通风栅内,在自然风作用下,即在大气温度、湿度和风力综合作用下,可以促使栅内玉米水分不断降低。

据吉林省梨树县粮食局巩永清试验,初冬、严冬、中春、晚春分别在通风栅内装入高水分玉米,经一定时间自然通风后(7~110天),玉米水分由20.9~22.5%下降至14.2~18.9%,降低了3.1~7.8%,实现了安全储藏。

通风栅降水以中春和晚春的效果最好,初冬和严冬的效果较差,在气温最低的月份几乎不会降低水分(从1月13日至1月28日16天的时间只降低水分0.5%)。

冬季降水虽然缓慢,但东北地区的低温季节很长,玉米在低温冷冻的情况下仍可安全储藏,待到四、五月份将玉米水分降低到安全水分标准即可安全储藏。

这样,既解决了安全储藏问题,又达到了降低水分的目的。

实践证明,通风栅不仅降水效果十分明显,为高水分玉米安全储藏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在节约能源,降低费用,减少晒粮工时,减轻劳动强度,延长高水分玉米储藏时间,降低粮食损耗,保持粮食品质,提高出粉率等许多方面都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

1.3高水分玉米的春季晾晒将已脱粒的玉米薄摊在晒场上晾晒降水。

1.3.1晾晒的季节与时间春晒是北方地区处理高水分玉米的黄金季节。

正常年景的大面积春晒应在三月初铺满地,五月末前晾晒结束(原始高水分玉米应在不迟于四月上旬铺地晾晒)。

一般粮面辐射温度0-5℃时即可开始铺粮。

晾晒时要集中人力抢铺抢起,不错过晴天,不空闲晒场,铺满铺严。

在铺晒时,要根据水分情况,先晒水分高的,后晒水分低的。

1.3.2铺晒粮的厚度早期晒,温度低,风速小,不宜过厚。

初期晾晒玉米的厚度,东北地区的铺晒厚度一般应掌握在4.5-7厘米,以防止降水不匀。

随着气温升高,铺晒的厚度可适当加厚,但最厚以不超过20厘米为宜。

南方可掌握在15厘米以内为宜。

1.3.3晾晒的技术操作铺晒的玉米每天应趟翻4-6次,早期晾晒的趟翻次数宜少;后期因气温升高,降水速度快,为防止晾晒“夹生”和“过火”,趟翻次数宜多。

晾晒过程中,要根据光照情况及风力情况,掌握晾晒技巧。

晾晒经验为:光照强,风力小时向阳打垄,风力大,光照差时顺风打垄。

高水分玉米多的粮库,要采用先冷冻低温储藏,相对延长保管时间,也可采取两步晾晒的办法,即先将高水分玉米水分晾晒到18%左右,然后收起,再铺晒高水分粮,待高水分粮都脱离坏粮危险后,再晾晒第二遍。

但这种晾晒方法费用太高。

近些年来,黑龙江省广泛采用方法是,先将玉米水分晾晒到20%以内,然后起地装袋,码成风垛,利用春季风大且气候干燥的自然条件将水分降至安全水分(见玉米码风垛自然干燥)。

也可以采取烘晒结合的方法降水,就是先将高水分玉米用烘干塔烘一遍后,再晾晒。

但这种方法目前采用较少,只是为了抢时间处理危险粮时采取的临时措施。

1.3.4玉米码风垛自然干燥[2]玉米码风垛自然干燥即半安全水分玉米袋装自然干燥,是把潮粮由铺地晾晒转向立体晾晒的一种新的玉米降水方法。

该方法目前在黑龙江省用来降水的品种已扩大到水稻、大米、高粱、大豆等粮种的降水,其效果好,费用低是用晾晒和烘干方法降水所不能比的。

风垛自然干燥的原理:袋装玉米风垛自然干燥是从空气湿度大小,气温高低,玉米含水量高低等因素出发,再根据温差气流、气压气流,风压气流三项气象因素的不断变化,造成风垛粮袋内空间产生气体压力差促进粮袋内玉米水分含量降低。

温差气流是指粮温与环境气温(空气温度)不同,它以温差为基础,促成粮垛小气候的热力对流,当粮温高于气温时,粮袋中的高温气流是上升的;当粮温低于气温时,粮袋中的低温气流是下沉的。

由此便形成了各自气体对流的特征。

温差越大气流速度越快,粮袋中的水分散发量越大。

风压气流、气压气流是影响粮温的重要因素,它以直接气流压力为动力,风力较大时,就会使粮袋内气流流动速度加快,粮袋中水分随着气流的流动散发量也随之加大。

玉米码风垛自然干燥正是利用温差气流的作用来降低水分。

气压气流、风压气流的变化速度使粮袋中玉米水分随温差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是成正比的。

玉米码风垛自然干燥的另一个依据是粮内水分平衡原理。

由于受三项气象因素的影响,粮袋外层水分散发快,内层水分散发慢,造成粮袋内水分的不平衡,当在一定的空气温度,湿度条件下,粮袋内的玉米含水量又由高向低流动,达到了粮袋内的水分平衡。

但是,当温差气流、风压气流发生变化时,粮袋内含水量又失去平衡,这种循环往复,使玉米达到降水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