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填空:诗中塑造了一个 悠闲的隐者
的形象。(2分)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二.景物形象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二.景物形象:是客观事物在作品中的反映。
1、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 2、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 借此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寓意)
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类的景象, 还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 作尘,只有香如故”之类的物象,都归为景物 形象的范畴。这些艺术形象,同样也是客观事 物与作者主观的心灵相互交融的结果。
古代诗歌鉴赏
目标揽胜: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
学思并重:
赏的角度可分为三种类型:
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动作形象
一.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 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1)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 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情节。
这首诗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 见长江天际流”描绘了怎样的形象?你感 悟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描写了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孤帆”“远 影”消尽,而自己仍然驻足远望的情景,感受 到了作者送别朋友而久久不肯离去的深沉而浓 郁的绵绵友情。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1. 通过语言分析,把握形象的外形与内涵。
把握外在形象后面所诉言外之意 ,是鉴赏 成功的关键所在。如下面一首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王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有人认为这首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你能 补充出来吗?
作者省略了一些引发读者想像的情节:词人 为什么嗜酒,竟至一夜之后,残酒还未消尽?酒醒 之后作者并未起身到花园,那么她又是怎样的情态? 急切地询问了一些什么?通过想像,我们可以身临 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慵懒情态,窥见诗人惜春的心 情。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鉴赏依据——人物的动作行为。 鉴赏角度——作者通过人物的动 作行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例4.白居易《琵琶行》中“低 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 幺”。中一系列动作形象的刻画, 既表现了琵琶女 娴熟的弹奏技,艺也表 现了琵琶女 弹奏时。错综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折杨柳词》 是唐代赠别思乡名曲。“羌笛何须怨杨 柳”“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唐代名句中都涉及 这一风俗,“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词。
“折柳”这首曲子富有惜别怀远之意。本 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 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 是全诗的关键。
(2)鉴赏角度——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所写 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态度。
激情探究:
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塑造 了什么人物形象?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思 想感情?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 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三.动作形象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三.动作形象:就是通过动作进行 描摹刻画,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 情。
复杂的心理感受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魅力点评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归纳总结:
鉴赏文学形象的方法,简言之就是三部曲:分 析语言,再造想像,把握意象。
本词所塑的人物形象如下:
少年得志的英雄周瑜——(客观人物形象):雄 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感慨、叹息的“我”——(抒情主人公):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答案:通过周瑜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对比刻画,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人生易老而壮志难酬所 表现的抑郁难平的思想感情。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3.拨开意象的迷雾,领悟言外的诗情。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的客观物象, 它既是变的物象,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 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其最终的目的, 就是要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 情的“天日”。
2、通过再造想像填补形象空白。
诗歌言简意赅、讲究含蓄美、不直露的 语言特点,要求我们鉴赏时应通过想像,把 作品留下的空白补充完整,使之成为完整的 形象、情节或意境。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古代 诗歌鉴 赏》课 件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 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相关主题